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图画取材于纳兰的故事,是先生为纳兰初恋情人惠儿所作。惠儿早亡,和纳兰有缘无分,十几岁被送入宫中。纳兰为见她一面,曾冒充僧人混进宫中,我们知道紫禁城有多大,见没见到,历史的幽微已无从探知。
乾隆年间,和珅进呈《红楼梦》,乾隆曾言,概明珠家事也。也就是说红楼梦所写大概是康熙重臣明珠的家事,是与不是成为待解之谜,争论颇大,相信一个皇帝不会太胡说八道的。有一点需肯定,明珠家和曹家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管黛玉是否脱胎慧儿,命运却如出一辙。慧儿父母早亡,寄居表哥之家,并于表哥纳兰产生感情,黛玉亦是。且诸多细节撞衫,比如纳兰一直佩戴慧儿做的香囊,宝玉也贴身挂着黛玉制的香囊。
由于这桩恋情被长辈勘破,慧儿被纳兰之母送入宫中,后夭折。是不是按清宫惯例必须俟选,不得而知。纳兰之母在历史上被传的很不堪,有版本说,纳兰若夸哪个丫鬟眼睛好看,第二天有可能会看到一对被挖下的眼珠子,很恐怖,有点像王夫人对晴雯。这样看,红楼写得还算客气,历史到底如何,已掩映在一片水光云雾之中。
团扇也叫合欢扇,起源商,我国专利,是古代文明温婉雅致含蓄的象征。扇面多清丽,往往入画入诗,美人相佐,颇文艺,有贵族气。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诗句。先生这幅画巧在布局,画面即团扇面,取梦里团圆之意。扇中有扇,女子居于扇中,手里亦执扇,手中扇所画正是扇面人物。可谓扇中扇,画中画,颇具匠心。这样的谋篇布局,令人赞叹,可谓天笔,若是小说,亦棋高一筹。扇骨移步换景,从画面中间破开,有分离之意,两端各有半个扇面,慧儿隐于纱后,成为纳兰一生怀念的影子。初恋是一道闪电,在这里却是平静惆怅朦胧的。慧儿走了,有菊花相伴,以菊喻人,哀亡之意,又借指慧儿。人菊一体,故先生用“菊花含笑团扇中”
而没直说慧儿。有人惦记,终是幸福的,即便离人世,都是含笑的。
先生画了个清朝的格格,含蓄内敛,人生之真!底布虽为浅灰,却“鲜如霜雪”颇具清洁之美。慧儿具体啥样,没人知道,但在先生心中就长这个样子。任何一个作品,都是自己内心审美的抒发,画者为这个人物予以了自己丰富的感情和联想,脱胎纳兰,实是自己心中丘壑。纳兰的故事已被很多人嚼烂,跟风的亦不少,那些飘在水面的浮萍浪絮实不足道。身在庙堂,有鱼鸟之思,说好说,做却难。
”何事秋风悲画扇“
应该有新解,秋冬到了,扇子没被抛弃,而是珍藏起来才是。早起读画,小文记录,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