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晓露,插画师,绘本作者。12号,晓露参加了三联绘本馆组织的“绘本创作中的东西方交融”对谈并向熊亮和王怡两位提问。
----------------------------
“绘本创作中的东西方交融”讲座小记
作者 向晓露
在西方,大家对插画绘本的认知度已经比较普遍,绘本是儿童教育里不可或缺的书籍。因为市场认可和受众群的稳定性,使得这个行业欣欣向荣,百花齐放。得益于长久的积累和研究,以及完善的插画教育系统,老师们也大都是在业内知名的插画作者,有着诸多的实战经验,所以不会端着架子,因为学生的问题难不倒他们——或者难倒了也没有关系,反倒多了一个研究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国内,绘本才开始起步,大部分人分不清插画、漫画、小人书的区别,更不用说在插画里的具体分类了。还有一部分人是不知道插画是什么东西,听谐音以为是“插花”,曾经有一位路人甲问起我是做什么的,她听我是做插画的,然后惊讶地说道:“你家里应该非常漂亮吧!”我一头雾水地回答:“还凑合吧。”哎!原来她以为我家里摆满了鲜花。
每次看书展,看到一本本美丽的欧美绘本和一个个成熟的出版机构,真是替自己着急。
我有一个习惯,遇到自己喜欢的作者都会去翻阅和他们相关的资料,可能每个姑娘都有种八卦的天赋吧。最后我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作者第一本绘本都非常成熟?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很困惑,之前我给自己的解释是,他们都太优秀了,所以第一本自然会很好的。但是昨天听完三联绘本馆组织的“绘本创作中的东西方交融”讲座,在王怡老师讲解了她在绘本创作过程中出版社对作者的严格要求之后,我似乎恍然大悟,出版社的成熟、编辑的审美能力和排版装帧工艺的丰富经验,也推助了作者的成功。
在国内,绘本的创作者、编辑、出版商还有读者都处于摸索中,大家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经验。比方说,在学习油画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们怎么能画出这样的光和物,看电影的时候在想他们在哪里取的景色,这么像油画里的,人物也是……其实去了欧洲才发现,那边的人与物、光和影,原本就是这样的,画家只是写生下来而已。
一直非常敬佩自己能写故事的插画师,昨天讲座中的两位老师——熊亮和王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和绘画形式风格。看王怡老师的作品,能感觉出来她在制作过程中对材质要求的强迫症,还有对细节处理的偏执。我们看到的成品画面,虽然人物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但是完成每一页都是很花时间的。前期材料的准备、纸张的染色、剪贴、细节的刻画、分层扫描,还有最后的后期合成!想想我的脑袋顿时有种膨胀的感觉。看熊亮老师的作品,我能想到一个乖乖的男孩,安静地拿着磨得圆圆的铅笔头画着小素描调子,就像他画的小石狮,是微笑的,也像他画的京剧猫,是卖萌的。
绘本的故事和插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新颖深刻的故事往往是一本好书的最完美的开始。怎样讲故事、讲好一个故事,真是一条漫漫长路。怎样抖好这个故事的包袱,想想真是一个大大的包袱。讲故事有很多的方式和节奏,也如同绘画一样,一步一步地从不会画到画得很像,再从画得很像画到画得有自己对事物独特的取舍,以及拥有独特的绘画语言……最终这个作品就变成了一种符号,人们看到这个符号就想起了你。


王怡现场讲述自己的第一本绘本《想飞的小鱼》


王怡和熊亮向对方提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