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蓬安锦屏镇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这里其实盛产金子,淘金的历史有数百年之久

千年沧桑话锦屏
邓四平/摄影(15908275137)
嘉陵江总绕弯,总是那么的曲曲折折,那么的美,那么的迷人。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蓬安锦屏镇是一座与阆中古城一样镶嵌在嘉陵江边的璀璨明珠,两座古城有着一样的地形,都是三面环水。锦屏镇在古时候还有一条美丽的护城河,水天一色,船只便可通过西河钻进护城河,停靠在南门外的码头上,构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码头文化。锦屏镇河滩地宽约1000米,在东门外还有石雕独角兽和犀牛望月。
锦屏镇与周子古镇(现在的蓬安相如镇)隔江相望,相距2.5公里,后枕锦屏山,前临嘉陵江,地势平坦。自唐武周万岁通天2年(697)相如县移驻于锦屏镇后,又于明太祖洪武中(公元1371年)改相如县置蓬州,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蓬州为蓬安县,1957年迁县城于周口镇。
锦屏镇建有坚固的城墙,是蓬州县衙门所在地,是蓬安古时候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是一座历史名城。锦屏镇一直是相如县、蓬州、蓬安县的治所,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既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公元760年贬官到蓬州担任长史时的旧治,又是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锦屏镇内古树参天、景色宜人、环境优美,古香古色,古迹甚多。
锦屏镇有宽阔的河滩地,是名符其实的湿地。终年绿草茵茵,白鹭满天飞舞。牛羊在草滩上漫步,白鹭紧紧跟随,相依相伴,翩翩起舞,牛鸟谐居,自在和谐。一到洪水天,洪水漫上河滩,水雾升腾,整个河滩浸泡在水中,河滩中的树林若隐若现,真成了水天一色。
锦屏镇以西附近有座山,五峰并列,势若奔马,名曰五马山。此山五峰又如花五束,有繁花似锦之意,加之此山又是蓬州西面屏障,因此,清时改五马山为锦屏山,镇以山而得其名。清初属东乡,后属中乡。民国初为城中镇,后改为城中乡,民国末期改为城厢镇。建国后于1953年置陵江镇,场以镇名为陵江场,在陵江场内置锦屏乡。1957年蓬安县人民政府迁徒周口镇后, 陵江镇并入锦屏乡。1958年将两路乡、锦屏乡合并成立灯塔人民公社,1961年又改为锦屏人民公社,1983年复名锦屏乡,1985年改锦屏乡为锦屏镇,延续至今。
锦屏镇沿江岸而建,与周子古镇隔岸相望,呈长方形状,古城面积约2平方公里,唐宋及元代时期皆有城廓,后毁于战火。明朝天顺年间,州判李樊建木栅为城。明弘治年间,知州田绝建筑城墙,计高一丈,周围四里,长720余丈,设东西南北城门四座,东门名叫蓬莱、北门名叫龙溪、南门为凤山、西门为五马,后改东门为紫气门,南门为文明门,西门为涌金门,北门为真武门。清初,又遭火焚,清康熙45年(公元1706年),知州徐浩再次重修。乾隆年间又数次修缮,城高一丈五尺,周围五里七分,设垛96处,还设炮台数处,仍设四门,城门里外裹铁叶、谯楼高耸。城内遍植黄桷树和银杏树,古人诗赞道:“城墙半围青障处,人家多在绿荫中。”镇上有七条街巷,主街北门至西门长1180米,其中老东街和涌金街犹存,街两侧民居仍然保存完整,古城骨架尚存。古建筑有司马相如故居的洗墨池、琴台、练剑台、相如坪、慕蔺山、卓剑水、相如里、文君里、长卿祠近10处历史遗存。还有蓬安名人陈抱一于民国时期修建的“潜庐”名宅,至今保存完好,为古城更增加了一道靓丽风景。清代爱国思想家,桐城派著名文学家姚莹被贬任蓬州知州,在卸任归乡时依依不舍,作诗:“四周迭翠侵书席,几树名花照酒怀,底事杜鹃催客去,不教常住此蓬莱”。这就是当时对蓬州城真实的写照。
锦屏镇主要建有文庙、武庙、钟楼、城隍庙、天上宫、禹王宫、大王庙、古佛洞,建有花园、修有假山、石船、水榭、晾亭、石桌子、石凳子。
锦屏镇历史悠久,地势优越,胜景众多。 据《蓬州志》记载古有“蓬州八景”,在锦屏镇辖区内却有“蓬州八景”中之四景。
琴台夜月:又名相如琴台,在蓬安古城的公园内,是后人为纪念西汉著名词赋家司马相如而修建的。据《蓬州志》载:台高六尺,周围长约三十尺,台左环溪,再是玉环山,台后有一大池,池的周围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每逢晴夜,皓月当空,琴台月景,映入池中,格外优美,使人无不产生翩翩暇想。司马相如晚年失去妻子卓文君,子女又远在边关,他独自一人,在度过漫漫的长夜时,只有对着明月弹琴以解心头愁闷。明正德年间监察御史卢雍在蓬州与王锦在漫步琴台时,咏诗道:“县废名犹在,琴亡台未荒,临邛卖酒处,千载共清光”。
广慈晓钟:锦屏镇有座广慈寺,庙宇梵宇巍然,雕艺精湛,香火旺盛,僧众甚多,寺内有一大钟,声音特别宏亮,每日拂晓,要敲百余钟声响彻数十里之外,故称“广慈晓钟”。清朝蓬州知州洪运开还为此撰诗云:“丽谯东畔炮台西,指点当年梵宇齐,说法无庵留长老,打钟何处问闇梨。断碑遗象埋城缺,古柏修篁护石梯。八百声从空际响,晓风残月倍清凄。”这便是对广慈晓钟最好的写照。
嘉陵晚渡:为锦屏镇南门外有一官渡。当时蓬州知府辖仪陇、营山等县,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贾云集、热闹非常,过渡行人,往来如梭。每当夕阳西下,金光灿烂的晚霞与对岸山色交相辉映,绚丽夺目。一叶叶扁舟,从微波荡漾中轻轻划过,衬托着山峦倒影,如诗如画,美丽至极。清朝蓬州知州洪开运咏诗賛道:“清江一曲绕岩柯,树不槎牙水不皮。小市趁墟人似蚁,野航载客势如梭,浴凫飞鹭成图画,莎照残霞上薜萝。我酌村醪坐山阁,名利心事入消磨。”
五马排空:锦屏山昔日称五马山,由五座山峰组成,五岭并列耸入云天,犹如五匹大马飞奔天空,气势磅溥,雄伟壮观,故名“五马排空”。相传有五匹“天马”下凡游玩,被五马桥所阻,不能重返天空,还被嘉陵江的神龙缚锁住,它们无论怎样奔跃都无法脱身,后来五匹马化着五座山峰,古名五马山,五马桥至今未变其名。明正德年间,诗人卢雍(时任监察御史)来蓬州,在蓬州知州刘昆陪同下观赏五马山时,欣然作诗一首,赞道:“五岭若奔马,争先势未降,只恐化龙去,莫教浮渡江”。
锦屏镇有坐城隍庙,香火十分旺盛,每年农历5月11日,均举办庙会。届时,各场镇香火客众多,敲锣打鼓抬香献祭品十分热闹。清代蓬州文人学士伍联芳曾赋诗一首:“巨烛如橼进架香,喧天箫鼓赛城隍,怪他顶礼无男妇,口口弥陀拜大王。”民国十七年(1928),举办了最为隆重的城隍会,各地戏班轮番竞演半月之久,吸引各地香客络绎不绝。民国三十五年(1946),县有关人士提议为城隍庙捐资,维修城隍庙。次年城隍庙装修一新,其祭祀活动未衰。
锦屏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个产金子的地方,人们都说它是座金光四射的淘金之城。锦屏镇上至大泥对面,下至佛尔岩,南北长大约15公里,属河流沉积层地貌。从明朝时,当地老百姓农闲时便开始淘金,最兴旺时期淘金人上万,四处都是金厂子。附近地方的农民淘了金,便回家吃饭,远处来的淘金客,便四处搭棚子。最兴旺时期锦屏镇上便有十余家金店,天天收金,真是日进斗金。淘金非常辛苦。金洞子非常低矮,人只有爬着进去,爬着出来,遇上塌方,就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金厂子没有厂头,没有现在所说的资方,都是合伙淘金人。他们中只有摇斗匠、刮儿匠、掌盘匠。有人形象的比喻,淘金人是埋了没死的人,拉船的是死了没埋的人。金洞也常常出事故,淘金人也没有一个保障,死了便没人管。淘金人最忌讳不吉利的话,听人一说到“垮、塌”二字,便会停下淘金的活路,咒骂说话人。所以淘金人,一旦淘到一点金便卖成现钱,立马跑到小酒馆去喝上几杯老白干。由此可见淘金人真是在血盆子里面抓饭吃。锦屏镇淘金直到解放初期才渐渐消失,可见淘金的历史也有数百年之久。
清朝时期,锦屏镇袍哥盛行,“仁”字号的大爷苏某某,接儿媳妇办喜酒一个多月,共办千余桌。红旗管事汤某某也非常风光。“礼”字号,田某某和陈某某也在社会上非常有面子。
锦屏镇虽为县城,但离嘉陵江主航道稍远,所以经贸并不算非常发达。但是锦屏镇裁缝特别多,专门成立有轩辕会。种类作坊并不算多,酒作坊4家;米作坊3家;很多人在营山挑米到锦屏镇来卖,最多时每天达到20多人,人们称之为挑儿匠;茶馆3家,最著名的是公园门口黄桷树下的两家茶馆;客栈大约有3家,还有专门做纸货的姚某某,专门扎龙灯、狮子和一些祭品等物;并有数家木匠铺和漆匠铺。
蓬安中学是全县人才培养的摇蓝,是一所完全高级中学,建国后为国家培养料无数的人才。1985年,锦屏镇人口 2321人(不含九一信箱)。全镇占地 35.6万平方米(九一信箱占地16万平方米,蓬安中学占地 9.8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含住宅2.96万平方米;建国以来改建和新建房屋约9万平方米)。其中 九一信箱用房5.06万平方米,地方国营酒厂0.12万平方米,县蚕种场0.87万平方米,乡镇企业11个0.72万平方米,商业、服务业0.72万平方米;蓬安中学1.66万平方米,陵江小学0.21万平方米,简易电影院460平方米,文化站102平方米,区医院 及乡卫生院共0.21万平方米;行政、经济管理单位0.5万平方米;居民私有住房0.84万平方米。
上世纪60年代,四川省监狱(九一信箱)落户在锦屏镇,锦屏镇才修通了与县城相连的公路,但没有大桥,只有靠轮渡。1998年蓬安嘉陵江第一桥开始建设,2002年建成通车。2012年1月16日,蓬安嘉陵江第二桥开始建设,建成后,锦屏镇的交通将更加便捷。
被采访人:曹吉凡,男,1932年7月生,锦屏镇人。
向代禄,男,1940年11月生,锦屏镇人。
张琼华,女,1943年8月生,锦屏镇人。
采访人:刘成民,伍程鹏,杨又红,唐国强
邓四平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