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记唐太子的元碑---寺门之碑

(2013-03-27 09:36:10)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记

追记唐太子的元碑---寺门之碑

砚龙

 

                              1

我的老家在光禄山脚下,小时候到山坡上干农活,经常向北瞭望。在空旷的远方,突兀矗立着两座紧挨着的山,东西林山,就如一幅气派宏大的图画,给人无尽的美感。这个画面,常让我想起一幅世界名画《力与美》,东林山就像跳舞的少女,充满灵动的柔美;西林山就像静静坐着的壮汉,极具雄强敦厚之势。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静一动,一刚一柔,真是绝妙的组合。

平山八大景中有“奇哉光禄对林峰”,光禄山和东西林山南北对峙,是平山一大奇景。更奇的是,这两座山都与皇家有关。

光禄山下的潞王故里王子村,是后唐末帝李从珂的故乡。我常“潞王故里”这样的称谓感到不解,一般对古代的历史人物,都是以最高级别的官职来称呼的,应该叫“帝王故里”才对啊!或许是因为最后被石敬瑭推翻了,属于“走麦城”了,不如英勇善战的潞王时代出彩吧!

林山脚下的万寿寺,是唐太子修行的处所;寺旁有塔林,其中一座就是唐太子墓。林山周边几个村庄的名字,据说跟唐太子都有关系。访驾庄就是另一个皇太子当皇帝后,前来寻访这位唐太子驻扎行宫的地方。据说是唐太子圆寂时,各方僧众前来发丧,正因为人数太多,井水水位下降,得用三节绳子或七节绳子提水,“三汲村”、“七汲村”因此而得名。

光禄山是皇帝出生之地,林山不仅曾经是中山国国都,还是太子修道圆寂之所。想来就觉得故乡山川钟秀,人杰地灵,颇为自豪了。

但潞王李从珂史册有名,证据确凿,而唐太子其人则如深渊之鱼,难见真迹;如孟德之冢,处处存疑。

                      

                         2

记录唐太子信息最早最详尽的,是林山万寿寺一块毫不起眼的石碑----元代《寺门之碑》。

此碑,没有碑额,上边两角截为斜角。古代方者为“碑”,圆者为“碣”,算是碣吧。但唐代以后碑碣称谓不太严格,称为“碑”也是可以的。

碑首四个楷书大字“寺门之碑”,字体界于颜柳之间,宽博雄强劲挺有力,气势不凡。http://s9/mw690/9ab22d2btd8de27a7dce8&690

 

碑文正题为,“真定路平山县林山万寿禅寺源流碑记 ”,撰文者为万寿寺主持静聪、禅师月嵓囗、长老圆秀三人。

从碑文得知,古代万寿寺在佛界地位很高,有七个下级寺院,被称为下院。包括邢台潜龙院、正定万岁院、藁城只都普护寺院、井陉威州龙门院、灵寿龙泉院、平山冷泉永宁院、蒲壁庄感应院。

据现任主持释证明长老介绍,东西林山原为我国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唐朝时被封为国寺,被朝廷确定为可以接纳外国留学僧的寺院,最盛时占地6万多平方米,常住僧人多达550多位。当年盛况,一定是广殿罗列,香火旺盛,各地虔诚信众人山人海,诵经之声响彻整个林山,更显得万寿寺庄严肃穆。

据史料记载,元代“妙慈弘济大师”一山一宁,于12993月,由平山万寿寺僧人西涧土昙及弟子石梁仁恭陪同,抵达日本进行弘法活动,受到后宇多天皇的关怀和礼敬。西涧土昙曾于1271年游学东瀛,1278年回到万寿寺。此次到达日本弘法,当即被请往建长、圆觉等大禅寺,受到日本朝野一致尊崇。西涧在日本住了7年,于1306年在日本圆寂,日本天皇赐谥号“大同禅师”。

万寿寺另一块碑刻,明代崇祯十三年《重修殿阁记》碑,撰文者,是日本留学僧祥丁、真满、道有三个人。

这说明至少从唐至明,万寿寺都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活跃之地,林山万寿寺果然不同一般。

 

                           3

《寺门之碑》第二部分,介绍了唐太子的来龙去脉,说是中统元年(1260),万寿寺的主持俊公长老,根据邢州潜龙寺和浸州先师院的两处碑文,得知万寿寺是唐代天寿太子修道的处所,天寿太子法名圆泽,后来到邢台潜龙院修道时,被逆臣卢景会押送到长安。跟太子同囚一室的军人李斗子先出狱,带出了圆泽禅师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说自己访道到邢州,被卢景会拘押到长安,希望皇帝网开一面之意。

碑文又说道,集贤院领会同馆道教事政奉大夫安藏所撰的菩萨道行碑写着:“昔本寺圆泽太子所建,后罹兵革,半为灰烬,太子真像及塔存焉。”

还提到前人诗赞:“不恋深宫富贵荣,入山修道隐高名,哀哀父母身难报,时复登楼望玉京。”

还有有潘何二相塔赞诗:“臣子忠心伯虎围,空门相从未曾归,潇潇双冢林山下,常使英雄泪满衣。”

末了说,有这么多证据,言之凿凿,可见“来源实不虚矣”。

那么,这个天寿太子是谁呢?却很少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平山许多人说天寿太子是武则天的四儿子李昶,因不满武氏宫廷政治倾轧,骨肉相残,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查唐史,武则天生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另有非亲生的皇子李忠(母宫人刘氏)、李孝(母宫人郑氏)、李上金(母宫人杨氏)、李素节(母萧淑妃)。并无李昶此人。

最重要的是,各个碑文中,均没有“李昶”这个字样,或许从“李昶”入手,是很难找到答案的。

   又有人说,此唐太子不是李昶,是李贤。

李贤,字明允,乃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李贤在胞兄李弘死后继立为皇太子,是为章怀天子。此人从小就过目不忘,曾为《后汉书》作注,算是满腹经纶了。李贤写过一首《黄台瓜辞》的诗,非常有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尤尚可,四摘抱蔓归。表达对母后为了一己权力而骨肉相残的忧虑。
李贤后因明崇俨案被废,贬为庶民,后被流放巴州。巴州有许多章怀太子遗迹,如晒经石等。章怀太子32岁时,武则天当政,被迫自尽。后迁葬乾陵。西安乾陵现存章怀太子墓遗址。
这个唐太子死于巴州证据确凿,西安章怀太子墓,于1972年挖掘,并出土许多珍贵文物,但并无出家或流落到平山的迹象。

有专家说,唐太子乃后唐太子。查阅资料得知,后唐历三姓四帝,共14年,所有皇子名姓查遍,照样没有此公。

唐太子塔上镌刻的文字“有唐皇子泽公和尚灵塔”,字体为行楷书,书法也很宽博大气,有唐代薛谡之风。但是,经文物专家考证,唐太子墓葬形制为五代风格,太子归为“唐”仍然有很大疑点。有人猜测,唐太子或许只是个传说?就像今天许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争抢名人古迹?或者无中生有编造子虚乌有?
http://s4/mw690/9ab22d2btdc07b6f79ae3&690


其实,万寿寺现在仍存有清朝光绪年间一块石碑《重修林山万寿寺碑记,当时的知县张聘在碑文中就提出这个疑问了。
他说,“东山之麓有寺一区,名曰万寿,相传唐天寿太子祝发于此始创建焉。其遗迹所存土人谈之凿凿。顾为某帝之子,则新旧唐书及五代史皆稽之缺如。反不若仙人张果,犹昭然列于隐佚传中,无徵不信,故存疑焉。”
     http://s14/mw690/9ab22d2btd8de31ff3d0d&690
现在的现实是,一方面许多文物古迹,由于政府不重视保护,生存状况堪忧;另一方面,找专家编造假古迹,甚至多地争抢古人“名分”,或无中生有,或以少而变多,或以小而化大,手段繁多,无所用不其极。其实这些,都是对文化的践踏。

    难道五代的时候,平山人就开始文化造假了?

    著名国学大师赵元任先生说过,说有易,说无难。说没有唐太子这个人,是很冒险的事,因为我们掌握的资料有限,而且文字记录和事实之间往往差距很大,甚至黑白截然相反。
    许多历史是后人追记的,好多事不了解,或者“为尊者讳”,销毁证据,曲改史实,历史上都是经常发生的。咸丰县志就推测,唐太子墓或许是赵武灵王的墓葬,甚至把中山国王墓丘也当作赵武灵王墓。因为那时,中山国历史上资料也特别少,只有零星的记录,要不是上世纪70年代的挖掘,谁会知道里这竟然是如此神奇,如此值得骄傲的中山国古都啊!

   还有个情况属于以讹传讹。比如唐太子墓塔上的文字,有许多人释为“有唐太子泽云和尚灵塔”。释为“泽云和尚”,跟“圆泽”的法号会产生冲突;而圆泽禅师尊称为“泽公”,倒是很合拍的。仔细查看上边的文字,为行楷书体,很明显是“公”字。书法知识少一点的,按照楷书的笔势看,就觉得像是“云”字了,但比“云”却少一“横”,释为“云”字也很勉强。所以,“有唐太子泽公和尚灵塔”才是正确的。

    试想,假如此塔额遗失,“泽云”二字或许也会成为唐太子公案中另一个“尊号”呢!

                           4
   《寺门之碑》的落款日期为大元至治二年十月,为公历1322年,距唐开元700多年,距今也是700多年,正好处于这段历史长河的中点。真算得上承上启下之碑啊!

对于当时的撰文者来说,700多年也算得上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了,不仅物是人非,连万寿寺本身也历经几次重修,之前的人与事,也仅能根据零星的资料进行推测,已经是“烟涛微茫信难求”了;我们许多人总觉得元代统治者不是正统的汉族,属于异族统治,对元代有一种排斥心理,所以对元代历史远不如其他朝代的历史了解得多,700年后的我们,面对此碑,也会有更迷茫的感叹。

但是,此碑镌刻之时,万寿寺香火还盛,他们对于万寿寺的创建者圆泽法师肯定是敬仰的,也是相信的。要他们说唐太子是传说,我想打死他们也不愿相信。

对于唐太子,我是宁可信其有的,虽然我也没有确切证据。
但我想,古代没有现代人的条件,对古人来说,建一座庙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工,财力物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尤其是,历代朝廷给予林山万寿寺着高的礼遇,要说造假,很难说的过去。
既然是天寿太子,可否从“天寿”二字上来求索?
    “天寿”作为年号的,只有隋朝末年宇文化及用过。宇文化及为隋炀帝近臣,618年禁卫军兵变,弑逆隋炀帝,他自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年号天寿,并置署百官。只不过立国半年,翌年就被窦建德击败,擒而斩之。
   宇文化及有两个儿子,长子宇文承基为太子,二子为宇文承趾,史称二子当时与宇文化及一同被斩。
     其实,按照情理,宇文化及长子宇文承基被称为天寿太子,倒是很正常的。或者这位太子当时没有被杀,而是逃到林山隐居出家?
    顺着这个思路猜测,因为是短命太子,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就很正常了。大家只知到他的法名为“圆泽”,具体情况说不清,也是很正常的。或许大师圆寂后,大家在整理遗物时,从日记或令牌之类的遗物里,才发现圆泽大师竟然是“天寿太子”。但据说圆泽活了125岁,应该在718年前后,已到中唐开元之时,大家猜测或许是唐太子了。
至于太子塔墓葬为五代风格,也好解释。或许是一开始下葬比较简朴,或许是因战乱毁坏严重,到五代时又重新修整的。

至于潘何二相,史料也没有记载。宇文化及的许国,因为建国之时,就处在风雨飘摇的战乱之中,还不等局势稳定就被灭掉,仓促之际,一切都如闹剧,百官设置史料无存也是很正常的。潘何二相是否就是在此闹剧中被任命的?是不是也战乱中跟随宇文太子跑到了林山?
                                  5
我倒是觉得,《寺门之碑》的撰文者是很客观的。说原有碑文,可能有对唐太子源流更为详尽的记述,可惜累经战火,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此碑所记述的情况都是听别人说的。
我留心到碑文后边的名字,有一个“翰林大学士承旨宋禄知制诰兼修国史忽都焉迷实”,兼修国史的,一定是元代的文史专家了,人家能认可此碑,我们还说啥呢?
我倒是宁愿相信,有这样一个太子,不管是李昶还是李贤,不管是唐朝还是后唐,或者是隋末的。这个太子,或者因看破红尘,或者为了逃避战乱,从长安一路赶来,突然发现这块可爱的土地,钟情于林山之秀美,滹沱河之丰饶、平山人之淳朴,便毅然决然停下脚步,“礼金人为出世之师,拜如来作皈依之主”
然后,广结善缘,大造寺堂,打坐读经,弘法修道。每天饮林泉、食野果、啸清风。晨钟暮鼓,潜心佛门诣旨;林海云涛,涤荡胸中块垒。然后,大肚能容,慈颜常笑,终于超凡脱俗,成为众人敬仰的高僧。弟子千人,衣钵传承,人人皆称懿德;信众无数,恩泽所被,家家都念善行。德高望重,最终享高寿而终。
圆泽法师不愿公开的谜底,我们也仍然当成秘密也很不错的。有点神秘感,更能给人产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6
《寺门之碑》除了透露唐太子信息的价值之外,其书法方面的价值也很高。

在网上搜索,大元至治二年,1322年,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就是那年去世的。元代整体书法水平不太高,著名的书法家仅有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少数几个。

但是观此碑书法,楷书工整,融颜柳欧赵于一炉,艺术水平很高,或者也受赵氏书法影响?

 《寺门之碑》算得上元代少有的精品了,平山人应该格外珍视,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重点保护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