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易损斑块
动脉硬化
心肌梗死
脑卒中
健康
|
分类: 心血管病 |
JACC上发表的PRE 18F
FIR研究的二次分析发现,对于多支病变的心梗患者,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示踪剂18 F氟化钠(18F-NaF
PET),能特异性识别斑块活性增加,预测心梗风险。
研究发现,同一冠脉区域内,冠脉斑块活性增加与心梗相关,主要见于狭窄不严重的冠脉。而多支血管存在斑块活性增加的患者,心脏死亡或心梗风险最高。
研究纳入691例近期多支病变心肌梗死患者。2094条冠状动脉中有679条存在18F-NaF摄取增加,691例患者中有414例18F-NaF摄取增加。研究使用18F-NaF作为易损斑块的标记,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活性。
中位随访4年,心梗发生在24条(4%)冠脉斑块活性升高的血管和25条(2%)冠脉斑块活性未升高的血管。斑块活性增加使心梗风险增加1倍。
研究者指出,血管不需要治疗即病变狭窄不严重,更加突出了斑块活性在预测临床事件中的重要性,也证明冠脉造影简单评估狭窄程度,不是心梗的要决定因素,也证实了冠脉斑块活性在心肌梗死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研究还发现,对于多支血管斑块活性增加的患者,不仅心源性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最高,首次心梗和总心梗发生率也最高。
在无斑块活性增加的患者中,5年心脏死亡或心梗累积发生率为8%
,而在多支血管都存在斑块活性增加的患者中,累积发生率22%(HR=2.43),单支血管斑块活性增加的患者累积发生率为8%(HR=1.23)。
阅读延伸
易损斑块有哪些特征?
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的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通常来说,易损斑块的4大特征有斑块破裂、侵蚀斑块、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活动性炎症。具体分析如下:
1.斑块破裂:斑块破裂是指延伸到脂质核心的裂隙,常伴有纤维帽的缺损,还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构成的非闭塞性血栓。
2.侵蚀斑块:侵蚀斑块可能是因冠状动脉局部反复痉挛导致的,具有一定的弥散性,其内膜深处可能会有细胞外脂质池。
3.斑块内出血:斑块内出血一般能够通过促进游离胆固醇的沉积、巨噬细胞的浸润和坏死核心的扩大来增加斑块的易损性,可能会增加颈动脉狭窄患者患上脑卒中的风险。
4.斑块内活动性炎症:斑块内活动性炎症是引起斑块不稳定的关键因素,如果出现斑块内活动性炎症,说明可能存在斑块破裂、斑块糜烂等情况。
我们可以用血管超声、CT造影可以检测到,斑块大部分是易损斑块,易损斑块它存在很大的风险,就是会脱落或者是导致血管堵塞,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因此易损斑块要及时有效的诊断,并且积极的治疗,对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