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检查反思
(2012-05-02 16:50: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日工作反思 |
今天认真学习了1-6年级语文导学案,也与付娟共同针对二年级的数学交流了对数学导学案的思考,“三究四学”高效课堂实施约有81天余,有了不少收获,随着研究的推进,我们必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从“三究四学”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来考虑,我们想对导学案问题上的认识有几下几点:
导学案是一堂课的起点、依托、剧本、工具,大家都深知其重要性,但“水管里流出来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导学案什么样的思想设计、什么样的学法设计、什么样的用法运用教学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我就从“编”说起。
㈠导学案编制的现状
从我们使用的导学案、几次对导学案的专项检查中,我觉得还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⒈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已经从当初的教案形式的目标设立,转变为导学案形式的目标设立。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的简化、实化、指向明确、可操作性。但也出现了另外的一种倾向,一是对学情关注不够。二是在知识目标方面的表现,所以在能力目标的表现上显得不高,不突出。
⒉教学内容的设计
虽然教学目标不多,但要求学习的内容和搜集补充的内容并不少,安排学习内容少指导,更少有效指导,甚至有一些是伪指导。内容的趣味性不强。
⒊导学案分层
导学案分层不仅是内容的程度分层,还应能显示出一定的任务分层,如一些学习任务是普遍完成还是个别完成;是个人完成还是小组完成;是自学完成还是合作完成。有一些内容是需要明确指示一下的。
⒋主问题、问题群(重点、难点甚至目标不突出)
一堂课40分钟,虽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对一两个主问题解决问题可以的,并且顺带着可以解决不少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吃透书本,理清问题,找准主题、找准切口,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的导学案中对这方面的显示还不够。
5.指导看书不够
导学案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以“隐形教师”的身体来指导学生看书自学,而有些导学案存在舍本逐末,成了教材的翻版;另一种导学案就是线条画的导学(导入的语言、方式能一样吗?)-独学-对学(对学什么,怎么对学?)-群学(群学什么、怎么开展群学?对小组长的建议、对组员的温馨提示呢?)-测评的内容缺乏拓展与延伸。
㈡导学案质量要求:
针对我校导学案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下:
⒈目标确立
目标的确立特别要强调的是对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
⒉内容要求
⑴依据学情,用好教材,指导看书,提醒学生读书方法,学会提要钩玄。突出知识点、重点;启迪突破口;知识补充链接、铺垫扼要;目标达成可操作、便于检测。
⑵教学环节清晰、流程科学;每环节三点“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明晰;学习的内容要特别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要真正地让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全面接触教材体验知识生成、应用的过程。
⑶重能力、善活动。着眼于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听说读写、思算证答,总结归纳等等,让学生动起来是起来是个道理,让学生的“脑”动起来是硬道理。
⒊巩固练习
⑴做好总结,这是一定要做的,最好由学生自己总结,可用语言、公式、知识框图、演算,教师相机点明注意点。
⑵设计精巧的习题,不宜多,应举一反三,有时要分层设计,紧扣学点与考点、考情。
⑶习题不宜过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尤其是内容比较简单的数学内容、力争不留练习到课后。
⑷对于优秀学生,课内又“吃不饱”的,应该提醒适当的课外拓展、探究,或开出书目,让他们自由发展。
㈢导学案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小组建立关系密切,牵扯到上述两者的,我这次从略,下面单就导学案自身,我提醒这几点:
⒈立足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较轻松的完成来分配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上,环节上,数量上有一个控制;对整体课程计划、教学进度、把握程度掌握要准确;所以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不能拖拉,养成习惯,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互相砥砺。
⒉小组分号,以便按号抽阅,快速反馈。
⒊导学案教师抽改与学生小组检查结合,既有教师的了解又有学生的收获。
⒋导学案尽量提前一周备出来,这样有足够时间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