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程中单元化研究型教学的探索

标签:
单元化教学 |
分类: 教育教学科研任务 |
早在193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莫里逊创导了著名的“莫里逊单元教学法”,得到迅速推广。单元教学法是将教材、活动等划分为完整单元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每个单元均有规定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时间长短因学习内容和学生个人情况而异。其目的在于改变偏重零碎知识和记忆文字符号的教学,强调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审视以往美术教材,似乎都采用了“单元教学法”,就是把同类的内容编排在一起的“学科单元”。比如:铅笔淡彩单元就是画水罐、蔬菜、玩具、花卉等;中国画花卉单元就包括牵牛花、葡萄、枇杷等画法,都是用同一种方法画各种既相似有稍有不同的对象,有循序渐进的难易坡度。新版初中美术教材15册中室内设计单元从居室的色彩搭配,到家居图的绘制、柜架陈设的艺术、美化生活的装饰布,立体纸模型制作的小天地作为一个系列;14册中以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为总目的,包括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多姿多彩的袋和包、出游活动综合展示等一系列子课。我发现新教材每一册至少都有一个系列单元,目的就是通过同一目标下各个方面反复操练来获得某种美术技能。
但是仅仅形成单元教学,若没有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过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因此,既要“单元化”更要“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围绕某一课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去解释信息,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建构和知识创生的过程。而且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尊重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必须采用单元化教学。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美术单元化研究型学习中美术类课题研究,它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美术学科的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确立主题、联系生活实际、搜集资料、学习并运用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构思和创造、制作完善等,类似于有主题的美术创造活动。同时可以加入人文或科学性的主题增加创作的内涵,但其主要的目的仍在于让学生在研究和创造中加深对美术学科各种本体问题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法,不可能在一节课完成,常常需要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必然通过“单元化”教学才能实施。我以初中美术教材16册的第9——12课一个以奥运知识为背景、用纸材设计制作体育场馆的综合探索单元为实体,探讨一下单元化研究型学习的实施程序。
实施程序 |
具体任务 |
课时安排 |
设置情境,生成主题 教师呈现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真实问题和情境。讨论后确定问题极其性质、结构,解决问题所需条件等。 |
以人文奥运、身边的体育活动、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等课本内容为背景,提出设计制作体育场馆的任务。 |
第一课时 |
组织小组,制订计划 组织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设计研究方案:何时做何事?怎样做(方法和材料)?最终完成什么结果? |
学生以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
第二课时 |
调查研究,筛选信息 充分利用图书馆、调查、访谈、网络等途径寻找相关资料。分类整理信息,筛选出有用信息。 |
多媒体课件展示多套奥运场馆设计方案及上一届学生作品的展示与回顾,帮助学生对体育馆设计制作的各个要素形成感性认识。 |
|
提出假设,创造设计 比较分析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论点);或画出创作草图;或做出设计方案,包括草图、设计构想、模型制作的材料、工具、工艺等。同时要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分组集体讨论,绘制初稿 |
第三课时 |
利用材料,动手制作 准备材料,进入研究、创造阶段 |
实际制作 |
第四课时 |
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时继续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反复尝试各种方法,也可能改变原有方案。 |
继续制作,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
第五课时 |
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成果一般有三类形式,文字类:研究报告、论文;作品类:美术作品(绘画、雕塑、摄影)、设计作品(设计方案、模型、评价报告等);展示研究成果要求科学、简洁和严谨。 |
提交作品,包括:立体作品一件、自我评价问卷一份(内容:设计作品特点、使用技法、作品精神内涵、主体模型设计图纸及配件安置方案)。教师检查评分,了解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
第六课时 |
反思总结,评定成绩 最终还需要通过答辩、反思、自我评价和总结等方式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
教师整理好学生设计作品,翻拍成数码资料,在多媒体展示, 学生对比其他人作品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
第七课时 |
虽然我们在单元化研究型学习中围绕一个课题展开研究,但如果没有更高的视点进行思考,研究活动仍将停留于就事论事的表面水平,研究结束也不能产生新的“观念(价值观)”。为此,应根据单元教学的要求设计“单元问题”。它是对单元课题、内容和教学提供一种上位的引导性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单元问题”希望将学习活动引入一种宏观的理念、新的思维角度之中,使学生感到更加有趣,也使学习活动指向更加深刻的内涵和人文意义,提高学习的质量。
我在这个综合探索单元的教授实施中,设计了“如何使制作的体育场馆不但外型美观大方,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人文性?”这么一个单元问题,原本教材中也只是提出学生的作品只需达到外型美观即可,对其他的指标并没有深究。而实际上,如果用卡纸或一些废弃材料随意地堆砌,只能导致作品仅仅追求技能的训练、形式的漂亮而缺乏内涵。建筑物本身与数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成功的建筑设计师本身必须是这些学科的能手,否则他设计建造的房子再漂亮,也不会安全。为了让学生能顺利解决这个单元问题,我又提出了两个小问题,启发学生对单元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一是:是否能在自己的设计制作中加入一些几何、数学方面的因素,使作品更具理性美?而不仅仅是彩色卡纸的拼贴呢?我找了一些依据几何图纸作为出发点,用卡纸折叠成型的模型,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开发研究、设计制作体育馆实体,学生都很感兴趣,原本他们正在为此担心,如果只是完成设计图纸可以天马行空地去表现,转而用卡纸做出设计图中的作品,存在很多难点,不知从何下手。在基本的几何图形中变形,塑造有几何对称、发散等形式的立体造型为他们开启了想象和创造的窗口,作品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个小问题的设计围绕着体育馆周围的环境布置展开,现在的城市建筑小区在售卖前,必须将小区内及周遍的绿化规划好,体现出统一性、规格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作为大型建筑群体的体育馆当然更要重视这个问题,只有当你设计的体育馆与周围的配景融为一体时,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体育馆的精神内涵。那么如何设计体育馆周围的配景就成为第二个有待学生展开研究的小问题了。学生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在马路、绿化带、植被种类、雕塑等多个方面去寻求答案。这无形中从侧面帮助学生找到适当的途径去解决单元问题,而且这些配景的设计制作可以使学生学到立体构成的多种技法,使他们的设计作品表现得更加丰富、完美。
这些作品中的配景都安排得合理、得体,层次丰富,制造出统一和谐的环境气氛,很好地辅助了体育场馆主体的设计表现。这个综合探索单元原本课时数为4节,按照单元研究型学习的实施程序,实际上了7课时,每节课都是相对独立、完整的课,都有自己的侧重点,都是单元计划的一部分。学生在老师这样的设计安排下,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学习到了奥运知识、体育类美术作品知识、建筑知识、纸艺制作等多种知识;锻炼了学生探索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有了时间的保证,又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有些是让人叹为观止,为这个单元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由此看来,单元问题可以孕育出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启发卓有成效的研究,从而使作品更有思想、深度、价值。设计小问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具体主题和学科特征来一步步地揭示单元问题。它是开放性的,没有正确答案,这意味着有多种研究和讨论性,其目的在于引发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答案。好的小问题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和争论,并成为吸引学生继续探究的手段。从而往往能生成新的议题,或产生教师始料不及的答案和创造性方法。因此教师在单元化研究型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设计单元问题和小问题,也可让学生讨论后产生,一旦实施肯定能使教学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书目:
1、王大根
2、《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5.2版,2003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稿)》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