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中山篆
砚龙
中山篆书法已经为书法界所瞩目,学习中山篆书法的人越来越多。我最初学习中山篆时,感觉其形体很美,但从心里认为可能只是辨识的难度,用笔和结构应该都很容易掌握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里边的水深着呢。在学习过程中,想到一些问题,感觉很有趣,值得记下来。
中山篆出自谁人之手?
目前发现的中山篆,主要为四中类型,三器文字、兆域图文字、守丘刻石文字及玉器文字。这四种类型的文字形体和结构都有明显的不同,三器文字因为形体最为整饬,艺术水平最高,字数最多,因而成为中山篆的代表。
三器文字包括鼎、方壶、圆壶上所刻的文字,从形态上看,除圆壶上有几行显得特殊松散外,其余都是一人所刻。我想,此人应该是中山国书法水平最高的人,由于古代书法家特别重视综合修养,这个人应该也是综合素质最高的人。可惜,“三器”上没有刻写者姓名,否则,此人就是平山历史上最杰出书法家了。
不过,方壶的铭文第一行写道“唯十四年中山王璺,命相邦贮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负责“三器”制作工程的为相邦(即相国)贮无疑。有专家考释此人应该是司马喜,辅佐中山国四代君王,立下汗马功劳。中山王为了嘉奖他,赐他“唯有死罪及三世不以明其德庸其工”,喜却“奔走不听命”,功成不受禄。真可谓忠心耿耿,毫无私心,德才兼备的贤相。我大胆猜测,就如秦相李斯是推行规范小篆书法家一样,中山相司马喜或许就是刻写“三器”文字的不二人手。
http://s1/mw690/9ab22d2btx6DlPQEMik90&690
“三器”上的文字是怎么刻写的?
石碑上的文字一般都是先由书法家书丹,然后由刻工镌刻上石。观圆壶铭文,有几行结体明显松散,好像是第二人所为。其人或许是他的学生,刻写了几行,老师一看,实在不行,还是自己来吧。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三器”上的文字并没有先行书丹,而是直接刻写的。如果有书丹的话,线条或许有差距,结构应该差不多。http://s12/mw690/9ab22d2btx6DlPP9XkL3b&690
http://s13/mw690/9ab22d2btx6DlPPtnmA7c&690
铜鼎刻字,用什么工具呢?看中山篆文字的线条,劲健流畅,连圆点都十分光滑,没有削铁如泥的刻刀是不行的。那时真有削铁如泥的刻刀吗?最近在石家庄看到一尊仿制的中山鼎,上边的文字刻写十分粗劣,字口凹凸不平,随处是锯齿痕迹,相比古人,不逮远甚。
http://s8/mw690/9ab22d2btx6DlQ2GxnN57&690
中山鼎是否算我国最早的“闲章”?
中山鼎文字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铭文最后一行,仅剩一个字“邦”,这个字按说应该写在最上边,为了美观,写在了最下边。然后还是觉得上边太空,就画了一个带花纹的小圆圈,也算装饰,使整个布局更为完美了。可见,古人并非只是注意单字布白,在整体布局上也颇具匠心。这个小圆圈,说字不是字,说画不是画,其作用纯粹为了补白,应该算是最高的“闲章”了吧?
http://s1/mw690/9ab22d2btx6DlPOPefed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