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从辛弃疾的“三起三已”看南宋的军事实力及政治斗争

标签:
杂谈辛弃疾评议卫飞鸿作品 |
公元1205年,即开禧元年,辛弃疾从镇江返回江西瓢泉,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罢官。在乘坐的归舟停泊在江西余干时,他写下一首词抒发自己悲愤苍凉的心境:
江头日日打头风
郑贾正应求死鼠
孰居无事陪犀首
却笑千年曹孟德
我认为,“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十四个字,道破了南宋自建国以来军事力量极其薄弱的根源、政治斗争错乱纷芸的因果,以及辛弃疾“三起三已”的深层缘由。
其实说到整个宋朝的军事力量整体薄弱的原因,必须追溯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武将出身的老赵在部下的拥戴下来了个“陈桥兵变”,取代了老柴家的地位。由于害怕将来某个武将学自己再来个兵变,于是在“杯酒释兵权”后确定了大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不扯这么远了,还是来看看赵构的作为。这位南宋的开国皇帝不仅变本加厉地继承了老赵的国策,甚至在担心驾驭不了抗金名将岳飞后,不惜违背赵匡胤当年定下的“禁止杀大臣和上书言事之人”祖训,懦弱而残酷地杀害了有宋一代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岳飞。
今天,当我们回溯整个南宋历史,就可以非常清楚地发现,不仅仅赵构,整个南宋的大部分君臣,都在做着打击政治、军事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的勾当。
不仅赵构容不下岳飞,抗金名将张浚、张俊也容不下岳飞;
赵家皇帝不信任北方投诚过来的辛弃疾,孝宗朝主战派宰相卢允文和宁宗朝的主战派宰相韩侂胄也容不下政治和军事才能远胜于自己的辛弃疾;宁宗皇帝和韩侂胄容不下正人君子赵汝愚。
理宗皇帝容不下才能比自己高出一筹、更有资格当皇帝的济王赵竑,奸相史弥远更是将济王置之死地而后快;
南宋后期硕果仅存的抗蒙统帅余玠,在理宗皇帝和庸相谢方叔颠倒黑白的处理下,义愤填膺服毒身亡。
度宗朝的蟋蟀宰相贾似道“专功而怙势,忌才而好名”,京湖安抚制置使兼湖广总领汪立信是当时南宋朝廷中唯一一位清楚宋蒙实力及抗战大势之将,他上的上、中、下三策却被贾似道掷之于地,并被罢免。
由以上种种案例可以得出结论:
辛弃疾必须被三度罢官。
否则必将有更悲惨的命运等着他,譬如岳飞之死。
少年时的我曾无数次地为辛弃疾多次遭谗被罢免而愤愤不平,而如今熟知了历史每个细节后的我,却由衷地为辛弃疾感到庆幸。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而这一种悲哀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千年而不绝,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悲哀。
这种悲哀深沉似海。
先来了解第一次的罢官原委。
辛弃疾奉表南归之后,他在南宋朝廷的第一个官职是江阴签判。1165年,辛弃疾作《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对宋金对立形势和军事斗争前景作出了卓有远见的分析。1168年,辛弃疾被派往建康府任通判,这是他的第二任官职。1170年,辛弃疾被宋孝宗召见于延和殿,他持论劲直,并不迎合上意,召对之后被任命为司农寺主簿。同年,辛弃疾上《九议》给宰相卢允文,未被书生卢允文重视和采用。
1172年,辛弃疾被任命为当时的边远之地安徽滁洲知州。辛弃疾欣然赴任,通过减免税赋支持商贾刺激经济等措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将荒凉萧条的滁洲建设得有声有色,荒陋之气一洗而空。1174年,辛弃疾离开滁洲担任建康留守叶衡参议官。
1175年,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军起事,并将朝廷派去的征剿军队打得大败,六月,朝廷任命辛弃疾为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节制诸军,讨捕茶寇。辛弃疾领命之后,作了多方军事布置,将茶商军的优势条件一一消灭,最终迫使赖文政投降,茶商军被扑灭。这时距受命时间才三个月。宋孝宗宣布辛弃疾“捕寇有方”,加封给他一个“秘阁修撰”的职名。辛弃疾在南归后第一次展示他卓绝的军事才能,然而,从此他也被朝廷内部那些懦弱的力量所猜忌。
从1176年秋到1180年冬,短短四年时间,辛弃疾历任京西路转运判官、江陵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大理寺卿、湖北路转运副使,湖南路转运副使、潭洲知州兼湖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等八个职务。其中辛弃疾在湖南创办的飞虎军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金兵畏惧地称之为“虎儿军”。
为什么在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下,不让辛弃疾这种有才华的臣子在一个地方多发挥他的军事和经济才能,反而频繁地将其调动,使之疲于奔命?我认为,这是宋朝皇帝普遍拥有的惧怕武将的心理在作怪,宋孝宗也不例外。辛弃疾的能力越强,表现得越好,朝廷就越害怕,就越要防微杜渐地加以调动,直至无情打击。终于,辛弃疾创建“飞虎军”等业绩被南宋朝廷无耻的谏官们谏以“奸贪凶暴”、“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凭陵上司”等罪名,将其罢官,甚至连“右文殿修撰”的贴职也一并剥夺。
创立一支军队不需要军费?在朝廷划拔经费有限情况下,通过各种途径筹资为国家创立一支强大的军队,竟也是一种天大的错误?
是的!那些胆小鬼是不能容忍一个地方官拥有军事才华的。
是的!那些懦夫是见不得一位勇士干脆果断的行政作风的。
什么都不做,就不会犯错,朝廷也就放心了;
做的越多,错的也越多,朝廷就要对你下毒手了。
南宋最好的皇帝宋孝宗都是如此,国家还有希望吗?
这是辛弃疾的第一次罢官。
之后开始了整整十年的带湖闲居生涯。
1191年冬,这时已是宋光宗朝,朝廷突然任命辛弃疾为“提点福建路刑狱公事”。这时辛弃疾已是52岁了,一个政治家生命中最年富力强的十年光阴已在闲居中度过。
1192年春,辛弃疾到任后经过大半年调查后向朝廷上书,准备推行“经界”和改变盐法。其中第一项,是反对豪强大地主兼并土地;第二项,是解决民生疾苦。其中第一项,朱熹和赵汝愚都曾经提出,但因为豪门地主的反对,未能施行;而第二项,赵汝愚也曾在奏谏中详论官运官销的弊政给民间造成的伤害。雷厉风行的辛弃疾到任后立即开始施行这两项新法,极大地缓解了民生疾苦(闽人户知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损害了豪门大地主们的既得利益,这为他第二次被贬埋下了伏笔。
福建沿海常有海盗出没,辛弃疾决定打造一支“飞虎军”一般的万人雄师。他节约官府日常开支,准备用来制作铠甲、招募军队。然而,未等军队成立,谏官黄艾就给辛弃疾安上了“残酷贪饕,奸赃狼藉”的罪名,罢免了他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的职务。御史中丞何澹甚至狂言辛弃疾“席卷福州,为之一空”。然而福建本地人撰写的《福建通志》等书,在清乾隆年间依然还在称颂辛弃疾吏治严谨,遗爱在民。
这帮谏官真可谓颠倒黑白,血口喷人。
这是辛弃疾第二次罢官。
你辛弃疾每次想要创建军事力量,就注定离罢官不远了。
北宋军事力量之积弱,南宋军事力量之一击则溃之缘由,由此一管可窥全豹。
呜呼哀哉!
1203年,这时已是宁宗朝,朝廷猛然任命辛弃疾为两浙东路的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64岁,垂垂老矣,机会来否?
别高兴得太早,以为朝廷换了明君贤相。
辛弃疾这次起用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外戚韩侂胄专权,为了提升个人威望,决定立下不朽功名,以长期保持相位。辛弃疾作为长期主战的被贬老臣,就成了韩氏用来装点门面的旗帜。
辛弃疾可没韩氏这般私心,他立即“单车就道”,为苍生而起。在宁宗皇帝召见时,他在激励皇帝赵扩抗金的同时,也提醒皇帝必须做好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并且将用兵任务交给远谋深虑的元老重臣。
不迎合韩宰相的结果是被免除了浙东安抚使之职。真到次年三月,才被任命为镇江知府。
显然,韩俯胄对辛弃疾并不信任,他并不让辛弃疾统筹军机要物,也不让他负责最前线的防守。他只把军事才能千百倍于己的辛弃疾当作一颗棋子,一个装点抗金门面的招牌。
这就注定了轻浮狂率的他的失败,也注定了辛弃疾的恢复大业只是一个终生不可实现的梦。
北宋一代名臣韩琦,生下来的曾孙韩侂胄却是一个如此顽劣不堪的人物,真是令人扼婉叹息。
不过还得感谢韩侂胄,他策划的这一次形式化的开禧北代,让英雄的热血再次沸腾,为后人留下两首与“千古江山”并存的旷世词章。
当时已经80岁、年长辛弃疾16岁的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中认为:辛弃疾本是和管仲与萧何同为第一流的、可以成就伟大功业的人物,却被大材小用,甚至投闲置散。如果朝廷肯把抗金的战略任务交给他去谋划实施,那么,关陕的忠义民兵必将响应,恢复中原的大业是可以成功的——陆游先生一生阅历丰富,也曾去边疆经历武事,临老观人如镜,其言可信。
辛弃疾在镇江就职后,一面派人去金国探听情报,一面计划定制一万套军服、招募一万个士兵。
就在此时,历史再次重演。
真搞不明白为何辛公总不吸取教训,总想着为国家建立一支真正能打战的队伍。
他不知道朝廷一直怕他吗?
于是他立即被调开,任命为隆兴知府,与此同之,又被言官诬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等诸多罪状,收回了隆兴知府的任命。这时是1205年六月。
天哪,诬蔑一位66岁,两年后即将逝世的老人“好色”,真是旷古荒唐!倘若是我,在国家即将对外战争、急需用人之际,如果一位文武双全的主战派老人“好色”,会让我如见到老廉颇尚能一顿饭吃一斗米一样欣慰,因为这代表他还如此身强力壮,必能为国效力。
韩侂胄和他的言官们,是些什么东西?!
这是辛弃疾第三次被罢官。
也是最后一次了。
义无再辱。
这回辛弃疾终于彻底死心了。
“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
——韩侂胄岂是那种愿意用辛稼轩以共建千秋功业的人吗?!
——辛稼轩岂是那种想通过依附韩侂胄而获取富贵的人吗?!
辛弃疾问自己,也反问社会,反诘历史。
都不是。
66岁的老英雄终于愤怒了,爆发了!
“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
其实岂只韩侂胄是郑贾和叶公,南宋这几位皇帝以及历任宰相们又何尝不是?
陈亮为辛稼轩画像题“真虎不用,真鼠枉用”,一语切中南宋君臣死穴。
到了这个程度,南宋不亡,是无天理。
第二年,开禧北伐正式开始,正如辛弃疾所预见,宋军一触即溃。
事情不可收拾了,韩氏又想到了辛弃疾,想用高官名位让主战派老臣为他分担责任。伤透了心、也看透了韩氏险恶用心的辛弃疾力辞“兵部侍郎”职务,回到铅山。
又过了一年,即1207年,金人提出以韩氏的脑袋作为和议的先提条件。韩氏大怒,欲举全国之力与金决战,他任命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请辛弃疾立即赶到杭州商量抗金大计——快掉脑袋时才想到重用辛弃疾,早干嘛去了?
疾病缠身的辛弃疾立即上章请辞。九月十日,一代军事家、旷古大文豪辛弃疾先生逝世。
辛弃疾是幸运的,如果他没有经历第三次罢官而参与了开禧北伐,或再多活几年,必将被阴险的谏官们将他列入韩党论罪。
十一月,韩侂胄被比他更险恶十倍的史弥远暗杀,次年函首金朝。此实为南宋朝又一奇耻大辱。
辛弃疾逝世27年后,即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一如辛弃疾生前预见。
公元1279年,即辛弃疾逝世后72年,南宋灭亡。
公元2008年,即辛弃疾逝世801年后,我在深夜孤灯下伏案总结这一页历史。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突然想起了辛公那首歌:“凄凉今世,眼中两三飞蝶……临风一笑,请君同醉今夕。”
是啊,辛公早已化为飞蝶,那些郑贾、叶公们也早已化为泥土尘埃。
而“真虎不用、真鼠枉用”的故事却在每一个朝代一幕幕上演,再一次次谢幕。
我是谁?谁是我?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