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这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李生曰:“伟哉!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之语也。夫以礼教汝,汝必无我怨恶;以律治汝,则一门之内,小可论,大可杀,将无所措手虽矣。奈之何为民父母者不念也。苟一日之间,三复斯语,安有不兴悯恻之念者,安有无所措手足之民也。然茂为密令,亦必数年之后,教乃大行。则非久任不迁,亦当以不及降调。疲软罢斥矣,乌能泽及密黎,声施后世乎。”(明·李贽《藏书》)
【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月多几天啊。”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临行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卓茂本性不喜欢争执就像这样。后来卓茂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随又调任密县县令。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因而不忍心欺骗他。曾经有人告发卓茂属下亭长接受了他赠送的米肉,卓茂让左右回避,而后问那人说:“亭长是向你索要了吗?是你有事托他而接受你的米肉吗?还是平日自己因为恩情而赠送给他呢?”那人说:“是我自己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赠送,他接受,为什么要告发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害怕官吏,官吏不收取百姓财物。现在我害怕官吏,因此送他米肉,官吏已最终接受,所以来告发啊。“卓茂说:”你真是个糊涂人啊。大凡人类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知道互相尊敬的事啊。现在邻里年长的人尚且送他们礼物,这是为人之道中用来使人互相亲近的方式,何况官吏和百姓呢?官吏只是不应该凭借威势权力硬要索取礼物罢了。大凡人出生以后,就成群聚居,混杂相处,所以有了纲常礼义,以便互相和睦交往。你岂不想学习这些,难道能高飞远走,不住在人间吗?亭长向来是好官吏,年节时赠送他米肉,是礼节啊。“那人说:”如果像这样,那么刑律为什么禁止这种事呢?”卓茂笑着说:“刑律规定大法则,礼义顺从人情。现在我用礼义教导你,你一定没有怨恨;如果用刑律来惩治你,你将怎么放置手脚呢?”这一大门之内,小错可以判罪,大恶可以杀头啊。暂且回家想想其中道理吧!”于是那人接受了他的教诲,而那官吏则感激他的恩德。当初,卓茂刚到密县,有些事务被他废置了,官吏百姓嘲笑他,邻城听说的人也都讥笑他没有才能。河南郡为他配置了代理县令,卓茂也不疑忌,处理事务同平常一样。几年后,教化广泛生效,县中道不拾遗。这时候王莽执政,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勉励督促农桑之事,调卓茂担任京部丞,密县百姓老老少少都流泪跟随着为他送行。(节选自《后汉书·卓茂传》)
李生说:“了不起啊!律设大法、礼顺人情这句话。用礼义来教导你,你一定不会怨恨我;用刑律来惩治你,那么一门之内,小错可以判罪,大恶可以杀头,你将不知如何放置手脚啊。做百姓父母官的人怎么能不考虑这些呢。如果一天之中,多次重温这些话,那么,哪里还有不起怜悯恻隐之心的人,哪里还会有不知如何放置手脚的百姓啊。然而卓茂做密县县令,也必须必年之后,教化才能广泛生效。假如不是长久任职不调动,那他也会因为治理不力而降职迁调,被认为疲沓软弱而罢官啊,又如何能恩惠遍及密县黎民百姓,声名流传后世呢。”(明·李贽《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