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写作——语言准确严密
(2015-01-13 21:21:26)| 分类: 中职课本语文 |
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
写作
语言准确严密
知识链接
准确、严密是对议论文语言表达的要求。文章体裁不同,在语言运用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写议论文是为了探求和论证某种道理,把道理说清楚是议论文写作的根本要求。这就决定了议论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准确,主要表现为概念明确,表述恰切;严密,主要表现为为句子内部中心词与修饰、限制成分的关系明确,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相互照应,紧密联系,逻辑关系正确,阐述周到细密,没有遗漏。
语言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认识上的符合客观实际,思维上的周密、严谨,决定了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另一方面,对语言准确、严密的要求,又促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实事求是,思维更加缜密。
要做到语言准确严密,一是要养成写文章前先列提纲的习惯,把要论述的层次想清楚,考虑段与段之间是否连贯,前后意思是否能相互照应。二是要注意用词准确,不能引起歧义;要注意修饰性、限制性词语的运用,使自己的语言表达符合客观实际,不致绝对化。例如:“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其他学校领导”,就是因为修饰性词语使用不当,造成了句子的歧义。
锤炼语言,除了在下笔时反复斟酌外,写完之后还要认真推敲、修改。
例文借鉴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凡对数学略有研究的人都会发现,作几何图形离不开规矩,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规矩是成方圆的必要条件。在数学上规矩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又何尝不是这样?
过去,一些工厂,合理地规章制度都取消,因而生产搞不上去,有的甚至被迫停工,这就是没有规矩而不成方圆的一个表现。而现在的情况却变了,无论工业、农业,还是科研、国防都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这些说明了什么?总没有人会说完整合理地规章制度对这些成绩的取得毫无影响吧。
当然我们提倡办任何事都要有规矩,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规矩的限制,倘若那样,其后果是不会好的。
某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某厂的领导定了许多条条框框约束工人,结果这个厂的青年人动辄得咎,碰到领导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赶紧避开,弄得厂里死气沉沉。这些领导,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搞好工厂,他们也认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为什么结果适得其反呢?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的真谛,而只是用死的条条框框捆住青年人的手脚。这样的规矩不是我们所说的规矩,这样的方圆也不是我们所求的方圆。
真正的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过几何图形的人都有体会,用圆规画圆,可缩小放大圆的半径;用直尺画线,可上下左右移动直尺。如果规矩不能改变,那么世界上的圆、矩形等都是千篇一律的,人们只要用一次规矩就行了,其余的按已作好的图形画就得了,何须用规和矩呢?可见规矩也应因地因时而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作用,帮助我们搞好工作,得到所求之“方圆”。
然而这决不等于说规矩是可以按照人的主观意志而随意改变的,规矩的变化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圆规只能画圆而不可能画出直线,同样道理,直尺也只能画直线而画不出曲线。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人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规矩,只能认识规矩的变化规律,利用它搞好工作。不然,我们必定会受到惩罚。
这样看来,我们无论搞什么工作,首先都要十分明确地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义,同时又要十分清楚地看到规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可变的。但是规矩的变化又是客观的,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改变的。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样的认识,就能自觉地按一定的规矩开展工作,一旦发现“规矩”不合时宜,则能主动地提出合理的建议,使“规矩”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他就是可能运用“规矩”画出“方圆—使自己的工作得到预想的结果。”
【简评】这篇文章的语言从总体上看,较为准确严密,如:“当然我们提倡办任何事都要有规矩,这并不是说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规矩的限制,倘若那样,其后果是不会好的”,承上启下,使前后的意思连接贯通。但也有一些不够准确严密的地方。例如:“这样的方圆也不是我们所求的方圆”一句,意思就不够明确,而且有些多余。“圆规只能画圆而不可能画出直线”一句存在歧义。此外,结尾处“一个人如果……就能……则能……他就有可能…… ”这几句话显得绝对化。
大显身手
一
二
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