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清为何会聚集这么多古桥,这些古石桥又是在什么时候修建的?笔者日前进行了一番探究。
广溪桥
船型桥墩
丰顺桥
钱清桥史从浮桥开始
最古的石桥距今364年
据史料记载,钱清镇建镇于北宋时期,物阜地灵,人才荟萃,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官方设立钱清盐场,场区广至北衍西兴,南接上虞地界,是当时的一大政治、经济、文化名镇。而此时的钱清镇,已有一条宛如银色飘带的河流从镇域西侧蜿蜒曲折流过,因与气势壮观的钱塘江相比稍逊一筹,故名小江;又因在绍兴之西,复名叫作西小江。
西小江自接纳上游浦阳江来水后,经由钱清镇直通杭州湾,自古就是一条险河。从南宋初期至明代后期的几百年时间里,它桀骜不驯,恣意流淌,不仅江面宽阔,水深流急,还时常造成洪涝不断,灾害频仍,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麻烦。
据专家考证,钱清镇的造桥开端,就是从西小江两侧的渡口为开端的,一座座搭建起来的浮桥,再由浮桥慢慢演变成各种坚固耐用的石桥,至此成全为“万桥之乡”的美名。
那钱清镇到底有多少座古代桥梁呢?虽然至今没有人进行过具体统计,但从遍布全镇的21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的情况来看,几乎每个村(居)都可以找到古石桥的踪影,有的甚至达到了“五步一桥十步一桥”的密度。
从目前钱清镇保留年代较远的古石桥来说,大多建于清代。其中年代比较久远的有建造于清道光三十年的崇福桥,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的广利桥,建于清顺治八年的继述桥;其中继述桥建于公元1651年,距今364年。
还有因桥而兴、因桥而演绎为地名的钱清桥、行义桥、方家桥等;还有因造桥技艺独特,艺术价值较高,而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的德胜桥和顺风桥。
新甸村此桥的桥墩是受绍兴传统的“鸡骨头香糕”这一点心启发
在钱清,有不少石桥都因造型独特,建造工艺精湛,备受称赞。
顺风桥原名丰顺桥、通济桥,位于钱清镇新甸村,为东西跨向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该桥建造时因桥小低矮,致使长舸巨舟不能自由进出。在嘉庆年间,由新甸施氏出资数百十金,改建成了一座月洞型拱桥,而那圆弧型的桥拱边坡较窄,桥洞幽深,如同一轮弯月,不仅造型独特,结构严密,还常成为惹人遐想的意象。该桥在2011年11月即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梅二村门前河往陈家溇的丁字河上有一座里仁桥,为东西跨向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桥面长5.6米,净宽2米,桥拱顶内侧居中有一圆形祥龙浮雕,桥堍置4只吸水兽横压石,寓意风调雨顺。
益寿桥,坐落在钱清镇新甸村委后面,是一座三眼两墩的石板桥,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河中所筑的两个桥墩,不是圆圆的拱形,而是仅竖立的几块石板叠砌而成。相传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这座桥建造时得到过一位妇人的指点。当时,建造这座桥的石匠们反复丈量计算,就是缺少石料造不成桥梁,就在石匠们愁眉苦脸吃一种叫做“鸡骨头香糕”的点心时,正巧被一个手提小包裹的村妇看到了。这位村妇随手拿起“鸡骨头香糕”,在桌子上搭起了桥型,工匠们顿时茅塞顿开,后按照她的模型造桥,不仅节省了石料,而且还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就这样,此种造桥方式也成了桥乡的一绝。
而与其它桥梁四平八稳的建造风格不同,在钱清镇一些水流较大的地方,能工巧匠还特意在桥墩的设计上“做文章”。像位于钱清九岩村九溪河上的九溪闸桥,建于宋景定间(1260~1264),由山阴前梅人高文谅倾己资财运木瓮石,经9月始成。为使防洪排涝出水较快,特意将桥墩的迎水一面砌成“梭墩”,即两头尖中间宽,形似织机的梭子,有利于减少水流的冲力,所以也叫“分水”。但该闸桥在20世纪70年代疏浚夏履江时被拆除,而是在原闸桥西50多米处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但至今闸基尚在,在天旱水浅时依然可以清晰可见。
石桥保留四大原因
负责《钱清镇志》编纂工作的高祖钿,曾与镇里的3位退休老师,骑着自行车风餐露宿,对散落在钱清乡野民间的古石桥做过一次深入寻访和调查。通过挖掘整理,他分析归纳出了钱清镇古桥为何多的四方面原因:
一是钱清地处河网水系,河、溇、江、湾、汊星罗棋布,境内有大小河流145条,人们出门逢水就要渡河,渡河就要造桥,造桥便成为了通往彼岸的必经之路。
二是钱清自古商贾云集,藏富于民,经商致富的带头人造福桑梓反哺家乡的一大举措,就是捐钱造桥铺路修凉亭,而对于行善积德的造桥事业来说,往往被看作是头等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三是钱清是萧绍两地交通往来的咽喉要道,而且与安昌、华舍、夏履等乡镇接壤,百姓礼尚往来,睦邻安邦,往往会自发“兜会”众筹造桥,致使各村内桥梁数量众多。
四是钱清古桥所用板材,大都采自柯岩石宕中开采出来的柯山石,不仅质地坚硬,水陆运输两便,而且用石梁建造的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石材。
古桥保护还需
多双“紧盯的眼睛”
高祖钿对笔者担忧地说,尽管他已把自己普查到的钱清镇21座较有代表性的古桥全部“上了户口”,并载入了镇志。但他认为还有很多无人保护的古石桥,就如同空关的老房子那样,会随着年久失修而崩塌。而对于散落在民间四方的古石桥保护,他认为就应该在现存村落周围多一收“紧盯的眼睛”,充分发挥桥梁与村庄的血脉相连的衍生性,做到村在桥在,人在桥在,精心维护,保护修缮,成为文物贩子难以觊觎偷盗的“守护神”。
古桥是历史的印记,是交通的通衢,还是美的化身,但愿“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桥下看你”的岁月能再长久些。
来源:绍兴网(www.shaoxing.com.cn)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