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靠谱”的梦想,靠谱的创作:《蝇王》的创作故事

(2013-11-27 10:23:48)
标签:

三联绘本馆

蝇王

田宇

北京库布里克

创作谈

文化

分类: 作者动态

23日,《蝇王》作者田宇在北京库布里克书店和读者进行了一场交流签售会,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中,田宇侃侃而谈,讲述了自己和绘本的不解之缘、《蝇王》故事产生的过程,也对《蝇王》故事做出了解读。

以下为部分实录。

---------------------------------

《蝇王》的创作故事

 

“不靠谱”的梦想,靠谱的创作:《蝇王》的创作故事

“不靠谱”的梦想,靠谱的创作:《蝇王》的创作故事

“不靠谱”的梦想,靠谱的创作:《蝇王》的创作故事

“蝇王”从哪里来?

先和大家聊一下故事本身吧。不知道大家听完这个故事是什么感觉,我自己以观众的身份模拟了一下: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没有太多强烈的节奏感。故事的大部分就是男孩在厕所里头琢磨点事儿、练习点事儿,只是在到了故事的中段,才出现了一些微微的起伏,参与到故事中的人也增多了,最后在蝇王表演的时候出现了高潮,但到了这里故事也就戛然而止了。

《蝇王》是一个绘本故事,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听到“绘本”这个词了,但是我们小时候是没有绘本的,只会听故事、看小人书。后来才有了图画书,现在又叫做绘本。

我在画绘本之前是画画的,画了很多油画,后来我决定全身心投入到绘本创作当中,而且现在我所有的生活基本都和绘本有关。这主要是和绘本创作工作室的杨忠老师有关,和我的好朋友、也是青年艺术家满涛有关。五年前,在我和满涛的聊天中,突然就出现了“绘本”这个词,当时在我们眼中,绘本是国外的有连续情节的画册,是由艺术家绘制的像艺术画册一样的东西。当时我阅读绘本的主要感觉就是有情节、无压力,相对于纯艺术创作来说,纯艺术需要考虑很多东西,但是从这些绘本中,我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快乐,所以很吸引我。因为喜欢绘本,满涛和我认识了绘本创作工作室的杨忠老师,接着就拜访了杨老师的工作室。

当时的心情还是很忐忑的,不过在工作室读到了很多很好的绘本,杨老师还给我朗读了其中一本:荒井良二的《绘本的孩子》。那晚我沉浸在绘本的魅力之中,感觉这么多年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份可以全情投入的工作。回家之后我找来了很多绘本读,也很珍惜每次和杨老师交流的机会。

之后我开始在绘本创作工作室教书,在杨忠和向华的建议下,我有了自己创作一本绘本的想法。当时我十分激动:真的可以创作自己的绘本了吗?但是我也有很多顾虑,真的专业到可以创作自己的绘本了?虽然我也是专业出身,却不够懂绘本:只是热爱绘本,就能创作绘本了吗?

不过很快我就过了心里的这个坎儿,因为有杨老师和向华老师的鼓励。这时我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在于:我要画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为我人生的第一本绘本?……

最终我选择了《蝇王》。我内心其实很喜欢波澜壮阔的故事,但选择蝇王这个简单、平和的故事是有原因的:第一是这个故事已经存在我心中很久很久了,具体要追溯到我很小的时候,那时我家里住筒子楼的一楼,门口就是巨大的垃圾堆,我妈妈上班的时候会把我锁在家里,然后交给我一个任务:在她回来之前把家里的苍蝇打光。于是我开始认真琢磨怎么打苍蝇:我会准备好一张画画的白纸,观察苍蝇飞行的样子,然后啪啪打掉,而且尽可能不打爆,因为可以摆在纸上作为战利品拿给我妈妈看。最开始我妈妈因为这些战绩而表扬我,受到表扬之后我很振奋,自动承担了消灭家里苍蝇的工作。后来为了让战果扩大,我还到门外头的垃圾堆打苍蝇。成堆的苍蝇,让妈妈也忍不住恶心了。这种反应让年幼的我受到了触动,从此打苍蝇不再是我追求的事儿。但是我真的认真想过,如果我妈回来能看到我正打中飞行中的苍蝇那是什么感觉?我还想象过用报纸这种更大面积的工具打中飞行中的苍蝇的画面。再后来我到北京的央美附中上学,有一段时间对电影特别感兴趣,想到这段记忆,就把《蝇王》作为最初的故事雏形写下来了,还编成了一个小剧本,当然最后没有拍成……现在一说到创作绘本,这个故事一下子就跃入了脑中。我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杨老师和向华老师听,当时的感觉是手舞足蹈,不过没有结尾。他们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把故事完善了,就开始动笔了。

 

怎样画出我心中的“蝇王”?

这时候第二个问题就来了,我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这个故事?

我今天带来了一些画稿。这个大画夹里头有不少画儿:有蝇王的造型图,也有的用丙烯尝试做的场景图。我当时想了很多种方法,但是始终没动笔,不知道哪种方法最适合这个故事。后来还是杨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就行了。不管怎样要先动笔。”她要我先不用考虑分镜头、结构等要素,先画起来。当时蝇王的文稿我写了好几版,始终觉得文字不够好。杨老师建议我先放下文字,从画面入手,因为故事本身是很确定的,剩下的,就用画面来说话吧。我首先确定了蝇王的人物形象,形象定下来之后,我想要的画法也逐渐成形了。当时除了教学还有别的工作,于是我就想把绘本创作当做我最轻松愉快的减压方式。所以创作《蝇王》的同时其他工作我也没有耽误,甚至在做别的工作觉得累的时候,就开始画《蝇王》。

这么想着,这样很多小图就出来了,脑子里的很多画面都出现在了纸上。我没有考虑太多,因为如果脑子里始终放着标准,和大师的各种画面比较,就真的寸步难行了。所以我就先把最开心、最冲动、最有画面感的场景先画出来,直到完成了第一张正稿。我没有用铅笔起稿,是直接用针管笔画的。这张画就是蝇王大会的场景,因为我很想看到大家看到蝇王表演绝技的时候是什么反应。这是在朋友的工作室画的,那里有很多小朋友,他们都成了我画里人物的模特。我拍了很多照片,在这些照片的基础上加上想象中场景的细节。紧接着就是第二张。第二张也是关于蝇王大会的,因为不想让大家看起来觉得无聊,我把很多自己喜欢的幻想人物放到了画面里头,比方说杰克船长、彼得潘、小红帽等等。画完了我给杨老师和向华老师看,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不知道它们能否成为绘本的内容。结果我当然是受到了鼓舞,于是蝇王的画法也就完全定下来了。

“不靠谱”的梦想,靠谱的创作:《蝇王》的创作故事

另外,我也在画画的过程当中考虑到了一些排版因素,最后完成的画面是让读者直接看到一张带了排版效果的画面。虽然我不懂排版,但我懂画画,可以从视觉效果为我的画面设计排版效果,比如说很多小部件的添加和摆放,比如说最后的光影效果。所以我直接就把排版画出来了。

等到我画第三张时,就开始迷恋上了读者评论的“编席子”的画法。有人问,我是不是喜欢“编席子”的画法?我的回答是不,我采用这种画法的原因第一是,这种画法很舒服,第二是我记得小时候上那种带着十字花窗格的厕所的时候,正午从窗格中射进很多阳光,阳光中漂浮着很多灰尘,这让我印象深刻,我最初是打算用这种笔法画出阳光下灰尘游荡的感觉,但后来在画的过程中我开始喜欢上这种画法,因为觉得用这种细节感可以达到和故事中“蝇王”的一种交流,通过画这种线条的背景,我的感觉和蝇王同步了:他每天都在思考怎么打苍蝇,我每天都在画这些线条,我们精神相通。所以最后我画中的背景基本都有大量的线条,很多画还因此重新画了,大量的线条可以压住画面,而且我真的很喜欢画线条的感觉。

今年我们在盛世天空美术馆做展览的时候,我为当时还没有出版的《蝇王》做了一本彩色的样书。里头有很多画面有淡淡的颜色。在那版上小红帽和彼得潘都比较明显。但最终出版的这本书是黑白的,这里头有很多出版的考虑:印刷的颜色和电脑上色是会有偏差的,另外上色之后的效果让故事的前半部分很压抑,而黑白色彩反倒容易显示出手绘的笔触。

再加上这本样书搜集到的定价意见,《蝇王》正式出版的时候就选择了平装。我不希望我的第一本书这么昂贵,也回忆了很多自己作为读者时阅读的感觉,我想,平装的装帧还是最利于阅读的。正式出版还是要考虑到市场和读者心理价位的。

 

《蝇王》故事中的“秘密”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关键词是“秘密”。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在自己心中都有着自己的解读,作为作者,我为什么允许自己的第一本绘本在故事上是那样简单、那样平缓呢?因为除了简单的文字,《蝇王》的画面中还隐藏着一些“秘密”。

为什么这本书要“献给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首先请看书中的这幅画面,画面上头站着一排孩子,我努力把他们画得有趣,比如说这个“四道杠”,还有这只小苍蝇,还有穿着奶牛装的孩子,以及把书包带勒在头上的耍酷的小孩,还有这个背着很潮的书包的小队长。这里头只有蝇王是面对着我们的。

我为什么要把故事的第一张这样画呢?因为我觉得绘本作者并不是一拿到故事就直接去画的,作为作者应当对故事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像是故事中的蝇王,他在厕所里头待着不出来,天天琢磨打苍蝇,必然有他的理由,可能他很孤独,可能他在现实中遇到了什么事。我在生活中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人,或者我自己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影子,但从来没有这么夸张,像故事中这样。我想过,作为一个成年人会怎样去理解那种孤独的孩子?所以我努力去想,童年时有没有那种时刻觉得自己和周围格格不入,跟大家有隔阂,觉得很孤独?可是无论我怎么想,时间还是冲淡了当时的孤独感,究其原因,那种内心的孤独感,或者是委屈甚至是逃避,是不是我们童年时自己给自己扣上的帽子?是不是自己不愿意融入?我想把这种成年之后回头看童年的感觉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画面上一排孩子在站队,但是只有蝇王的方向不同,我想表达:是他自己给了自己一个孤独的开始。这样选定了故事开始的方式,就可以往下进行了。

“不靠谱”的梦想,靠谱的创作:《蝇王》的创作故事

第二张。其他小伙伴消失了,背景出来了,但是主人公的位置还是没有变化。我们就进入了他的世界。他站在阴影里,其实只要他迈出一步就能到阳光下。但是他自己把自己放到了光照不到、人也不愿意去的地方。这是他对自己孤独感的理解。但我并不想画一个关于孤独孩子的故事。

“不靠谱”的梦想,靠谱的创作:《蝇王》的创作故事

……

最后,故事戛然而止。最后我用了一张老照片作为结尾。我希望人们相信这是真的,但又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

我的结尾是跟着感觉走的,我不希望蝇王还一直打苍蝇,对于结尾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我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回答是和“未曾实现的梦想”相关的。我童年没有实现打苍蝇出神入化的愿望,但我画了一本打苍蝇的书。我知道这个故事会有人质疑,但我想说,以打苍蝇为例,有很多事情,是因为自己的犹豫或者另外力量的驱使让我中断了这个梦想,就像蝇王一样,我希望在我的故事里头看到:一个根本就没有受到外界质疑的孩子,在一个脏乱的环境里,干着奇怪的事儿,但他喜欢,非常开心地琢磨,打苍蝇打得非常好,最后引起了别人的注意,让大人像搞一场闹剧一样,把他捧成蝇王。所以这本书就是献给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的,至少我对于自己的每一个梦想,并不能像蝇王那样认真、平和地去做。

“不靠谱”的梦想,靠谱的创作:《蝇王》的创作故事

虽然读者看到的是简单的故事,但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引起读者的思考。那故事中的孩子最后为什么没有打苍蝇了呢?我个人理解,孩子转过来和大多数人一样了,或者说,其他人为了他转过去了。他是不是再打苍蝇不重要,我觉得他不再打了。但因为他专注地做过一个事情并由此实现了这种梦想,所以他今后也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