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第一辑四本,《金头发》、《长发妹》、《鱼姑娘》、《两兄弟》,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这套书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师生完成的。这些做绘本的人,讲故事的人,也有关于自己的故事。
生活与艺术之间,有座桥
杨忠:绘本创作工作室创办者
1998年,杨忠在日本进修。为了补习日语,她踏进图书馆,却首先被图画书吸引了。每本书都不一样,色彩鲜艳,她在国内从来没见过。她随手翻开一本画着小鸡的书,很受触动:“那时,在日本语言不通的我,和小孩子的状态差不多。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这些书内心都很温暖。就想,日本小朋友真幸福啊。”
后来她才知道,那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绘本作家五味太郎。这次邂逅,改变了她日后的岁月。原本她要进修平面设计,后来决意主修绘本创作,从零开始。学成归来后,她向央美领导申请成立绘本创作工作室,当时有很多人质疑,觉得绘本不够“艺术”。她力排众议,要用绘本建立起“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桥梁。她认为,绘本必须接地气。
成立工作室,也是为了培养更多原创绘本作者。杨忠说:“在日本,80%的绘本都是本土创作,今天在中国,保守估计只有20%,太少了。”工作室面向完成大一、大二两年的基础公修课的学生。大家私下有个传言,如果不想白交四年的学费就要选择绘本工作室,但是后面的两年就不要想睡懒觉。“看到孩子们从对绘本完全不懂的状态,到成为真正的创作者,我觉得很欣慰。这也是我坚持做下去的理由。” 杨忠说。
怎样把一只猪画得很有感情
田宇:绘本创作工作室美术教师
田宇曾是一个“在云端”的艺术家,认识杨忠之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刚刚进入绘本工作室的学生都要上一门课——造型基础培训。第一课,画一张自画像,要体现自己的特点。第二课,画一个和自己相似的动物,把同样的特点安放到动物身上。第三课,创造一个情景,把自己和“动物化”的自己放在一起。这是在学习刻画人物、拟人化地刻画动物、用画面讲故事。田宇说:“刚入门的学生要想把一只猪画得很有情感,有两个难题:第一不了解猪的情绪,第二连人有多少情绪都不知道。而自己是最好的模特,先从认识自己开始。” 接下来,田宇会辅导学生在动物身上增添自己的性格,然后丰富故事:
不会养植物的长颈鹿,开了家淘宝花店。他每周只上班一天,这天所有的花都会枯萎……
想做设计师的花猫,为了体面,会把工作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家里看不见的地方则如垃圾场一般混乱……
狐狸总是丢东西,神仙姐姐指了一条明路:把丢失的记忆找回来,就能找到失落之物……
通常课程进行到一半,学生就开始废寝忘食地画,因为大家找到了创作的乐趣。“在我的课堂里,不会出现国产动画片里没有情绪的符号化动物,每个形象都是带感情的。这是绘本创作最重要的部分。”田宇说。
看见自己心底的真实
向华:编剧,作家,绘本故事作者
“绘本很好。因为写绘本,我真正看见了自己心底的真实。”向华说。
他喜欢讲故事,写了14年的儿童文学,却一直觉得很多故事找不到出口,后来有人向他介绍了绘本创作工作室。第一次拿到绘本,他啪啦啪啦一翻,觉这种故事很容易,“没多少字嘛。”真正开始创作,他才知道艰难。他把故事讲给每个人听,不停地讲。“必须让孩子喜欢才行,很多故事扔到水里就没影了,那些不能变成绘本。想了一百个故事,只有一个能变成绘本,我就收集最完美的那朵涟漪,做大做圆,故事就呈现出来了。”
“我突然发现,真正的儿童性,是在自己身上。创作绘本故事,特别契合我心里的某一面。自己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终于有用了。”向华说。
文/张知依 供图/阿刘
转载自北京青年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