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腰痛治疗:腰椎管狭窄

标签:
转载 |
1.椎管壁的构成椎管是一骨纤维性通路,其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椎管骶段由骶椎的椎孔连成,为骨性通路。构成椎管壁的任何结构发生病变,如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以及黄韧带肥厚等因素均可使椎管腔变形或变狭窄,压迫其内容物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是由原发因素或继发因素所产生的椎管腔比正常狭小,以马尾神经受压、出现间歇性跛行和间歇性疼痛为特征的一种腰腿痛疾病。多发生于四十岁左右的男性体力劳动者。
【病因病理】
1.原发因素 由于先天发育因素所致的椎管腔狭小,(这种椎管狭窄,系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故椎管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一致性狭窄。椎管容量较小,所候任何诱因都可使椎管进一步狭窄,引起脊髓、马尾或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症状。如横管横断呈三叶形常可使侧隐窝狭窄。)称为原发性椎管狭窄,临床比较少见。如全腰椎椎板增厚、腰椎椎弓崩裂、隐性脊椎裂等。
2.继发因素 为后天多种因素引起的椎管狭小,多数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病例,原来就有发育性狭窄。如椎弓根过短、椎板肥厚、关节突肥大等。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结构自继发增生性改变,易出现椎管狭窄的症状与体征。
(1)黄韧带肥厚 是引起椎管狭窄的多见原因,腰部黄韧带的正常厚度为4毫米,若其厚度超过4毫米,则为增厚(黄韧带是一种弹性很强的组织,纤维方向近于垂直,起始于上一椎弓的下缘,抵止于下一椎弓的上缘,与两侧小关节和棘间韧带前部互相融合)。当脊柱前屈时,黄韧带上下伸展,脊柱伸直时,黄韧带收缩,正常情况下,不形成皱褶。在反复的间接外伤、慢性劳损的基础上,可引起黄韧带退变、增生、肥厚。。当脊柱过伸运动时,该韧带发生皱褶,挤压脊髓或马尾神经,并可引起循环障碍。
(2)椎间隙狭窄及小关节肥大 由于椎间盘的退变,引起椎间隙狭窄、椎间韧带松弛、椎体相对位置改变,甚者可发生假性滑脱。关节突由于增加了额外负担,而继发退行性变、增生肥大,产生椎间孔的狭小,压迫脊神经根。
(3)椎板肥厚 椎板的增生、肥厚,亦可造成椎管腔狭小。椎板厚度超过7毫米者,即为肥厚的表现。
3.医源性因素 由于手术治疗不当,所致的椎管腔狭小,称为医源性椎管狭窄。如椎弓峡部裂伴脊椎滑脱的病例,施行植骨手术后,骨块压迫或因手术后创伤组织形成的瘢痕、增生过多等所引起的椎管狭窄。
1.发病年龄、性别 本病出现症状的年龄,多见于四十岁以上的重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尤其是腰椎4~5和腰5骶1最多见。
2.症状 以间歇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为特点。
3.体征
(1)咳嗽、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并不引起腰腿痛症状的加重,这是因为狭窄部位常可发生脊髓腔梗阻,脑脊液的循环已不受腹压变化的影响。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时则腹压增高可使症状加重。
(2)腰部后伸,腰腿痛加重,向前弯腰则症状减轻。患者常采用略向前屈腰的姿势,以保持椎管的通畅,防止疼痛。
(3)站立或行走时,腰腿痛显著,卧床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本病患者自觉症状多而较重,但在体检中阳性体征则不明显,原因是病人在仰卧时进行检查,某些特征已因平卧而消失。腰椎间盘突出症则不相同,常须卧床数天或十数天症状始有缓解,且阳性体征较为明显。
(4)患肢动脉搏动良好,腱反射,直腿抬高试验多正常。
4.X线检查,对继发性椎管狭窄者无明显异常显示,原发性椎管狭小者,可提示椎弓根短粗,椎弓根间距(椎管横径)小于二十毫米,椎体后缘与棘突基底间的距离(椎管前后径)小于十五毫米者,可考虑椎管狭窄症。继发性椎管狭窄,采用椎管碘油造影,可发现油柱呈节段性狭窄(呈葫芦状),或完全梗阻,后者可于弯腰或卧床休息造影剂通过。若油柱的前后径小于8毫米,即可确诊为腰椎管狭窄。
根据发病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符合间歇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为主症;腰部后伸时,下腰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胀加重;行走、站立时疼痛,蹲下或卧床休息后症状缓解;患肢动脉搏动,腱反射正常,直腿抬高阴性,主诉与客观检查的矛盾,结合X线提示结果,即可作出诊断。不难与其它疾病引起的腰伴腿痛进行鉴别。
【治疗】
中医认为,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虚衰,以及劳役伤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若反覆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为其发病的外在因素。其病理机制是肾虚不固,风寒湿邪阻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得宣通,以致腰腿痹阻疼痛。《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血脉凝涩,经络壅滞。”本病为脉络受阻,瘀血为病。肾主腰脚,其经贯脊络肾,肝藏血主筋,治之宜从肝肾二经着手,采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滋肝补肾法进行加减、辩证论治。
按摩手法治疗本症,对部分病例可取得一定疗效或满意的效果。手法治疗本病的作用,在于消除椎管壁软组织的扭曲和肿胀,以舒通脉络。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椎滑脱的部分病例,及原来就有椎管腔狭小,加之损伤引起的水肿等病理改变所造成的继发性椎管狭窄,均可参照有关章节的治疗手法进行施术。
通督活血汤(经验方)治腰腿痛、腰椎管狭窄症。
(附)腰骶椎变异与腰痛
(一)移行椎
第5腰椎骶化 即第5腰椎与第一骶椎形成骨性连接。在脊柱的所有椎间关节中,腰骶关节最易遭受损伤。正常的第5腰椎,位于两侧髂骨之间,借强大的髂腰韧带固定于骶骨。若第5腰椎骶化,无髂腰韧带固定的第4腰椎乃变成了一个活动的末节腰椎,第4、5腰椎的椎间关节乃变成了腰骶关节。因此,位于髂骨嵴平面,成为腰骶关节的第4椎间关节,由于无强大的髂腰韧带固定,故容易因暴力而损伤。
第1骶椎腰化 即第1、2骶椎未能形成骨性融合。构成骶髂关节的骶骨关节面,乃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能够活动的腰化的第1骶椎,二是互相融合的2、3骶椎,因此减弱了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成为骶髂关节损伤的内在因素。
第5腰椎横突和第5腰椎横突骶化 前者多无临床症状;后者多形成假关节,常见于单侧,可无症状。若在常期活动中产生骨关节的炎性改变,挤压或牵拉附近的筋肉组织和神经根时,可出现疼痛。单侧横突骶化,易引起腰痛,可能与结构的不平衡有关。若双侧横突骶化,限制了腰骶关节的活动,则会增加上一个椎间关节的损伤机会。
移行椎发生率达10%左右。这些畸形可单独存在,也可与脊椎裂、椎弓发育不全等其他畸形合并存在。
这种畸形常见腰能部疼痛的原因是;①过长的横突与骰骨翼的摩擦,形成滑囊炎;②过长的横突与骼骨形成假关节,容易造成创伤性关节炎;③过长的横突与骼骨、骰骨之间空隙减少,对局部的韧带、筋膜等软组织产生刺激或疼痛。
移行椎产生的腰痛症状与骨关节炎相似。单侧腰椎骰化比双侧腰椎骰化所造成的腰痛更为剧烈,因一侧的固定,另一侧的活动度增加,则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造成另一侧的疼痛加剧。下腰部疼痛一般在劳动后或运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由于腰椎骰椎化可使脊椎运动失去动态平衡,同时又加重了腰4,5椎间盘的负担,易产生腰4,5椎间盘组织及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改变。
骶椎腰椎化可使骰棘肌、诸椎间韧带的张力减低,脊椎稳定性能减弱,引起慢性的腰骰部疼痛。
(二)隐性脊椎裂
为骶椎上部未形成骨性连接,椎板缺损所致。X线片可提示在未愈合的椎板之间显示一个发育不全的游离棘突。由于棘上韧带失去了固定点,故降低了腰骶关节的稳定性。第5腰椎椎板亦可发生同样畸形,小的隐裂可不出现症状;若裂隙在十到二十毫米左右、附着于上面的筋肉组织经常受到牵拉而损伤,甚者可影响骶部的神经,产生腰伴下肢疼痛。
本病好发于腰5~骰2,骶骨后部可全部裂开,也可以为一窄缝,整齐或不整齐;在此种畸形中,椎极变形,棘突短小或游离或缺如。因棘突、椎板是肌肉,韧带重要附着点,当患此病后,部分肌肉,韧带附着力量减弱,从而使腰骰段脊柱的稳定性能减弱,造成下腰部慢性疼痛。
根据X线摄片临床上将腰骰椎隐性裂分为三度:a正常、bⅠ°、cⅡ°、dⅢ°。
Ⅱ°:棘突缺如,两侧椎板明显分开。
Ⅲ°:棘突与大部分椎板缺如,其裂隙距离超过椎管宽度的1/2,同时常伴有游离棘突。
隐性脊柱裂覆盖有纤维组织,在无脊髓膜或脊髓膨出者,一般无腰痛症状,但是由于局部无肌肉和韧带的附着,腰能部的稳定性能减弱,易产生慢性劳损性腰痛;若伴有游离棘突者,常在弯腰时,因棘突刺激硬膜囊可造成一过性硬脊膜痛。在病变的局部皮肤,常可见稀疏的短毛或浓厚丛生的长毛,或伴有皮肤色素沉着及压痛。
【治疗】
以上两种疾病都属于先天性腰能部的发育异常。多数患者没有症状,当然也就无需治疗。对有慢性下腰痛的患者,可选用推拿治疗,通过推拿治疗能增强肌肉的张力,促进腰骶部的稳定性,从而缓解其下腰痛症状。
1.常用穴位及部位腰阳关、肾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阿是、承山、阳陵、绝骨等穴,及督脉、骶棘肌。
2.常用手法滚法、掌根按揉法、指揉法、擦法等。
3.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立于其一侧,先在腰骶段两侧骰棘肌施以滚法或掌根按揉法。
手法刺激量不要太大,但可配以上膀胱经诸穴的指揉,并使之交替使用,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再指揉腰阳关穴及阿是穴。同时加以擦法,以上下纵向擦督脉、膀胱经,以热为度。不作任何被动运动,此法能活血壮腰,增强骶棘肌张力,是治疗本病的主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立于其一侧分别指揉双侧委中、阳陵(少阳经合穴,又是筋之会穴)、绝骨(髓之会穴)诸穴,约3~5分钟。能治腰痛,壮筋骨。
【自我保健】
l.加强背伸肌锻炼,以增强腰骰部的稳定性能。具体方法可见慢性腰部损伤中有关章节。
2.局部保暖,避免腰部损伤。
(三)脊椎分离
由于发育因素造成椎骨任何一个部位未能骨化,仅以纤维组织连接,称为脊椎分离,多见下段腰椎。在这些组织的坚固时期,加之腰椎间韧带和周围筋肉的保护,可不出现任何症状。随着年龄增加,这些组织发生退变或长期受牵拉与挤压,引起受累脊椎变形或移位,出现脊柱姿势畸形。产生顽固性腰痛或伴单、双侧坐骨神经痛。
后关节(关节突间关节)的异常发育,对腰部的活动方向及运动范围发生重要影响。当关节面排列为矢状位时,便于屈伸运动,但有碍于旋转;排列为冠状位。少数病例,腰部的关节面,一侧皆为矢状位,而对侧皆为冠状位。这种结构上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腰部的正常活动,故长期的屈伸及旋转动作,可引起骨性关节炎改变,而致慢性腰痛。
(五)棘突异常
腰椎棘突有宽窄的不同。有人棘突过宽,于直立位时,各个棘突可互相接触,阻止腰部的后伸活动,长期反复的碰撞、摩损,则可在棘突间形成假关节,若假关节发生炎症改变,即引起慢性腰痛。也有的人棘突过窄,而发生不正常的腰部过度后伸,多为练艺者的先天有利条件。
正常情况下,腰段脊柱的下椎间隙应大于上椎间隙(腰5骶1椎间隙除外)。测量方法: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相邻椎体缘前、中、后三个点之间的距离,如果下椎间隙中有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小于上椎间隙1毫米以上者,即可定为椎间隙狭窄。
椎间隙狭窄,是椎间盘受明显外伤,或长期劳损而发生变性所致,多发生于负重与活动幅度较大的下腰段。椎间盘变性可继法椎体边缘硬化、不齐、磨损和碎裂,甚者可引起髓核突出。椎间隙狭窄,必引起椎间关节的关节面相对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并可发展为创伤性骨关节炎。若椎间隙明显变窄(椎间盘严重变性),时间较长者,多可导致腰痛。反之,椎间盘变性轻、时间短,则不出现腰痛。
(七)椎体边缘硬化
此种改变发生的基础是椎间盘变性,与一般骨关节病所见的关节面硬化发生原理相同。此与椎间隙狭窄相比,发生率较低。
(八)唇样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