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中山篆的思考

(2012-06-18 16:44:01)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记

学习中山篆的两条路子

砚龙

   学习中山篆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识字用字。出土中山篆共有2458个字,其中不重复的单字仅有505个字,这些字与通常所见的小篆不同者很多,造成识记的困难,而且,由于字数过少,给一般性创作有诸多局限;二是大部分文字是契刻而成,刀意很重,如何“透过刀锋见笔锋”,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学习中山篆的方向,不外此二途。

    在中山篆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书法家,也是在这两条路子上分别作出了成就。

    其一,徐无闻(一九三一----一九九三),名永年,字嘉龄,四川成都人。自幼随父学习书法,中年后得益于沈尹默、潘伯鹰。各体兼学尤于篆字、篆刻用功最勤。喜好战国“中山王器”字,所作法度谨严、秀丽俊美。生前为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社员、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无闻的中山篆比较忠实于古人的本来风貌,用类似契刻的“铁线篆”风格,进行集字创作。追求形似和神似,应该说,他继承更多一些。这条路子是比较保险的路子。
http://s4/middle/9ab22d2bhc2bb2d7c23f3&690

徐无闻中山篆

   

    其二,马可仲、马歌东父子的马氏中山篆。

  马可仲、马歌东父子,在对中山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增补中山文字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们经几十年反复探索,于2007年出版《马氏中山篆书谱》,共收入中山篆文字约5000字。

    马氏中山篆”的新字构成原则有三:一要符合古文字结构的发展规律,二要有古文字资料依据,三要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在此三原则指导下,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具有艺术书体风格的“中山三器”中的414字作为“中山篆”基准字; 第二步,将缺乏美感的中山兆域图及杂器中的91字直接“中山篆化”; 第三步,对于以上505字以外的字,按“中山篆”风格创补新字。

    这些工作主要是文字学方面的研究。纵观马氏利用中山篆创作的作品,文字属于中山篆体系,但书风更接近“玉箸篆”。字体比较整齐平正吧,用笔方面有了自己的独特风貌。从书法创作的角度看,马氏创新更多一些,这当然也是一种可行的路子。 

    我们还可以利用马氏中山篆的“创字”成果,本于中山篆原来的风貌,在徐无闻的基础上,再行思考新的笔法,走出自己的路子来。 
http://s8/middle/9ab22d2bhc2bb2e639fa7&690
马氏中山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漫谈落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