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常规检查听课有感
在这次县局组织的常规检查中,我有幸成为二实小教研片检查组成员之一,历时5天的检查,共听了8节常态课,收获颇丰,使我对当前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些了解,同是也感触颇深,使我对课堂教学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现象感到困惑,并因此产生了一些思考,现结合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整理如下,或许对大家有点启发。
现 状
1、新理念、新思想掌握不够,课堂平淡,无亮点。在许多课堂,还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做得多,学生动手少;教师引导多,学生思考少;教师总结多,学生反思少;教师评价多,学生评价少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老师们新思想、新理念掌握不多,或落实不够。
如:有的教师在讲“9的乘法口诀”,当学生得出9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齐读一遍后,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乘法口诀有什么异同点,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是说;“下面大家花一点时间把它背下来。”这样教学,学生即使背得滚瓜烂熟,又有什么用呢?
2、课堂活动组织不规范,效率低。许多课堂都有意识的开展数学活动,但组织不力,实施出现问题,以至于影响了活动效果。这主要表现在:活动内容无挑战性、开放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活动过程缺少明确分工,存在盲目研究、任务目标不明等现象;活动结束的总结评价教师放不开,很少引导学生展开汇报、交流和相互评价,而教师急于总结、概括。
如:有的教师在教“数学乐园”一课时,在做乘火车游戏时,由于课前没有把车票(算式卡片)发给学生,而在做游戏时再分发给学生,于是就出现学生争着向老师要车票,课堂纪律紊乱,这样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活动效果,影响教学效率。
3、师在把握教材上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二是不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三是不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学段教材、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目 的要求。
如:有的老师教学“数学乐园”这节课,在做第一个 “走謎宫” 游戏,这个游戏应是让学生在走出謎宫的同时复习1-9的顺序,但老师只是让学生在謎宫上画出路线,并教学生怎样画不遗漏、不重复,而没有让学生根据画的路线读出1-9的顺序;最后一个“掷球”游戏,老师只是让学生开展掷球活动,而没有充分利用掷球所得的材料,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多几个”也可以说成“谁比谁少几个”的训练……,而是老师根据材料说出“谁比谁多几个”让学生来列式,大部分学生都没办法列出,因为这部分知识在一年级下册才能学到。
4、课堂缺少适时的总结与归纳,新规律、新思想、新方法提炼不出来。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的新思想、发现的新规律、掌握的新方法。而一些课堂很少关注这些。
如:有的老师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虽然教师能放手让学生去计算,也能关注学生计算结果的正误,但很少对计算过程是否简便进行分析与总结,致使学生上完一节课后,还是应用上节课“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这节课教学内容与上节课的不同。这样的教学,就缺少必要的总结与反思,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计算之后结合计算过程进行适时比较、小结,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
有的老师在课上还是就题讲题,很少顾及学生。还有的教师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将教学过程分解化,人为地降低了课的品味。本来很具探究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却在教师认真、细致、周到的一环一环的引导下来完成,实在可惜。
5、课后教师能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很少,大部分都是应用课本中的“做一做”和后面的练习,一题接一题,一直做到下课。课本中的练习大多数形式单一,缺少练习的层次性与趣味性,如果学生一节课下来老是重复做这样的练习,必会感到枯燥与乏味,从而降低了练习的效果。
6、目前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开始能够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鼓励、表扬蔚然成风,人情味确实浓了。在我听了这几节课中,给我的感觉是“啪、啪、啪”的掌声此起彼伏,“嘿!嘿!嘿!你真捧!”“你真行”的赞美声不断响起,“好”“很好”是那么轻易而又苍白的出现,几乎成为一句口头禅,整节课几乎没有了批评。应该说,表扬鼓励确实重要,但也不能滥用。试想一想,学生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能换来老师翘起大拇指,我怀疑会不会引起学生认为是对其智商的侮辱?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
7、多媒体教学集文、图、声、画于一体,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等毋庸置疑的优点,已越来越被许多教师采用,与以前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上本次常规检查常态课中又要求“农远资源”运用,因此有些老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有没有必要,都不妨用上一用,仿佛不使用,就不能体现“农远资源”。
如:这次听了“数学乐园”与“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练习”这两节多媒体课,老师只是把多媒体当成了“电子黑板”来使用,出出题目而已,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导致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化、表演化。
以上所列这些只是现状中的一部分,还有像“概念课教学重结果轻过程”、“计算课教学重计算轻方法”、“练习课教学重练习轻提升”等现象也比比皆是,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论述。
思 考
1、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数学的新思想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因为教师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课堂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更新如此快的今天,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及时了解和捕捉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以此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指导和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2、研究学生,精心组织好数学活动。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他们新技能技巧的形成和发展,均需要借助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只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才能让他们真正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趣”为首,切实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参与的活动感兴趣,对其充満探究的热情,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来。所以,在设计数学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应是,你的活动是否有趣,能否激起学生的探知欲。二是把握教材、用活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素材。但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并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教材提供的素材融入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中,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3、在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把握教材,就是要抓住教材本质的东西。只有把握好教材,才有可能处理好教材。把握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前提。我在听课中发现,教师上课就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教材。把握教材要讲究策略,教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要致力于对教材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不是拘泥于教材的细微末节,背记一例一题。
把握好教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吃透教材。在初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自己的学科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教材只不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部分资源,要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享受到更丰富的资源。
4、新授课后的练习,不仅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中间环节,而且是学生加深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数学能力的必经途径。因此,在每一节新授课后,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达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挑战性练习,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5、在我看来,新课标应该倡导的是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堂上除了赞美,还是赞美,善意的批评没有了,也会感到心中不安,“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就是表扬,也不一定非得喊口号,赏识肯定,也可含蓄些,教师的一道眼神,一个点头都可以让学生心神领会,其乐融融。因此,教师适当的鼓励是允许的,但应该是有原则、有分寸。
6、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多媒体教学只是为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的一种辅助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如果一味追求形式,那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实用性,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等优势,只有找准多媒体使用的最佳电动机,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以上只是本人听课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如有不对之处,还望同行指正、批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