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人生最佳境界”
(2019-06-28 09:21:44)《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就是说: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由此可见,“知止”才是一个人增长智慧、获取收获的首要条件。曾国藩也说:“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人生最佳境界”,因为他知道“有福不可享尽”,要不然就会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我们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因为它关乎人生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
正如《处世悬镜》所说:“止为智”,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知止能退。墨子说:“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说,止,才是人生最高智慧!知止,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世间没有永恒的高贵,事情没有固定的模式。一个人做人做事如果没有尺度,贪得无厌,不知道何时该收手,早晚都会招致祸患。
老子《道德经》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好事到头了就是坏事,坏事到头了就是好事。人享受福分的时候,不懂得适可而止,过享其福,就会盛极而衰,大难临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类只能在灾难降临前止住手,求缺惜福,才能保全自身,顺之者昌。
知足者多福,贪心者福浅!
古今中外,但凡懂得“知止”的功臣,大多结局良好,善始善终,比如范蠡、王翦、张良、萧何、郭子仪、汤和等等;而那些不懂得“急流勇退”的功臣,贪得无厌,过享其福,大都逃不过“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比如白起、吕不韦、韩信、蓝玉、年羹尧等等。
下面琢磨君通过2个例子来说明“止是大智慧”、“止是高境界”!
第一、刘邦的知止
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后来,刘邦首先攻入了咸阳城,逼迫秦王子婴献上传国玉玺,继而宣告秦朝灭亡。刘邦入关后,以“关中王”自居,看着眼前富丽堂皇的宫殿,心里打算长住在此,好好纵情享受。
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手下谋士武将纷纷劝诫刘邦要居安思危,不要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关外还有虎视眈眈的项羽40万大军,而且他们马上也要来了。
刘邦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虚心接受意见,下令封闭咸阳王宫,只留下少数士兵保护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刘邦亲率10万汉军还军霸上,只等项羽来享受这胜利的果实。为了取得民心,刘邦宣布“约法三章”,严明纪律,秋毫不犯,此举更是得到了三秦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刘邦在胜利和欲望面前,能够马上做到“知止”,既得到了好的名声,为以后打天下夯实了基础;更是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因为如果他居功自傲,占领咸阳城,势必会被项羽用40万大军彻底消灭,继续重蹈秦朝覆辙的悲剧。
第二、曾国藩的知止
咸丰二年(1852年)11月,曾国藩正式创办湘军,历经千辛万苦,艰苦奋战近12年,直至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终于攻破天京。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声名也达到了巅峰,曾国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曾国荃也因功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
大家都在为胜利而满怀欢喜的时候,曾国藩却忧心忡忡,因为他深知功高震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况且,清朝统治者一直猜忌曾国藩,正如咸丰皇帝临终前所说:“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所以,刚刚垂帘听政且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也小心提防着曾国藩,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派大军剿灭整个湘军。
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曾国藩冷静思考,发挥“知止”的大智慧,竟然主动向清廷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且首先裁撤曾国荃的湘军。慈禧太后当然很高兴地答应了,并重新认识这位血诚的曾国藩,继续对其委以重任,许以高官厚禄。
曾国藩及其家族避免了功高震主的悲剧,这都和“知止”的大智慧有关,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企业家李嘉诚也说:“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他一生都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时刻警惕自己。
古语云:“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即福运到来而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
人人都有欲望,但贵在“知止”。唯有“知止”,才能以“得”为终。我们若能“知止”,则可以避祸就福,而这才是人生最高智慧,做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