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氯普胺又称胃复安,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类促胃肠动力的药物,主要是用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恶心、呕吐、胃酸、胃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的作用,但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近日,本文作者遇见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引起老年人锥体外系反应1例,现报道如下:
病例摘要
76岁的游爹爹,因反复咳喘10余年,再发并加重5天,于2024年10月9日门诊以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收住院,既往有帕金森病、慢性胃炎、冠脉支架置入后状态、脑梗塞及前列腺增生病史。予以抗感染、平喘、护胃、祛痰以及支持治疗。10月11日出现进食后反酸、呃逆、腹胀、恶心、欲吐,10:30肌肉注射甲氧氯普胺10mg,以上症状缓解。下午2:00出现不自主流涎和吐舌,未引起注意。16:00出现持续不自主眨眼、下颌快速忽张忽闭、舌头快速左右上下活动、伸缩颈部、焦虑、烦躁不安,神志清楚,考虑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立即注射地西泮
10 mg,约15分钟自行缓解,未再复发。
专家点评
1.为何甲氧氯普胺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作用机制:要想知道甲氧氯普胺为何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先得从锥体系与锥体外系说起。大脑皮层发出神经纤维下行管理肌肉的随意活动称为锥体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统称为锥体外系,也是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与主要司职运动系统的锥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后者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而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控制着这种平衡。当多巴胺递质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可能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也就是锥体外系反应。甲氧氯普胺能阻断多巴胺受体,属于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当甲氧氯普胺过量时能阻断多巴胺受体,使得乙酰胆碱神经功能亢进,进而锥体外系反应。
2.临床表现?
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多发病较急,当其发生病变时,会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如震颤、四肢肌肉僵直、运动障碍、流涎、发音不清、扭转性斜颈、头向后仰、两眼向上或向外凝视及面具睑样等的临床症状。
如长期服用甲氧氯普胺还会出现静坐不能、类帕金森病、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症状。本文患者,年龄大76岁,消瘦、体质差,患多种慢性疾病如帕金森病、慢性胃炎、冠脉支架置入后状态、脑梗塞及前列腺增生。独居,生活不规律,经常胃病复发。近日,胃病发作,腹胀、恶心伴欲吐,予以甲氧氯普胺注射剂10mg,肌肉注射,不久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立即予以地西泮注射后未再复发,诊断甲氧氯普胺引起老年人锥体外系反应成立。
游爹爹使用小剂量甲氧氯普胺为何引起锥体外系反应?游爹爹患有帕金森病,本来脑内多巴胺含量减少,当使用甲氧氯普胺后可能阻断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因此,使用小剂量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诱发锥体外系反应。
3.如何防治?
(1)甲氧氯普胺应避免与酚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等)合用,二者有协同作用,可能会加重病情。
(2)甲氧氯普胺每天的使用剂量不超过0.5mg/kg,它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
(3)少儿及老年人剂量酌减,这类人群更可能发生锥体外系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会延长该药的代谢时间,增加不良反应风险,需要密切监测。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的患者必要时可合用抗胆碱能类药物。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一旦确诊,需立即停用药物,密切观察检测患者的下肢震颤情况;一般患者停药后不需要特殊治疗,在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即可恢复;对于比较严重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或使用药物对抗,如: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苯海索);肌松剂(如地西泮);抗组胺药(如异丙嗪)。
阅读延伸
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药物?
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一般而言,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如将剂量控制在每日30
mg以下,短期使用,发生率可显著减少。
3.心血管药物:据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左旋多巴、利血平(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其他: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咳必清)、乙胺丁醇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