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画意*诗情——简评几个画配诗

(2013-02-19 21:47:43)
标签:

杂谈

梅韵诗评

画配诗

分类: 诗歌评论

http://s12/bmiddle/9afb56bbtd600c07a42db&690

 

“诗”与“画”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前者借用形色呈现美,后者以语言呈现美。但二者又有共同性。一则都是从意象起,先有相后有作。二是都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化,诗从此出,画也从此出。正因为这种共同性,才有了“诗配画”、“画配诗”的互动。观画赋诗、读诗作画,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新浪诗写者也常给名画配诗,尽显“诗情画意”之根本。但究竟如何使诗与画相得益彰,恐怕还是个值得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画配诗”的创作,大概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一是“忠”。就是观画、读画,看明白画所表达的意义,包括整体感及细节。忠实于原画,诗才是“配”的,随心所欲作诗,那是没有针对性的,不属于“配诗”范畴。记得前阵网络诗选搞过一次画配诗,画中两个人物,都是女性,却有人愣是将其中一位身材较宽大的人看成了男性,因为故事变味了,主题更是出了轨道,“配”出的诗自然离原作万里。

二是“破”。所有的画作都是画家以自己的视角选取的素材,融入了自身的情感和审美取向。画有画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故事,有些画并不是表面呈现出的那么简单。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画,更需打破通常的思维定式,吃透画面的构成与写意,才能进入意韵的内核,才能抓住画的魂。

三是“立”。再创作的过程都不该是造搬硬套原作。给画配诗也是如此。画擅长表现静止的美,却失之音效;而诗则擅长在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做文章,画面感不一定强烈。给画配诗,不仅仅要表现静止的瞬间,而且需走出画面的限制,完成一连串合理想像,再以诗的语言表意抒情。这是成诗最重要的一步,作品优劣也在此分出伯仲。一个好的画配诗,不仅再现了原画作的美,而且在抒情与议论上更胜原作一筹。

下面以几个画配诗为例,让我们细细地领略诗人们再创作的风采,并从中获取二次审美的快感。

先看一个西方雕刻作品的配诗。 

 

http://s7/bmiddle/93aa97e2gd3eaecc52546&690

《门考拉夫妇立像》
闪绿色粘板岩雕刻,高约142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划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  【图片来自网络】

画配诗:

《门考拉夫妇立像》

     文/峰儒

 
将历史植入书籍
你威严的仪容,在我面前复活
端庄骨子里华贵,显山露水,相得益彰
 
你用世上最典型的礼遇
镌刻雕琢的神态
你用繁缛细节,填充人的精神
让渐渐凸起的轮廓
布满周身
依偎,把炽热的情感传递
谁曾见,你内心荡漾尼罗河的碧波
双脚,走出同步韵律
仿佛踩准宫廷序曲,众人之上
欢呼雀跃而起
春秋里,自酿朝野
斟满琐碎,用伫立的缄默
面对世人
 


 原作是一座雕像,属于古代西方艺术作品,比较侧重对故事的再现与还原。除了与画面有关的史实资料之外,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不是很大,这为配诗增加了一些难度。如果只是简单地临摹人物外貌及神态,恐怕在诗性上难以发挥。如果再加上一些背景故事,那又成为叙事性史诗了,虽然没什么不可以,但仍可能诗意不浓。想要写出新意,必须找到最佳突破口。

幸而中国诗人在精神上是丰富的,只要关注到一个细节,就能写出感动人心的佳作。

峰儒的新浪博客里有不少这样的画配诗,我逐一浏览过,许是因为先入为主的缘故,我还是对这个首先进入我视野的作品情有独钟,感觉它是一个比较上乘的作品。

首先,他抓住了两位主人公的身份特征——法老及其王妃,他以简洁大气的笔法,直接抒写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气质——威严、端庄与华贵。这种高高在上的贵族气息,既来自这座雕像,也来自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古代埃及,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离东方现代生活很远,作为观者,定会在一种陌生中感受到仰视、尊敬与疏离。峰儒感受到了、表达出了,绝妙的是,他这里的“表达”只是铺垫,真正要表现的东西还在后面。

接下来,他才开始重视细节。他注意到两个明显的却又易被人忽略的细节,然后聚焦它们,完成诗意的构建。而这一步才决定了这首诗的真正品质。

一是两位主人公的“依偎”。在诗人笔下,他们的身份一下子从贵族变成了普通人,这种突然的转换,造成读者在心理预期上的落差,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人性的东西总是最能击中人的软肋,最能感动人,也最是诗意的。

二是两位双脚的“同步”。细观雕像,果然两人迈出的都是左脚。如果说上述的“依偎”是情感上的外露,是种“小情调”,那么,这里的“同步”更是具有了人格的魅力。夫唱妇随,不仅仅在感情上,还在于对世事的看法及处理上,这是怎样令人羡慕的境界啊。

此时,我们不知道是该感谢雕刻者,还是感谢诗人,让我们体验到这种人性的美。

结尾处超出画面之外的想像也是合理的,“斟满琐碎,用伫立的缄默/面对世人”,让我们增添了对两位古代西方贵族的理解和同情。

总之,这首诗对于原雕像,是一次比较完美的注脚,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再创作。 

                    

——————————————————————————————————————

接下来看一幅中国画的配诗。 

http://s4/mw690/9afb56bbtd5fd51b66a03&690

 

画配诗1:

作者:龚学敏

 

风在高处生长。大地寂寥,雪花成为一种方向。

浅薄的空气被透明的角,洞穿在路上。

 

诵经的牧人是所有雪花的园丁。

雪花们凭空发芽,抽穗,在臆想中长势良好。

我站在风的景致里,

默不作声,像是拐弯处的一支歌谣。

 

我只是缄默。只是等着牧人在诵经的空隙,

顺手,把我放在水草们轮回的途中。

 

这幅画也很单纯,但中国画从来都注重人文精神,并不是被动地接收外来的印象,而是熔铸印象于情趣。一幅山水画、人物画,并不是山水、人物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心境和气生动的图案。这种艺术特点为想像留白更多,也为“配诗”创作提供了比较宽广的发挥空间。

给这幅画配诗的有不少。上面这个作品一经贴出,就被大多数诗友们喜欢和喝彩。写得干净、漂亮,意境出自画面又高于画面,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两只高原动物虽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而诗作却只字没有提它们。诗人完全是在写意了。他写到了“风”,写到了“雪花”,写到了“浅薄的空气”,写到了“牧人”……这些都没有在画面里出现,却无一不与那两只高原动物有关,合理的想像使诗的意境更丰盈,更具动感和质感。

雪花们凭空发芽,抽穗,在臆想中长势良好”——比喻出奇,极具语言的张力。

最妙的是,他写到了“我”,更是出离画面,却又入得画意。我“默不作声”,配合着高原的寂寥。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出世”与“入世”的最佳状态。

当然,这首诗入了众多人的眼,一定有它各方面的魅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画配诗2: 

我不说今生

作者:谷冰 

 

雪花从经文里落下来,成为青草的前身

枯掉的秋天,正通过一条幽邃的巷子抵达通灵

 

风这个掮客,只负责运送悲伤的往事

苍茫在这里修行,菩提若隐若现

我隐在牛的背影里,看云朵漂浮,草生草枯 

任咀嚼的声音,把冰雪上的生命歌颂

 

过不了多久,我会把牛儿从苦海度向彼岸

留下三叠印月,与未来联袂澄明
 

谷冰这首诗也是参与活动后贴出来的。他本就是个比较活跃的人,生性乐观大方,重感情,善思考,爱憎分明。这么幅画定是引起了他的创作冲动,写出的这首诗,在他的诗作中也可以说是精品了。

刚刚说到,中国画比较注重精神上的表现,而中文诗也是如此,比较注重情感的抒发和精神世界的探索。谷冰同样发挥了这方面的特性,给画配诗,可能直接跳出画面,寻找精神世界的契合点。这首诗写得很“精神性”,在写意的状态下,还原并超越了画面的意境。

他“破”题了。从画面打到画面之外,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我不知道他写到“雪花”和“经文”是不是受到上面那个作品的影响。但它们一定是属于高原的,所以是合理的,而且在表达上也是另辟蹊径的,所以是值得称道的。后面的修行等等也都在画面之外,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他“立”意了。“雪花从经文里落下来”,具象与抽象交错,动感十足,想像大胆,寓指了雪花的神圣、洁净和安详。而这也是画面所呈现的基调。能以这么一句话就达到与画面在意境上的契合,可以说是个妙笔。而雪花是“青草的前身”,在季候上是更是合理的,这么写也为下文铺设了台阶。

他说到“悲伤”,视角就与上面那个作品不一样了。上面那个作品比较冷静,不悲不喜,而谷冰看穿了前尘往事的“悲伤”,让风将它们带来,又带走。“这里”显得苍茫,成为修行的最佳场所。

“我”已然“出世”——“隐在牛的背影里”,忘记悲喜。修行之后,今生已过,温暖将至。笔调变得积极乐观,还原了诗人的性格本性。

总之这首诗是他作品里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诗作的成功,大概也得归功于画吧。当然,谷冰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修为也正日趋成熟,这是好多诗友都关注到的,也是令人欣喜的。我们期待看到他更多佳作。

 

—————————————————————————————— 

以上三个例子在表意抒情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既是对原画的意韵再现,又是一次意境的延伸,是一次再创作。

画有画的静态感,诗有诗的律动。以诗写画,不能停留在对画面的简单描述(也描述不尽)。为画配诗,最基本的是看懂画,然后揭示内在的奥秘,最终以诗的语言完成意境的构建,重现美,再造美。为画配诗,一定是“诗”的,而不是再仅仅是“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