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来自丹东的年轻科学家

分类: 关注丹东 |
苏杭·来自丹东的年轻科学家
http://s12/mw690/002PQsFRzy6H33oemvhdb&690
苏杭、男、1981年1月23日出生、辽宁省丹东人。曾就读于原丹东铁路第二小学、第一小学、原丹东铁路中学(现丹东第十中学)。
1996年7月,考入丹东市第二高级中学,1999年7月毕业。
1999年8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所学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2001年11月,获得上海市三好学生称号。同月,获得复旦大学特等奖学金证书。2003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
2003年9月,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所学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2008年7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8年6月,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邀请,苏杭到该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以后,在欧洲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篇科研论文,并被欧洲地球科学协会授予“优秀青年科学家图板奖”。
2011年8月18日,苏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土壤亚硝酸对大气亚硝酸和氢氧自由基的影响》的科研论文。西方化学专家们认为,论文中提出的化学反应机理会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对大气、土壤氮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其科研论文是交叉学科中,不可多见的亮点文章。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苏杭的科研工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1年至2013年,苏杭还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三篇科研论文,进一步展示了出自己的才华。
2012年10月22日,欧洲地球科学协会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该协会鉴于中国丹东学子苏杭在土壤大气交换和颗粒物成云相互作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评选他为“杰出青年科学家”。并将于2013年4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欧洲科学大会颁发证书。同时获此殊荣的仅有四人,苏杭名列榜首。
2012年3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2012科学发展报告》。该书,详细介绍了19项重大的科研成果,苏杭及合作者的科研成果也在其中。
2012年11月,苏杭接受了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聘任成为研究组组长,开始组建和领导自己的科研团队。在该研究所的发展史上,苏杭是第一个拥有自己科研团队的中国青年学者。
2013年1月8日,苏杭被任命为《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术期刊的编委,参与对科研论文的编辑和审查工作。
2013年4月11日,在维也纳召开的欧洲科学大会上,会议的主办方---欧洲地球科学协会,向苏杭颁发了“杰出青年科学家”证书。这标志着,苏杭从此跻身了世界科学家的行列。在全球大气化学研究领域,苏杭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2013年以来,苏杭先后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知名学者,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活动。虽然长期在国外工作,苏杭却能以多种方式报效自己的祖国……
现在苏得力的儿子苏杭已经是科学家了
来源:辽宁日报
http://s8/mw690/002PQsFRzy6H33fAWLd07&690
图片说明:苏得力笔耕不辍。
提起苏得力的儿子苏杭,所有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这个33岁的小伙子有着太多让人羡慕的成长经历。1999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为博士研究生;2008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8月,苏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 《土壤亚硝酸对大气亚硝酸和氢氧自由基的影响》的科研论文;2012年,欧洲地球科学协会官方网站发布消息,鉴于中国丹东学子苏杭在土壤大气交换和颗粒物成云相互作用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评选他为“杰出青年科学家”,同时获此殊荣的仅有4人,苏杭名列榜首;2013年4月,欧洲地球科学协会向苏杭颁发了“杰出青年科学家”证书,这标志着苏杭从此跻身于世界科学家的行列,在全球大气化学研究领域,苏杭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共同的梦,但如何能够美梦成真,相信每一位父亲和母亲都深知,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苏得力说,苏杭在学业上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来自于儿子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家长对儿子的指导和教育。早在2001年,应一些家长的要求,苏得力历时3个月精心撰写了 《关于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一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自己的一些家庭教育观点,认真回答了家长们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
2012年春节,苏得力萌发了要为儿子写一本书的冲动。他想通过儿子的成长经历,谈谈自己这些年的家庭教育心得。 “我这个人从小热爱文学,而且很执著,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准就会干到底。 ”有了这个念头后,他立刻动起笔来,因为不会用电脑,他便买来A4纸和一捆水性笔,每天早上7点写到8点半,晚上7点写到凌晨12点,写好的手稿再由同事们帮忙打出电子版。 4个半月来,苏得力一共写了2000多张A4纸,用掉50多只水性笔,全书共计22.4万余字。这本书将于今年3月中旬正式出版。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孩子从来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要输也只能输在父母的手里。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就会产生出错误的教育方法,就会产生出不良的教育后果。可以这样说,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都可以在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找到原因和答案。当家长的要么正确指导孩子,要么错误地指导孩子,没有其他选择。”苏得力深有感触地说。 “为什么一个年富力强的父亲,一个能言善辩的母亲,左右不了一个毛孩子呢?为什么会对孩子的缺点束手无策呢?若想找出正确的答案,家长就必须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缺少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没有先天性的。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过程。千方百计地缩短这一过程,就能赢得教育孩子的宝贵时间,就能及时地解决孩子在成长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
在《足迹》中,他这样写道:在这个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借鉴他人的教育经验、确定自己的教育理念、选择自己的教育方法、研究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走出家庭教育的某种误区,进入家庭教育的佳境。只有这样做,才能掌握家庭教育的主动权,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局面。一定的教育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教育效果,这个道理是不用怀疑的。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个孩子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是有可塑性的,不存在顽固不化的问题,就看家长们如何教育了。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孩子的成败首先在于父母、在于家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本书里关于苏杭的成长过程都是真实的,他从小到大所有的点点滴滴全部印在我心里,每段回忆都历历在目。这是我留给孩子最美好的回忆,也是与广大家长分享的家庭教育的心得体会。 ”苏得力说。
本报记者/蔡晓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