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天色】追云逐月——蓝色星空

标签:
梅韵诗评蓝色星空梦者半边天色杂谈 |
分类: 诗歌评论 |
http://s14/bmiddle/9afb56bbtd666abb62ffd&690
作品:
梦者
时间静止,呼吸下沉
呓语的人从梦中跳出
试图用鸟儿的姿势
向有光的地带飞翔
身后渐远的,是那些
暗黑,以及漩涡
万物复苏,强壮的根茎
在地下吞吐养份,大地
苍翠,侍弄风姿
在季节轮回的拐角,陷入
太阳轮盘下抖颤的湿绿
当夜缝儿里渗出一丝蓝
知觉把握的东西,就像
手握一束待放的腊梅
梦者站在树下
穿越暗黑和漩涡后
一片湛蓝,是否在他的头顶铺开
简评:
星空是个认真之人,我读到她第一个博文便见她拿出两首诗,让大家比较哪个更佳,我答了,她又追问“为什么呢?”呵呵一下子就喜欢上她了——对待诗歌、对待文字这么认真的人,必是性情中人,今后必有建树。
有一搭没一搭地去她博里看,她依旧认真地写诗、改诗,一首诗不改到自己满意决不罢休。上面这首小诗也是几经修改后的样子,至少比之前那个版本“纯净”了许多。可见“文章是改出来的”,诗亦如此。
诗坛上一直存在着一个争论:“诗到底该写得直白一些,还是该隐晦一些?”当然我们鼓励诗创的多样性,各种流派写作都被认可和接受。但我们也需要不断审视作品的“诗性”特征,缺少诗的必备要素,诗将不诗。太过直白,肯定没了诗味;太过隐晦,也影响诗意呈现。而星空这个作品,虽然尚不完美,却在“直白”与“隐晦”间找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界点——诗意有了,却又不那么晦涩。所以还是值得一读的。
首先是比喻与象征的使用比较顺手。这首诗里“梦者”,既是个体的具像,是普通人等可能经历的体验;同时它也是一种象征的抽象,它代表着对黑暗的逃离和对光明的追逐。正因为梦本就是虚幻的,所以任何指向都可能是合理的,星空正是利用这一点,恣意生发,让梦者从梦中走出来,这本是悖论,可是似梦非梦的状态正是梦者的真实。“试图用鸟儿的姿势/向有光的地带飞翔”,既写实,又虚拟。通篇写的是一个做梦人的经历,又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和精神上的追求,两条线合二为一,不生硬,也不晦涩,即使读者没有读到象征义,也可以在浅层上捕获诗意美,这也够了。
其次是结构接近完整、逻辑比较合理。初写诗者,往往只注意意象和用词的新奇,写着写着就信马由缰,收不回来了。星空的这首诗,似乎刻意注意到了结构的完整。在首节放出梦者出游,中间任其眼观六路儿听八方,结尾处没忘了令其回归,前后有照应,没有虎头蛇尾。而且还不忘诗的初旨,最后提出一个反问:“穿越暗黑和漩涡后/一片湛蓝,是否在他的头顶铺开”,曙光必是要出现的,只是会不会在他的头顶出现,何时出现,这是个可以有的疑问。联想到梦想的追求,也是成败的可能性参半的,到底能不能成功,也可以打上个问号。这在逻辑关联上都成立。
最后是语言的锤炼看出劲道。此文开头我就说星空是个认真之人,对诗歌的要求比较高,一首诗常常改了又改。这首诗现在读起来已经比较“爽口”了,精炼,润滑,杂质较少,其间还不乏妙句,比如:“陷入/太阳轮盘下抖颤的湿绿”,很有质感。
但这并不表明这首诗在语言上完全过关了。有些地方还是显得有点“刺眼”。比如“当夜缝儿里”,这里的“儿”字,显然是北方的儿话音,如果用在另一首与北方有关的语境中可能会起到独特的点睛作用,但这首诗通篇还是比较“正”的,突然放置一个儿话音进去,显得生硬和突兀,影响语言的流动和顺畅。另外,“大地/苍翠”这样的字词比较“大”,在诗中使用,显得空洞,不如改成比较具体的物像“草皮”或者“树木”等等,更具有可感性。此为建议,仅供星空参考,不对之处,见谅。
总之这首诗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也有理由期待星空会在诗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带给我们更多佳作。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