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安多藏区”

(2014-07-14 21:39:15)
标签:

房产

安多

卫藏

藏区

藏族

分类: 藏族文化

http://s10/mw690/002PWmkxgy6KrKWvFuFb9&690
话说“安多藏区”

     安多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介于青海、甘肃、四川与西藏接壤的高山峡谷地带。安多又称多麦。其地理范围包括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区。在这广袤的空间,生存着数以万计的藏民子孙。

    “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 这是一句在藏人中间广为流传的话,以说明这些地区各自最典型的特点,大意是:安多的马最好,康巴的人最美,卫藏的宗教最兴盛。

    按照藏区传统的地理观念,整个藏地由高至低被划分为上、中、下三大区域,有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茹、下多康六岗的说法。阿里三围乃群山之巅,众水之源,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卫藏四茹,系前藏和后藏的总和,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区版图上的拉萨河谷和日喀则及其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寺院林立,大德高僧辈出。而多康六岗,高山纵谷之间急流如织,也有草原与荒漠并存,或人烟稠密,土地肥腴,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中,“多”为安多,即今青海、甘肃、四川等省的许多藏地;“康”为康巴,包括今青海省玉树州、云南省迪庆州和四川省甘孜州及西藏的昌都地区等,更为广阔、险峻、壮丽。http://s11/mw690/002PWmkxgy6KrL4bRJ88a&690

    藏语中对这三个地方称之为“确卡松”,据说“确卡”两字原为蒙古语,是借词,意为“发源地”、“根源”或发祥地。因此,卫斯藏因为佛法兴隆,称之为“卫斯藏确吉确卡”(即卫斯藏乃佛法的发祥地);康区人口众多而称之为“多堆米伊确卡”(即康区乃人之发祥地);安多地区盛产良马而称之为“多弥达伊确卡”(即安多乃马之发祥地)。

    关于藏族的起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即本土说、南来说和西来说。藏民族一直坚信这样一个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藏人种起源的神话:相传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由神变来的猕猴授戒律后,命它从南海赴藏地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隆河谷的山洞中潜修慈悲菩提心。一个罗刹女施尽淫欲之计,引诱它说:“我们两个结合吧!”猕猴回答:“我是观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若与你结合,就会破了我的戒行。” 罗刹女说:“你如果不同我结合,我就只好自尽,甘愿永远轮回与恶趣道。”与罗刹女结成夫妻会破戒,若不与她结合她就会自寻短见堕入恶趣道,这样不仅罪孽深重,还会坏了菩萨的德行。内心矛盾的猕猴返回普陀山,请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后代,是莫大的善事。作为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速与罗刹女结成夫妻。”

    猕猴与罗刹女结成伴侣后,生下了6只小猴,它们性情与爱好各不相同,在果林中各自寻食生活。3年后,当猕猴前去探视子女们时发现,它们已繁衍为500只,林中果实即将枯竭,生活凄惨。老猕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于观世音菩萨,并遵圣者之命从须弥山取出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猴子们因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能说话了,逐渐地变成了人,生子繁衍,后来他们的后代演变为六大氏族,成了藏人的祖先。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如今,西藏山南“泽当”这个地名,在藏语中就是“猴子玩耍的地方”,当地人将这一带的山洞,当作藏民族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将这一带的田园,看作古代先民种植粮食的第一片农田,至今,一些朝圣的人们,仍把这里的土地看作神土,包一撮回去作为纪念。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远古的传说竟能与达尔文的猿猴变人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http://s3/mw690/002PWmkxgy6KrLbvQiKf2&690

    据说猿和罗刹女同居繁衍了藏族这个民族后,这个民族散布的地方被人们用一个字来代替,即“蕃”,而并不是“藏族”这个称谓。“藏族”是汉语名称,藏族的“藏”是“卫藏”(也作“乌斯藏”)一词缩简而来。“卫藏”是西藏的地名,“卫”指拉萨地区,“藏”指后藏地区,原来并不代表民族。藏族自称康藏或安多。由于方言土语的差别,译成汉语就是“博人”或“沃人”,“博”或“沃”的音译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有许多种写法:如毫、蕃、番、波、钵(如土波、土钵)、白、普、嵬(嵬名)、古特(唐古特)、兀惕(唐兀惕)、沃、威等,其中“毫”出现的最早,《说文》段注:“京兆之毫乃秦宁公所伐戎王号成汤者之邑”,许广说:“毫乃羌人之别种也”。“羌戎”是藏族的古代称呼。《两汉四裔图》今前后藏地均标有“羌戎”字样。藏族在古代汉文中称“西羌”或“西戎”,“氐”属羌。隋称“附国”,唐称“吐蕃”,元称“唐古特”或“唐兀惕”,明清称“西番”(如:理番厅)。因此,“藏族”这个名称出现实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吐蕃”是与“唐古特”相对的一个名称,“吐”是藏语“高地”,“唐”是“平原”,“吐蕃”是“高山藏人”,“唐古特”是平原藏人。前者指西藏人,后者指安多藏人。在蒙古语中至今称西藏人为“台白特”,称甘青一代的藏人为“唐古特”。

    在历史上,藏族曾经也有“悉补野”的称谓,这个名称来自“部杰雪山”,因此藏族也称“雪山民族”。“博喀雅舟”是“六牦牛部”,此部落居住在西藏雅隆地区。吐蕃王系就出在这个部落,故称“蕃王”。藏族的一般习惯上“蕃”只指“拉萨”,如过去许多甘青地区的藏族学者的传记中,把去拉萨三大寺求学写做:“去蕃地求学”。口语中,“博巴”指西藏拉萨人,与“康巴”(西康人)和“安多哇”(甘青川藏人)相对应。http://s11/mw690/002PWmkxgy6KrLmOSW69a&690

    不管称谓怎样变化,现今人们对藏区的划分依然沿袭“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茹、下部多康六岗”。上部阿里三围,指“古格崖围”、“布让雪围”、“艺域湖围”。地域在今西藏狮泉河、象泉河流域及马泉河上游一带,大体相当于今西藏阿里地区地界及拉达克地方,现在有两围(阿里地区)在我国境内,拉达克在印控克什米尔。

    据藏族民间传说,公元901年,笃信佛教的吐蕃赞普热巴金被他的哥哥朗达玛杀害,篡夺了赞普大位。五年后,朗达玛被热爱佛教的密宗大师拉隆·贝多杀死,藏区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和战乱之中,随后出现了大小七个王国。为了王位继承权的归属,朗达玛的两个异母儿子卧松与雍丹相互斗争。卧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为逃避追杀,远遁阿里高原,被那里的象雄王(此时为吐蕃的藩属)扎西赞收留,并被扎西赞收为婿,后来扎西赞把王位传给了他。吉德尼玛衮将吐蕃王朝先进的文化引入象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与吐蕃平等的古格王朝,屹立阿里高原近八百年。吉德尼玛衮晚年时,将王国分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封芒(康)域(即后来的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封布让,幼子德祖衮封象雄,这就是阿里三围的来历。

    中部卫藏四茹。卫藏的意思就是中部藏区。在习惯上,因雅隆河谷是吐蕃王朝王室发祥之地,拉萨是吐蕃王朝的首府,故称其中拉萨河流域和雅隆河流域的“伍茹”和“约茹”为“卫”,意为中心部分,将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叶茹”、“茹拉”合称为“藏”,意为雅鲁藏布江上游南北两岸地区。“卫”和“藏”合称为“卫藏”,即表示吐蕃王朝的本部地区。

    下部多康六岗,指安多和康巴等地区。所谓“岗”是藏语对两水之间高原的称呼,六岗就是这片地区的六个高原。即,金沙江与雅砻江间的“色莫岗”、“勃波岗”;怒江与澜沧江间的“察洼岗”;澜沧江与金沙江间的“玛康岗”;雅砻江上游与黄河之间的“玛朵岗”,以及雅砻江中游与大渡河间的“木雅惹岗”。从地图上看,多康六岗大致相当今青海玉树、果洛二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及云南中甸、维西、丽江等地。

http://s9/mw690/002PWmkxgy6KrLttUr638&690

    无论是上部阿里三围,还是中部卫藏四茹,抑或下部多康六岗。举目皆起伏于海拔至少五千米的高度,这里就是人们习惯上所指的雪域高原。上千年前,吐蕃王朝版图的中心;千百年来,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多半也就徘徊在于片辽阔的青藏高原之间。正因为如此的家园、如此的大地,为了在如此的天地之间取得生存的平衡,藏族人早早就有了信仰:把天地间的千头万绪,都付诸于崇拜。处处可见僧侣的身影;信仰与生活,在这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我们说取得平衡,在藏民的心灵深处,却是取得连系,一种外人难以理解、摸索不透的,精神上最高的皈依。穷尽他们的一生,就在这世间最高海拔、关山阻隔的家园上,与世人保持着牢固的距离。

    同属三大藏地之一,康巴藏区不同于安多、不同于卫藏,康巴深处横断山脉中部,无非高山、无非纵谷,最让人难以亲近,造访藏区,比起卫藏、比起康巴,安多平易近人多了。

    青海、甘肃大部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一带,是中国的西北,藏族家园大地的最边缘,一般称为“安多”。所谓的“安多藏区”,就实实在在地包括了今甘肃南部、青海大部、四川阿坝大部,这一大片在地理上接壤,而在历史上曾经是吐蕃王朝辖区的土地。因此,“安多藏区”与西藏是有区别的。西藏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其管辖的地区,包括拉萨市和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6个区,共76个县,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它的四界是:东为金沙江,南为外喜马拉雅山,西为喀拉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北为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历史上这里习惯于按卫、藏、阿里和多麦(即今昌都地区)划分为四大部分。http://s8/mw690/002PWmkxgy6KrLxOOqz97&690

    今天我们所谓的“藏区”是泛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的包括西藏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个省区在内的藏族自治地方,即现今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果洛、玉树、海西、海北、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还包括五省区内自治州、县以外地区的一些藏族自治乡。

   “西藏和其他藏区”则是分指西藏和西藏以外的藏族地区。在广大藏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主要分为三大方言区,也许正是根据这“三大方言”,方将藏区划分为“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茹”和“下部多康六岗”。

    “卫藏方言”主要包括前藏土语(拉萨市、山南专区);后藏土语(日喀则专区);阿里土语(阿里专区);夏尔巴土语(聂拉木县樟木口岸);巴松土语(工布江达县错高和雪卡乡)。

    “康方言”主要包括东部土语(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甘孜、康定、雅江、昌都、丁青、理塘、巴塘、乡城、稻城以及西藏的波密、察隅、墨脱等);南部土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西部土语(指西藏改则、班戈、聂荣、申扎、安多、那曲);北部土语(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卓尼土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迭部县);舟曲土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安多方言”主要包括牧区土语(青海省各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地方);农区土语(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乐都县部分地方);半农半牧土语(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

    另外,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等国部分地区也讲藏语,但与国内藏语有较大区别。

    藏族中,使用康方言的人口最多,其次是卫藏方言,再次是安多方言。三个方言之间以语音差别为主,还存在词汇、语法差别。卫藏和安多方言差别较大,基本上不能通话,康方言介于两者之间。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字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

俗话说“卫藏的路迢迢,康巴的路艰险”。生息繁衍于安多藏区的广大藏族同胞,多少年来,他们前往卫藏、康巴朝圣拜佛可谓历经艰辛,三步一叩首,长途爬涉,用身体丈量世界屋脊,用毅力见证雪域高原的寒荒和美丽,一如那句流传久远的安多藏区谚语:“身是最高的山,脚是最长的路”。雪域600万藏人自豪地称自己为“岗坚沃”(博巴),他们的上师就是嘉瓦、班禅俩位日月般的仁波切,他们都是写吐弥桑布扎创下的三十个字母,他们的口中都会念颂“嗡嘛尼叭咪哄”,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藏传佛教忠实的信徒,他们吃着糌粑、喝着酥油长大,他们都是父辈连着血缘根、母辈连着团结叶、同辈竖着民族树的岗坚巴。

纵观雪域高原史册,我们就会发现,雪域高原的先辈们,从萨迦班智达开始,无数上师喇嘛们、佛教信徒们都都是广行善事者。为了民族利益、各民族团结,不少藏区仁人志士,不分卫藏、康巴、安多,不分藏族、汉族、羌族以及其他民族,各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精诚团结,携手共进。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都源于雅砻藏布河畔的吐蕃赞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父亲名叫向曲三华、母亲名叫哲森姆。

因此,阿里三围也罢,卫藏四茹也罢,抑或多康六岗也罢,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息繁衍于雪域高原上的藏民族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生息繁衍于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维护祖国统一,共同进步,正用各自勤劳的双手建设着幸福美好新家园。

http://s9/mw690/002PWmkxgy6KrLCxWJ20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