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走向十字架上的真》

(2016-02-17 16:15:08)
标签:

文化

   

读《走向十字架上的真》

 

近日重温刘小枫教授所著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有些感想。作者关注的问题在《前言》得到表达:“十字架上的真与我们的在、我们的语境之关系及其存在论上的相遇。”作者没有设想要用基督教来救中国,但也认为基督神学是最高的知识学。本人认为刘先生说得有理,十多年来一直关注基督教,阅读了《新旧约全书》及其他有关文献。刘著由十二篇独立的论文组成,介绍了十二位神学家的神学思想。第一篇介绍了俄罗斯舍斯托夫,篇名《从绝望哲学到圣经哲学》。俄罗斯理念具有“独特的沉郁、虔诚、博爱、崇敬苦难的素质。”(p3)加上舍氏自身的经历,他感受到“只有当世间的希望灭尽之后,才会理解上帝。正是在绝望中,才诞生对上帝的渴求,这是一种用生命和死亡来进行的伟大斗争。”(p22)可以理解,东西方文化与价值取向很不相同,对此在刘先生的《拯救与逍遥》中说得比较清楚。笔者认为,拯救有拯救的价值,在有些历史境遇中逍遥也不无是处。舍氏在其《悲剧哲学》一书中点题:“通往真理的路径,除了苦役、土牢和地下室外,别无他途。”(p20)其悲剧精神显而易见。然他没有结束他的哲学,在克服了尼采式的悲剧精神后进入圣经哲学,荒诞的快乐、酒神的欢乐都不是真正的欢乐,只有跟着约伯和先知们才可能超越。

刘著总结道:“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真意味着,在上帝的爱中才有个体生存的原则、本源和根基,上帝不仅揩掉每一滴眼泪,而且给人吃生命之树的果实;十字架上的真表明上帝与人的生命和死亡、渺小和伟大、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认同,它给予人的是上帝允诺的安慰和爱——上帝让独生子惨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上帝眼里,每一个人的受苦和眼泪比什么都沉重。”(p33)作为东方人的我们很难理解,但我们要承认,其中不乏深意。我对本书其他几章的理解稍后简介,如巴特的人神分离、朋霍费尔的分担上帝的苦弱、薇依的信仰的重负,等。本人对其他一些篇章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介绍布尔特曼的《神圣的相遇》、海德格尔的《期待上帝的思》、拉纳的《倾听与奥秘》、汉斯·昆的《十字架上的普世挑战》、巴尔塔萨的《十字架上的荣耀之美》,等。最后一篇是介绍莫尔特曼的题为《十字架上的未来是大地的希望》,对作为万物之灵人特有的希望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阐明,其中介绍了对莫氏产生深刻影响的布洛赫《希望原理》,书中断言,“人们将不再尝试众多的个别希望,而是在伟大的宗教中尝试希望本身,而希望本身乃囊括了众多个别的希望于一身,因此是希望的希望。”(p419)刘著认为,“末世乃指上帝的未来作为来临已成为此世的、当前的未来。” “千禧年的说法对末世论的真义的确是一个极大的损害。”(p450

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反对把世俗化的权威神圣化,把世俗的运动神圣化,把政客神圣化,反对把人造的真理当成神的真理,即反对人僭越神的位置。他对人的理性与能力加以否定,他强调人的危机,上帝与人世的隔阂;重新拉开神与人的距离,因为人神之间具有无限的本质区别。人是人,神是神,人在地上,而神在天上。上帝是绝对的他者,人无法理解上帝,作为人,我们甚至不能谈论上帝;当然,作为神学家,我们应该谈论上帝。要谈论上帝,就必须谈论基督,因为基督是上帝唯一的话语。巴特认为,《圣经》是人的文献,启示不是《圣经》,而是上帝在基督身上的行为。这好像有禅的韵味,超越言语文字,进入世界,进入实际。上帝如何启示自身,纯属上帝隐匿与奥秘之处,远远超出世人理解之外。(古希腊智慧者苏格拉底在理解神谕的本意时认为,只有神是有智慧的,人的智慧不足道。)巴特这些思想在反对人世间魔鬼纳粹的斗争中,其积极的意义不可低估。

有人总想以神自居,也有人推波助澜,将人打扮成神,一旦他们得逞,后果不堪设想。真理面前应该人人平等,但有人不乐意。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是极其渺小的。东方文化与哲学讲天人合一,梵我合一,而西方文化与哲学则认为人神(天)分离。这是由于思维的方式与角度不同。东西方文化都是深刻的,不必厚此薄彼。

德国神学家朋霍费尔认为,人的受苦是无法说明的,他猜想人的受苦与人的恶有关。上帝降临十字架上受苦,并非是来实际地解除人的受苦,而是给受苦的人带来他的爱和认同人的受苦,为人的受苦提供了一种意义:人的受苦尽管是自然性的,但却不是终极性的和有意义的,是不合理的。上帝主动受苦,以自己的挚爱来分担人的受苦,故上帝就是爱。这就是耶稣牺牲在十字架上的秘密!人应该把自己交到上帝手中,参与十字架上的反抗,批判这个世界的苦难、不义和争纷等。朋氏宣称,世界已成龄,正在走向一个无宗教的时代;上帝已被挤出了这个世界,但是,离开我们的上帝恰恰与我们同在!

西方神学思想似乎正在接近禅,世界成龄也即人类成龄,人要靠自身解决世间各种事务。还有,人格化的上帝是否转化为非人格化的存在?朋氏还提出世俗化问题,他认为,要直面人生,包括它的一切责任和困惑,它的一切成功和失败,它的一切经验和孤单。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我们才算整个投身于主的怀抱,分担上帝的苦弱,才算与基督在一起,共同承担此世的受苦,一起彻夜不眠地看护人世。人是软弱的,而上帝也有软弱的一面,不同的是,上帝主动分担人的苦痛,正因为如此,我们人也应该分担上帝的苦弱。他认为这就是做人和做基督徒的意义。朋氏对世俗神学的影响很大。他认为,信仰必须成为行为。受苦是真正门徒的表征,我们受苦是因为我们必须受苦。这些议论很难被东方人理解,但当我们无可奈何地承受苦难时,能直面苦难,不逃避,不求解脱,有可能获得一种神圣的体验。达人不为物属,万变看作等同;至人遗弃外物,独与大道共存。东西方的圣哲都能达到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境界。

法国神学家薇依认为,人的存在之不幸是本体论的,人类用任何手段都无法最终消除生存之不幸。不幸是人在此世中并有此世构成的本质性规定,而挚爱是人在上帝那里并由上帝构成的本质性规定。人只有在相互爱中才能领会上帝,理解上帝。是的,无情未必真豪杰。人的互爱是对上帝的爱,是对上帝之爱的应答。信仰不是一种自我解脱,一种自我安慰,恰恰相反,信仰是认同受苦,就是对自己的存在身份的体认。薇依坚持不进教会,拒绝受洗。她认为自己是爱上帝的,但这是作为个体的心灵对耶稣的血的体认的爱,基督教应成为生活本身,它不应该与这个物质的无神的世界隔绝开来。

这似乎也有禅的精神,信神而不入教,所谓亦僧亦俗。笔者有同感,信仰不必进入某一教会等组织,更不需要依靠某种外在的表面的某种仪式,信仰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瑞士神学家汉斯•昆认为,基督神学应成为一种普世神学,提出需要一种开明的宗教。在今天,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应再简单地划分在基督教与非基督教之间。在每一宗教里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真理和谬误,他提倡普世对话。基督教会是整个世界、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内部讲,普世主义应集中于基督教世界,从外部讲,普世主义应面对凡有人居住的整个世界。基督教与佛教一样,是普遍拯救的宗教。汉斯•昆认为,只有上帝本身才是永无谬误的,即使是圣经中的言论,各时代的人也只能按自己的特定处境去理解。教会不等于上帝之言/道的化身,不等于真理本身。教会也是由人主持,人是人不是神。传统思想将基督性与人性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人是有条件的存在,人的本性是一种非常有限,非常有条件的生物,因此,人需要伦理学为自己设置一种无条件的应该。唯一绝对性就是我们称为上帝的实在性之最终根据,最终支点和最终意义。上帝是一切有条件中的无条件性;上帝的实在性只能在信仰中被接受。上帝在十字架上降身为一种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即耶稣基督;通过耶稣基督,我们可以看到,听到和遵循终极的意义。接受基督性并不等于剥夺了人性和人的具体存在性。跟随耶稣,即永远和耶稣共在并按耶稣的榜样生活,接受耶稣的指示走自己的路。做一个基督徒,是为了真正地成人。基督性乃是真正的人性之可能性,基督性必须由人性涵盖,人性必须由基督性来促成。上帝在世界之中,世界在上帝之中。但上帝不在物理性的世界和形而上学的世界之中。上帝是有限中的无限,内在中的超越,相对中的绝对。关于未来,他认为,在世界的末日,将不会再有任何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而只有上帝本身,全部宗教都被引导到他那里。上帝是真理,真理是上帝。

汉斯•昆所说的上帝是非人格化的终极实在,而不是人格神。这里充满禅意,请读者仔细琢磨。基督教也有克服人类灾难的功能。

刘著借汉斯·昆的观点认为,“基督性乃是真正的人性之可能性,基督性必须由人性涵盖,人性必须由基督性来促成”,(p343)这与佛教禅宗的观点何其相同,真正的人心就是佛性。刘小枫的著作很耐读,本人对基督教哲理的深入理解得益于此。然耐人寻味的是,读刘著似乎在读尼采,给人以焦虑的感觉,尤其表现在对东西方文化的拯救与逍遥之间的张力更加明显。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适度焦虑能激发生命能量,读刘著读尼采也有此功能。作者一旦完成作品,读者就登场了,作品的意义终究是由双方共同创造的。到底是作者焦虑还是读者焦虑?也许兼而有之。古老的中华民族要现代化,然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在传统文化中既有博大精深的合理内核,然也不乏混杂在其中的糟粕。换个角度来说,传统文化即是丰厚的财富,也是巨大的债务。读刘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救世必待救心,当我们不能救世时,应拯救自己的灵魂。在五浊恶世中不要同流合污。前已有述,我们没有以基督教来救中国的奢望,然也无意以国学来振国威。刘小枫教授对基督教哲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此本人难以对其作全面且更深化的分析,有兴趣者可阅读刘著及其主编的有关文选,得出自己的结论。

主要参考书籍:

壹.《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刘小枫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5年第1版。

贰.《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刘小枫主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16月第1版。

 

安翔作于2016年2月17日,补充于2月20日于养涵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