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014-02-12 16:26:32)
标签:
教育 |
学而不厌
——八年级政治《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教学案例
三明八中
主题词:画像 学会知师信师 人格 学会爱师敬师
内容摘要:老师有着高尚的人格特征,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和以奉献为核心的职业伦理精神等。老师是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完整了解教师的形象,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在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等;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对于学生人格塑造有重要意义。怎样正确对待老师、与老师沟通、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呢?在此,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老师的酸甜苦辣,与学生一起走进《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教学意境。
一、背景
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学生对教师到底知多少?为什么要尊敬老师?怎样付诸行动?一系列问题,值得再度审视与定位。我们在上本堂“家常课”时发现,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乏味的说教课。我们将新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联系学生的实际,增强了教学的可信度,正确地处理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课堂创设了民主、开放的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习能力,正确地处理了课改和双基的关系。
二、主题
新课程,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我们用新理念从事教学活动。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在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尝试。这里以“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为依托进行思索。
三、细节
[设计思路]
课改走到今天,必然要求我们对教学进行一番新的思考。新课程要求教学贯穿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回归自然。《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的授课内容,遵循以下几条思路。
1.本课灵活设计,在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创设教学情境、体验思想认识为主要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和感悟中学会求知,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丰富内心情感。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把学生学习政治的过程,变为探究认识发展、描述和感悟政治思想、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强化对人民教师的理解,尊敬我们的教师。
2、让学生把握时代发展的认识问题,把握重要的模范人物、尊师典故、爱师表现和敬师行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脉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事先布置学生收集知师、爱师等资料、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动脑等能力。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师情感,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学情分析]
经过多年的课改熏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初二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索、分析、归纳和表述能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能主动获取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
[教学过程]
组织引导: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师开拓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把我们带进了知识的殿堂;教师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教师的职业很光荣神圣。”在生活中除了家长与我们朝夕相处外,和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了,我们一定要 和老师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要走近老师,了解老师。
(一)我给老师画个像
1.日常生活中的老师
通过课前精心组织学生的访谈活动,请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交流,谈感受。(通过访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情感)
活动一:记者采访(教师姓名、任教学科、每天在学校里需要处理的工作、日工作时间、设计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对本班级的评价和期望、如何看待所教学科、兴趣爱好、近期遇到的最烦恼的事、近期遇到的最高兴的事、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对自己有何评价)通过采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老师。老师并不神秘,正如我们身边的人,也是我们的朋友。
试一试:当老师是不是很简单呢?你想试试吗?请你准备好一个话题,模仿平时老师上课,到讲台上给大家上一课;假如今天你是班主任,请你说说班主任从早到晚一天的主要任务;上课了,你拿着课本走进教室,教室里依然乱哄哄的,这时你怎么办;你在讲着课,下边的同学不守规矩,这时你怎么办。(要尊重老师的每一堂课,尊重老师的劳动)
2.信息时代的老师
活动二:展开辩论(老师能被取代/老师不能被取代)
老师的工作——教书和育人。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育人,这是不可替代的。当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时,教师角色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知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但是教给我们思考的方法,激发我们探求知识的只能是老师;老师的工作不止是传授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老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师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活动三:情景再现
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与老师发生交流,得到老师的帮助。请同学们谈谈你曾得到的老师帮助,老师是怎样帮助你的?(如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学习中上了网吧,爸妈的期待,与实际不那么如意,产生压力。教师对个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突出教育中的人文意蕴,人格培育。)
3.培育人格的老师
对老师已了解,老师有哪些值得我们爱呢?在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当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与我们分享成就和喜悦;在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指引我们前进的航向;当我们因取得一点儿成绩而骄傲的时候,老师是我们的清醒剂……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
(二)我爱我的老师
1.高尚的人格
师生共同感受“如诗如画”:我爱我师——高尚人格
正因为老师的高尚人格,值得同学们的尊敬与爱戴,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所尊敬的老师。感受老师的高尚人格。(老师有如此令人尊敬的高尚人格,那么我们就应该尊敬老师)
结合你的经历,说说老师对你的关爱与帮助,说说老师对你成长的作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对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老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许多方面。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老师辛勤的汗水和劳动,师爱浓浓,老师对我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夸夸我们的老师
活动四:夸夸老师(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理由是什么、尊重的方式是什么、
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吐尽银丝织春景;有人说,教师是人梯,献出碧血育人才;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点燃智慧之火;有人说,教师是甘霖,浇灌着理想之花;灯塔、海、船 …… 老师有一颗金子般闪闪发光的心,爱生尊师、和谐融洽,校园充满生机活力。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画一画心目中理想形象,你觉得老师像什么?(蜡烛、灯塔、海、船等)并写上一句说明含义的话,送给你们最尊敬的老师。
四、结果
(一)学生精彩回放
1、精心设计,创造出了学生的真实活动。教学实录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段,涉及的情景描述,情境复杂,采用情感性操作,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措施,在揭示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即时效果是明显的。在收集资料时,学生大显身手,从网上下载了大量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能和其他同学共享。教育教学的关键,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
2、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学习多种方案,有较丰富的教学互动设想,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时绽放。
3、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充分凸现。学生活动主动、认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同伴。教师们放下了架子,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教学民主平等,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值得尊敬。
(二)教师切身感悟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教学,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热情,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交融的教学目标。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3. 学生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是发展思维,挖掘潜能和展示智慧的关键。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五、评析
教学要“以不变应万变”。有人认为,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感悟改革、感悟创新;尝试改革,尝试创新。从课后反思里头,我们不难悟得,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教师,体验教师的工作,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全面地说出自己眼中的教师,描述自己眼中的形象,让学生体会教师的工作,感悟教师的工作,处理得极为恰当。
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方式来进行学习,并自主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师生间的交流犹如“拉家常”一样自然,整堂课以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线展开教学,以学定教,依学施教,正确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通过采访等各种活动了解了教师工作的辛苦与烦恼,进而心中印刻尊师的意向和理念。挖掘学生思维潜能,激发内心世界情感,学生上课发言较积极。“雏鹰何以能展翅高飞,因为您给了他一对搏击的羽翼……”学生以最朴实的言语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值得欣慰。
教学应让学生主动,让课堂活跃,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乐趣,乐趣促进学习;让学生学会提问,提问激发思绪;让探究走进生活,生活融入课堂,进而,让知识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如何处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如何在考试中体现新课改的成果;如何完成课堂互动、合作、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搜集,以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如何避免忽视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方式;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等值得今后作深入的探究与尝试。应明确,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师生交往频繁,教师的指导、参与和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合作交流、展现实施等,通过双向互动,师生双方均得到收获和发展——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教师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教材同步基础学习与能力提升训练册等。
◆网络资源——人民网、新华网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