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梅韵诗评诗歌白鸿感恩杂谈 |
分类: 诗歌评论 |
http://s10/bmiddle/9afb56bbt7c0d2f283c09&690
新作两个(作者:
手 她那双干瘦的手 微颤了一下,此时正划过 11岁儿子湿湿的脸 像晚秋的牵牛花藤被风吹落 天国的窄门正缓缓开启 那场意外发生时 儿子才两岁 她的天,儿子的天,女儿的天 整个家,失去了支撑 她用一双柔弱的小手 颤颤巍巍,硬是撑起了 一小片天空 姐姐考上大学,弟弟也上了小学 “孩子妈妈不忍心离去呀” 撒旦扭曲着中年母亲的脸 变了形,空气弥散着绝望的味道 这双遍布沟壑的手软软地垂了下来 姐弟俩抓着这双手 泪珠儿淹了稚嫩而无望的心 这双手僵硬时,外面风很大 一位漂亮的阿姨,顶着雪花 用一双柔软的手 拉扯起茫然的弟弟 远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叔叔 向姐姐伸出一双有力的手 更有一双无形的巨手 及时填补了这家屋子的漏洞 妈妈带着殷殷的牵挂 脸上挂着一抹微笑 在无忧的天国 幻成一朵白云 缓缓流淌着生命的水意 |
花开的秘密 花开时落下最后一场雪 飞舞着,像素雅的天使 落在你的脸庞 附在你的耳畔 轻轻、轻轻告诉你 花开的秘密 纷乱的脚步踩碎了雪的白 大地的脸变了 田野的沟壑只留下一件圣衣 有谁知新生的绿叶 裹藏着多少故事 最早开放的花 躲着早春的寒风 一朵一朵,终于 开成了太阳的模样 干涩的枝头 被布谷的啼声浸润 一个个微微鼓起的芽苞 酝酿的,是生命的血 春只是个过客 脚步匆忙却不紊乱 所有的生灵都探出头来 列队,致礼 |
简评:
动笔为白鸿的这两首新作写评时,却又感觉没多少话要说。其实有时候,评论是多余的,一首作品摆出来,好与不好,喜欢与不喜欢,不是诗评人说了算,任何读者都有发言权,心里都有一杆秤。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相信哪首诗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好评,也不相信哪首诗会遭到所有人的唾弃。突然感觉自己写评还是有“私心”的,只是想借作品来梳理诗歌创作的一些理论,以及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如果我的“私心”恰巧能给别人一点启示,也算我没有白写。
在这个时节读到白鸿的这两个新作,内心还是很受触动的。回想这两年他的作品风格,感觉跟年轻时的诗风不太一样了。我看过他的诗集《梦醒花开花落时》,大多收录的是他大学时代的作品,比较浪漫、热烈,我曾为之写过一个评,将这些作品定性为“浪漫主义”,当时的他血气方刚,笔锋锐利。最近两年,他似乎内敛了许多,大概是生活阅历更为丰富,精神世界更加安宁,诗歌作品呈现出比较温和的质地,“悯世”与“感恩”成为主色调,还是令人欣喜的。
先说《手》。我从中读到了“悲悯”与感恩。首先是一个女人的双手被特写,它柔弱、无助却又坚韧无比,它撑起了家庭的天空。围绕这双手展开了一个有关悲欢的微缩故事,这是作者对受难群体的悉心关注,也就是“悲悯”。诗人总是悯世,并将这种情怀付诸诗句,这是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反映,是关乎人文的最深切最崇高的精神。悲,是慈悲,是对人间的苦难投以博大的爱的眼光;悯,是同情,是对陷入苦难的人感同身受的情感。
这类诗古来有之,悲悯之心怎样表达才会有“看点”,也需要琢磨。首先是立足于故事的真实可信。《手》应该也是有真实的故事背景的。特别是意外发生时的小儿子年龄,让人一下子就揪起了心。其次是语言的“诗化”。如果仅限于故事的讲解或播报,那就与新闻无异了。诗有诗的语言、要素及特点,《手》的语言还算是比较质朴的,并没有弄些风花雪月出来,这大概也是配合主题的吧,但更多可能是诗人性格使然,白鸿本人就比较朴实,喜欢直抒胸臆,主体平铺,穿插妙句,比如:“像晚秋的牵牛花藤被风吹落/天国的窄门正缓缓开启”,有自然的质感,也有宗教的气息。
既然题目为《手》,没有所属格,那么诗的后半段出现另外几又手就是情理和意料之中的。母亲撒手归去之后,出现了阿姨的手、叔叔的手,以及主流社会的正能量之手,这些手接替母爱,为这个家庭重新输入温情和力量,人间处处有大爱,这让人欣慰。母亲在天国的微笑,也是作者本人的价值观体现,是对社会的感恩,也是对人间大爱的赞许。“生命的水意”,在美学角度来说,是美好而崇高的。
相对而言,《花开的秘密》语言更美一些,修辞用得更多了一些,比他以往的诗歌多了灵性和质感。
一是语言的张力。“花开时落下最后一场雪”,既写自然的实,也寓示人生的实。“花开”与“雪落”相对,增加了故事的冲突感和语言的张力。“纷乱的脚步踩碎了雪的白”,再次构成冲突,将生活中的磨难隐喻出来,张力明显。
二是抒情的色彩。“轻轻、轻轻告诉你/花开的秘密”,抒情的色彩更浓烈,亲切、温和而美好。“一朵一朵,终于/开成了太阳的模样”,紧致,细腻,慢抒情,引人入胜。
三是感恩的书写。挣扎着开放的花、顶着隐情发出的绿叶、枝头带血而出的芽苞……所有这些生命,都借着春风之力得以舒展,并因此而对春风“列队,致敬”。“春风”就有了宏大的人文意义,那是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是我们心存感恩的对象,也是诗歌所要歌颂与弘扬的真善美。
总之,诗人的悲悯之心令人敬重,而感恩的引导又让人心生温暖。这两首诗应该是白鸿近年来诗歌创作风格的一个小小缩影,我们期待他早日抵达创作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