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歌串烧》校本课程纲要

(2013-12-16 22:06: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校本课程

课程名称:  《儿歌串烧》           

 课程类型:  语言类 选修课程   

课程资源:新编(自编) 

授课时间:间周周三下午2课时  

 授课对象:  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开发背景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语言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孩子么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能早点自己读书,因为书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和家庭呵护过多的学生,因他们的能力有限,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低年段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面对反差,处理不好会打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泯灭他们的兴趣。于是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天真、喜爱说话,但往往语言太快,语序混乱,交往中不会运用礼貌语言,还有少数学生不善于与成人交往,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语言发展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决定开发“儿歌童谣串烧”校本课程。 

融民族性、教育性、趣味性、文学性、创造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儿歌童谣,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儿歌童谣的欣赏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儿歌童谣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儿歌童谣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把健康向上、易学易唱的儿歌童谣引入到校本课程中,这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新探索和尝试。

二、课程目标 

1、还儿童生活本来面目。儿童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他们的生活应该充满童真和童趣。但是,目睹儿童的生活现状,课上自然是学习,课外也是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辅导班、提高班,儿童生活早已成为“学习生活”,没有童真童趣可言。开展诵读儿歌童谣活动,用儿歌童谣充实儿童的生活,还给儿童童声、童真、童趣的本来生活。 

2、培养阅读兴趣。在学生开始接触语言文字之初,利用生动有趣、文字浅显,结构整齐,朗朗上口、易于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培养其阅读兴趣,帮其积累语言,发展朗读和口语能力,体验遣词造句。 

喜欢儿歌童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3、对儿童生活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儿童的生活中,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向上,对儿童进行精神文化的熏陶。目前,“片面追求分数”不能说没有了市场。很多教育活动只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了精神食粮的作用。开展诵读儿歌童谣,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号召,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4、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儿童在参与搜集、整理,编写童谣的过程中,提高校本课程的使用价值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

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开展一系列活动 

1)诵读儿歌童谣。学完每一首儿歌童谣后,回家诵读给家长听。 

2)收集儿歌童谣。访问亲朋好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儿歌童谣,搜集相关的民间儿歌童谣,感受不同地方的儿歌童谣风格及特色。 

3)赏析儿歌童谣。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传统儿歌童谣,新儿歌童谣及中外民间儿歌童谣艺术欣赏、评价。 

4)传唱儿歌童谣。通过配乐朗诵、绘画、剪纸、游戏等形式,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四、课程组织与实施 

1、开设儿歌童谣课,面向一年级学生,每周1节,每学期20学时。

2、学科渗透,每门学科根据儿歌童谣的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有关儿歌童谣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3、开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交流评比,通过游戏传唱儿歌童谣使读和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儿歌童谣的生命力。

具体如下:儿歌童谣的诵读、借形(式)仿作、借题(目)仿作、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跳一跳。

4、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实施的: 

1)、激发儿歌童谣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所以在儿歌童谣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儿歌童谣的兴趣。如教学一年级的《山村好风光》时,老师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来找一找:你看到了什么?它美在哪儿?然后出示儿歌说:有一首写这幅图的儿歌,学生一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儿歌的活动中去,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语言,启迪了智力,心灵和情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2)、儿歌童谣的诵读指导 

儿歌童谣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趣好玩,孩子们很感兴趣,我们指导学生搜集并围绕礼仪、时令、动物、植物、游戏等篇目整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儿歌童谣的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活动,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过程中,学生除了运用语言以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姿态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儿歌。学生通过诵读,活跃思想,陶冶情操,丰富知识,训练语言,启迪智慧。 

3)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创作力 

教学中除了朗诵还有表演,讲故事等都以发展学生想象为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培养,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创编儿歌打基础,创编儿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编儿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创造力的提高。仿编儿歌是低年级学生的一种主要创编形式。课堂上我们对此提出了要求。如学了《老师》要求仿编一首《老师》。《老师》原诗是“老师是太阳,我们是花儿,花儿离不开太阳。老师是湖泊,我们是小船,小船离不开湖泊。”学生的仿编“老师是大海,我们是小鱼,小鱼离不开大海。老师是蓝天,我们是白云,白云离不开蓝天”。学完《别说我小》仿编一首《别说我小》------一首首小儿歌引出无数创造的火花。 

4)多种形式运用儿歌童谣 

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跳一跳、书一书、剪一剪、评一评、用一用”等多种途径运用儿歌童谣。 

说一说:说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说自己创作的儿歌童谣,也可以说根据儿歌编的小故事。 

画一画: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儿歌童谣的内容,这种形式最受低年级的学生欢迎。 跳一跳:跳儿歌童谣,让儿歌童谣成为花样皮筋的伴唱,边说边跳,其乐无穷。 书一书: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现儿歌童谣作品。

跳一跳:跳儿歌童谣,让儿歌童谣成为花样皮筋的伴唱,边说边跳,其乐无穷。

五、课程评价 

1、教师评价。教导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评价。该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查看,对学生评价主要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基本能力、态度、兴趣、作品等,用等级制度记录学生学习儿歌童谣的情况,可分为“好、较好、一般、尚可”。教师、同学、自己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