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奔流不息的岷江将古叙州与白塔山分开,让它们隔江对峙,日夜相望。连接两岸的是一方小小的渡船,自古以来,城里的人喜欢乘渡船过河,到白塔山踏春赏秋、琴棋诗画、山花野草、游玩一番。
这便是宜宾旧时“六渡八帮”的东门渡口。
古叙州丽阳门的城廓外,沿着护城墙下的石梯,来到江边,浅浅的滩涂上,泊着一艘无蓬的木船,渡工风雨娇阳,迎来送往,东门渡便这样延续了千百年。过客悠悠,黄庭坚“锁江亭上一杯酒,
山自白云舟自横”的舟,也许就是在白云远方的东门渡船,张大千《秋水野航图)的航,也许是他曾经渡过的东门,……。

(二)
我第一次过东门渡,是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上不了学,成天与街坊孩子玩耍。街坊孩子给在东门渡口对岸凉姜沟木场上班的父亲送饭,有一次让我陪同。通常,渡船要等到大致满员的样子才开船,渡工在坡上竹篾建成的房间里休息,那里也是过渡卖票的地方,2分钱一个人,我们小孩不要票。到开船的时候,两个五十多岁的渡工上船,一人在船头划船,一人在后面划船和掌捎。渡船先沿着回流上行一段,慢慢靠近河心,在过了睡佛石后,两渡工开始奋力划桨,渡船地穿过主流,快速进入对岸的回流区,顺利靠岸。下了渡船,街坊孩子带我从睡佛石笔陡的崖石上穿过,而不走上边的公路。脚踩着岩石缝,眼下是湍急的江水,掠岸飞花,一下捻了我的胆子。
东门渡当时由宜宾市(现翠屏区)客运公司经营,客运公司还经营北关、南岸、合江门和白沙湾的渡口。东门渡下游距三江口只有500米左右,按道理不适合设渡,万一渡船失控将非常危险。但有两个天然形成的回水区,渡船过河安全多了,这是老天对东门渡的恩赐。

(三)
八十代,我在宜宾航运管理部门工作,东门渡又成为工作范畴之内的事。过节和汛期,我们都要到东门渡去检查。
东门渡的渡船在八十年代初更新为钢质机动船,船长、轮机都是年轻的船员。九十年代东门渡的渡船实行承包经营,由一位李姓的女轮机员牵头承包。一个星期天,我们一大家十余人同去东门渡边的沙滩上玩。其实原定是乘车到对岸去,后来我建议大家乘船过渡,就是想给渡口增增人气,增加一些收入。
进入新千年,宜宾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到白塔山的公路也焕然一新,人们开始喜欢开车、乘车去白塔山。最后一次到东门渡,是我到省局工作后,陪同全国海员工会的领导走访东门渡口,感觉渡口已经完全萧条,渡口设施陈旧破烂。船员告诉我们,东门渡的乘客急剧下降,而客运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出现严重问题。
终于有一天,渡船停运了,渡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岁月如歌、华年细数。曾经繁忙、安好的渡口,不知承载过多少人的人生,普渡过多少人的情怀,尽管江河付与它许多浪漫的文化元素,却也经不住岁月的风蚀没落,像大浪淘沙般成为历史的尘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