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体备课)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

(2012-05-09 09:27:34)
标签:

杂谈

分类: 常识备课

备课内容: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

备课日期:2012年4月25日

项目

单 元 备课记录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由《斜面》、《杠杆》、《滑轮》、《齿轮》、《自行车中的科学》、《未来的交通工具》六课组成,主要研究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原理及使用。

   在前几册零散地认识了各种“常见的力”的基础上,本单元集中探究有关简单机械方面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对物质世界中的“运动与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体验并意识到物质运动与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充分体现了生活与技术的关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取机械方面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且可以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以保持与发展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引发学生利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生活中的机械”为主线串连为一体。《斜面》、《杠杆》、《滑轮》、《齿轮》4课从简单机械与生活入手,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自行探究其中的规律,认识到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而尝试用所学到的科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最终体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以及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与生活的课程设计理念。《自行车里的科学》、《未来的交通工具》两课以自行车为切入点,让学生重点认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复杂机械,知道在复杂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组合或连接方式,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史,尝试设计改进自行车,进而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意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学生认识到关心新科技,用所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意义。

教学资源分析

《斜面》:需要小车、测力计、长短不同的木板、铅笔、螺丝钉、水彩笔、白纸等材料。课前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准备好可能需要的材料;另外,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教师可以适当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杠杆》:1、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2、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滑轮》:1、细线、不同的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测力计、钩码、铁架台、两根竹竿、绳子材料等。2、课前鼓励学生校外观察:建筑工地上的提升架是怎样把重物运到高楼上的?汽车修理工是怎样用支架把汽车的大梁、引擎等笨重东西轻松地吊下吊下?等等。

《齿轮》实验材料准备:大小不同的齿轮、塑料齿轮模型、胡萝卜、吹塑纸、裁纸刀、细竹棍等。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齿轮、有齿轮的工具或机械等,观察其构造。

《自行车里的科学》学生课前了解自行车的结构,搜集各种自行车的图片资料,教师准备:自行车发展史的图片资料、自行车重要部分的放大结构图等以及多媒体课件。

《未来的交通工具》《未来的交通工具《未来的交通工具》: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到车站或车辆销售的场所进行实际调查,了解自己周围交通工具的状况;教师做好各种相关材料的搜集准备,如音像资料、世界上先进交通工具的资料等。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用简单工具(主要是杠杆尺)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等表述研究的过程和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生活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科学知识: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知道利用机械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能用简单工具(主要是杠杆尺)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如探究斜面坡度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能了解简单机械如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的应用。

 

 

第五单元实验及各课知识点

实验:

一、    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

实验材料:测力计、长短不同的木板、小木块若干、小车

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竖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

2、在长木板的一端分别垫一、两、三、四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匀速拉小车,记录示数。

3、换做短木板,做相同实验,记录读数。

4、对比分析所得的数据。

实验结论:竖直提起小车用的力最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

二、    杠杆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支架

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挂在支架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的地方挂四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20厘米的地方挂1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与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实验现象:杠杆尺平衡。

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    滑轮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两个钩码的力。

2、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把绳子绕在定滑轮上,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3、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记录力的大小。

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5、把2、3、4的数据作比较。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没有改变用力的方向。

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有改变了用力的方向。

四、    齿轮的作用实验:

实验材料:齿轮(大、中、小各一个)、支架

实验步骤:把三个带轴的齿轮固定在支架上,并让齿轮之间相互咬合,用手拨动一个齿轮,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速度。

实验现象:当转动其中一个齿轮时,会发现:

1、         相咬合的两个齿轮之间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2、         大小齿轮转动的速度也不一样;

3、         一个齿轮动。可带动和它咬合的其他齿轮转动。

实验结论:齿轮的作用是:传递动力,改变转动的速度,改变运动的方向。

 知识点: 

1、         抬起(木板)的一端而形成的斜坡,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斜面)。

2、        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3、        生活中,(盘山公路)、(拉链)、(引桥)、(斧子)、(开瓶器)、(刀刃)、(锛和凿)等物体都是利用斜面的原理。螺丝钉上的螺纹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4、        杠杆上有三个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5、         使用杠杆,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6、         “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

7、         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

8、         镊子、(订书机、赛艇、书夹子)都是费力杠杆;核桃夹、(羊角锤、钳子、起子、手推车)是省力杠杆;(天平)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9、         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10、    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11、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的装置叫做(滑轮组),(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

12、    边缘有齿的轮子叫(齿轮)。

13、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齿轮可以传递(动力),可以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第18课《斜面》教学设计

主备人:郑冬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

2、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斜面实验用木板二块(30×10×1.5cm;50×10×1.5cm)、铁架台、实验用重物圆木块(应有足够重量,最好为100g)、测力计(250g)。

2、演示用材料:螺丝钉螺纹的斜面示意摸墨,斧头,劈。

3、挂图或投影片──引桥图、盘山公路图、楼梯图。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准备几个重物,让学生想办法搬到另一高处。

怎样既省时又省力?

引入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指导学生认识简单机械──斜面,并认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出实验要求。

(用铁架台和木板组装好斜面,高度为15cm、斜面长30cm。)

用测力计,将实验用圆木提高到15cm高度,需用多大的力,测量后记录。

再利用斜面,将圆木拉上15cm高度,需用多大的力,测量后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将二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讨论:这块斜的木板有什么作用?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中斜的木板有省力的作用,这块斜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斜面。

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活动二: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坡度与省力多少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有省力作用。如果让斜面更省力,这个斜面应是什么样的?

希望学生能设计出加长斜面,使斜面更加平缓。

活动三:在铁架台上架起另一斜面。比较二个斜面有什么不同?

(一个斜面长,一个斜面短;一个坡度小平缓,一个坡度大。)

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比较三个数据。

(垂直拉起,坡度较陡,坡度平缓。)

讨论:这说明什么?

(说明坡度越平缓,越省力。)

活动四: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讨论: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分析引桥、楼梯、盘山公路。

出示引桥、楼梯、盘山公路图

(引桥是典型斜面,楼梯是变形的斜面;盘山公路是环绕式斜面,但它却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

讨论:盘山公路环绕式斜面有什么优点?

(斜面加长,坡度平缓。)

讨论:

根据盘山公路的原理,分析螺丝钉是一种什么样的简单机械?

分组讨论,汇报。

演示(螺纹是斜面变形示意)

教师出示演示器,拉开螺纹成为坡度平缓的斜面。

螺钉是利用斜面省力的原理制成。螺钉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

出示:劈、斧头。

指出这二种工具什么地方是斜面?

(三)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延伸拓展:

1、斜面虽然能省力,但有什么缺点?

2、高楼中的电梯,虽然费力,但有什么优点?

板书设计:

斜面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用力大小与斜面坡度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