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线性过程,而应是教师向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环境和经验,组织、参与和指导学生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翁玲燕老师的这节《时间单位》一课,又一次给我们演绎了学生自主生成的全过程,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课堂是有生命的地方,是演绎激情的地方。因此,我想具体从以下五方面来评价翁玲燕老师的这节课。
首先,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翁老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框架的设计结构。课一开始,翁老师便从此时此刻的时间引入,直入主题;接着引出“学生学习过的时间单位”和“你还知道哪些时间的单位”两大块;然后,在重点解决了“世纪”和“季度”两块内容以后,再将所有的时间单位进行揉和、练习;练习过程借用语文中常用的“造句”形式展开,非常具有新意,是本课的一个亮点,也体现了综合课程的思想。最后用“小明的时间日记”一环节把整节课推入了高潮。
第二,我们都知道,新课程下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和生成的过程。翁老师的课上,大胆地采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学生自主生成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如:老师问:“除了年、月、日、时、分这些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生成了“世纪”、“刻”等平时生活中的时间单位,为课的进一步展开拉开了序幕。对于学生这样的生成,教师也并不是盲目地引导和提问,全在于老师的预料之中。接着翁老师又问:“你知道世纪的哪些知识?”“对于季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话,除了及时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外,更让学生有机会生成课堂的精彩。对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老师不再去重复,抓住学生不甚清楚的知识进行点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我们领略到了翁老师极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教学智慧。
第三,整节课我们在翁老师的引领下,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比如:解决“世纪”问题时,电脑出示关于世纪的有关信息,翁老师采用的是:学生观察法、同桌讨论法,让学生在同伴学习、合作交流中自主地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又如:“用时间单位造句”和“用数字造句”的环节都是采用学生独立造句,再与同伴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的形式。这样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再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第四,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当然更看到了老师角色的变化。课堂上,老师不再是灌注给学生知识的那个大桶,而已然成为了参与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比较了解,但对于“世纪”、“季度”和“刻”“微秒”等这些生活中的经验,不甚了解,因此,在这些环节,翁老师及时地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如:为了让学生了解“世纪”的确切知识,翁老师采用电脑上颜色的改变加以突出,当学生还未发现规律时,翁老师便及时地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说:“大家看,1世纪的起始看份是001年,2世纪的起始年份是101年,3世纪的起始年份是201年,你发现了什么?”又如:当学生给除了“月”之外的其他时间单位都造了一连串的句子之后,老师的主导作用又及时地发挥了,她问:“你为什么把“月”和“日”给忘了造了?”从而引出了一个月的天数是不确定的,很自然地复习了大月、小月、平年的2月和闰年的2月。再如: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解决问题不彻底,不全面,每当这时,翁老师总是能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的作用,如:课开始后不久,学生只生成“世纪、刻、秒”等时间单位,翁老师便继续引导学生得出“星期、季度”等平时常用的时间单位,从而把所有的时间单位全面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第五,这节课的练习设计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用时间单位造句”这是一个非常浅层次的练习,目的在让学生回忆起常用时间单位间的进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单位说一句话”,这是告诉学生时间单位的进率或已掺入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让学生倒过来想想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是一个中等难度的题目;最后“从小明的数学日记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进行综合思维和推理,是一道很难的题目。这些练习设计的阶梯性,体现出老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在这节课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有所长进。我们当然欣喜地看到了每位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大胆发现和愉悦的心情。
总之,翁老师不愠不火的语言,自然得体的教态,还有梯状的板书设计等等都是这节课的亮点,尤其是她给我们创设的的“互动生成”、“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更是让听课学生和听课老师都难以忘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