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虐待会制造忠诚?解读“创伤性联结”
标签:
曲鹞奇十堰柏和心理十堰心理督导十堰心理师培训十堰心理咨询师 |
作者
编辑/十堰柏和心理 邹悦
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个可能冲击我们三观的话题:在关系中,虐待往往更能制造忠诚。例如,在多子女家庭中,那些被父母忽视甚至虐待的孩子,往往会在父母年老时一直陪伴在身边,而父母偏爱的孩子却可能远走他乡,一年也难得见几次面。然而,父母仍然对那个远在他乡的孩子念念不忘,反而对一直照顾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
在恋爱关系中,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我曾接待过一位女性来访者,她与男友相处八年,期间三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每次男友提出分手,她都会坐火车赶到男友所在的城市,主动修复关系。然而,男友在这段关系中既不给予情感支持,也不做出任何现实承诺。在这期间,女生也遇到过对她很好、更优秀的追求者,但她却对他们毫无兴趣,始终对那位长期打压她的男友死心塌地。这种看似虐恋的关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创伤性联结”。
创伤性连接是指由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所形成的施虐者与受虐者之间强烈的情感依恋。这种畸形的连接不仅出现在两性关系中,也可能发生在工作关系和原生家庭中。施虐者通常会在虐待与关心之间反复切换,这种极限拉扯会让受虐者产生强烈的心理链接,从而导致受虐者出现低自尊和心理障碍。受虐者在长期的控制、剥削和操纵下,反而对施虐者产生了情感依赖和忠诚。
那么,为什么在关系中越被虐待,反而越忠诚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体在幼年时期高度依赖父母的照顾和认可。孩子思维简单,当被父母忽视或虐待时,很难意识到这是父母的问题。相反,父母会不断强化孩子的这种观念:“你不乖,你不聪明,你不如谁谁谁,所以我才不爱你。”此时,孩子会感到自卑、无力和迷茫,只能紧紧依附于父母,以获得仅有的安全感。
第二,长期的打压和虐待可能使人上瘾。在虐待关系中,大脑可能会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以缓解个体感受到的恐惧和焦虑。如果受害者一直处于痛苦中,多巴胺会持续分泌,使大脑处于一种新的化学平衡。当受害者离开施虐者时,多巴胺分泌会急剧下降,受害者可能出现戒断反应和情绪反复。这种感觉可能会让受害者误以为自己离不开施虐者。这类似于抑郁症患者选择自杀以促使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短暂缓解痛苦,但最终可能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第三,创伤性连接类似于心理学中的“间歇性强化”。施虐者不会一直施虐,而是偶尔暂停虐待,给予受害者一些奖励,以此强化受害者的依恋。例如,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吃饱喝足,即使有人天天提供山珍海味,他也会很快失去兴趣。但如果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即使只提供粗茶淡饭,也会让人觉得美味无比。在恋爱中,一些“渣男”或“渣女”会利用这种间歇性强化。一开始对你很好,当你刚要享受这种好时,又立刻与你拉开距离,且不作任何解释。
此时,你会陷入迷茫、失落和自我怀疑中。随后,对方又毫无理由地拉近与你的距离,让你觉得之前的自我怀疑是过于敏感。当你觉得关系恢复正常时,对方再次突然拉开距离,让你陷入混乱与矛盾。人在关系中本能地追求确定性和稳定感,于是你会不断反思对方突然离开的原因,并为了稳定这段关系而不断付出,无形中增加了沉默成本。在这种“给糖”与“不给糖”、确定与不确定的反复强化下,你逐渐失去自我,陷入矛盾混乱的状态。当你的自尊感和稳定感不断被破坏时,你就会更加深陷这段虐待关系。
要走出创伤性连接,首先需要学会识别这种虐待关系。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贱”而“见”。只有认识到这种关系的本质,才能真正摆脱其中的痛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