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薯条的午餐盒之四

(2013-04-13 08:08:21)
标签:

薯条的午餐盒

给宝宝带饭

孩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育儿

美食

分类: 孩童食谱

周一
-淡盐水煮西兰花5朵和小番茄3颗
-黄金猕猴桃(新西兰的品种,个头比一般猕猴桃大些,更甜)

-叉烧炒饭(放了切成小丁的自制叉烧,胡萝卜丁和豌豆,用糙米饭炒的)
-原味希腊酸奶加自制李子酱(熟透的李子去皮去核,加适量糖用sauce pan中小火一直熬到用木勺子舀起能够成片落下即可,凉后装入开水烫过的瓶中冷藏保存,甜度越高能保存越久。另外凉了之后会比热的时候浓稠很多,所以不要熬得太干,冷了之后会很硬~)

周三
-鸡茸玉米羹(鸡肉一小块剁成茸,加一点料酒、盐、白胡椒粉和淀粉腌一会儿,油锅炒香葱末,下玉米粒和高汤烧开后下鸡茸划散煮熟,视口味加少许盐调味)
-糙米饭
-李子


周四
-小pizza一个,放了番茄、salami和青椒碎,还有mozzarella奶酪
-西葫芦鸡蛋饼(鸡蛋一只打匀,加入擦成丝的西葫芦半根、盐和黑胡椒,倒入平底不粘锅中煎成蛋饼,先三折然后卷成蛋卷,凉后切段即可)
-苹果片(淡柠檬水中浸一下防止氧化变色)


周五
-燕麦粥(Old-fashioned oatmeal用微波炉煮的,关于燕麦的科普戳这里
-西芹炒胡萝卜(胡萝卜片的切法看这里),还放了一点罗勒
-猕猴桃

=================================

声明:薯条妈并无任何专业背景,各位爸爸妈妈有任何的疑问和困惑,一定以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为准:)

上一篇聊了学龄前儿童(2-6岁)的饮食结构,很自然地就带出了一个让不少爸爸妈妈头疼的问题:孩子不爱或者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首先我想建议的,就是爸爸妈妈花点时间(比如一个星期),详细记录一下孩子一天摄入的所有食物及进食的时刻。这方面顾虑越是多的父母,我会建议记录得越详细越好,比如有称的话精确到克,有量具的就具体量化,而不仅仅是估摸。接下来就是查考一下每种食物的热量表,注意不要忽略任何细节哦,比如炒菜用的油和各种酱料。这么建议的原因,是因为做父母的容易“关心则乱”,对孩子的食量有着过高的期望。这样操作一遍,很自然地就打消了相当大一部分父母的顾虑,因为他们发现孩子其实吃得根本不少。

接下来呢,不妨读一下午餐盒之三中提到的幼儿比较理想的饮食结构并做一下对比,看看哪方面有可以调整的空间。亚洲人传统的饮食习惯,是主食类摄入较多,并且炒菜时的用油量可能偏多。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所带来的:各种深加工食品在日常饮食中的比例变高,人们外食的次数也相应增加,而这些过度加工的食品和餐馆的菜式通常都是高油高糖高盐的,不管包装上如何标榜健康。一个朋友就曾经开玩笑说,市售的商品,标注“低脂”“脱脂”的通常不是高糖就是高盐,标注“无糖”的要么使用了代糖,要么就是高盐高油,而标注“低钠”的往往是那些高糖高油的,什么都不低的也有办法:all natural!所以对于有条件的家庭,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家煮制的食物。而对于那些工作繁忙的家庭来说,购买成品或半成品的时候不要被包装上的噱头迷惑,通过读原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来鉴别是更为可靠的方法,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再聊。

另一个常见的干扰孩子正常饮食的因素是过多的零食。我们这里所谈到的是学龄前儿童,他们并没有想吃什么就能吃到的自由,这一点上父母是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和决定权的。完全拒绝高能量低营养的零嘴、一日三餐营养均衡不挑食不爱吃速食类快餐的孩子不是没有,但是现实是这样的孩子非常罕见:)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与不希望孩子饿肚子,当这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该如何选择是许多爸爸妈妈需要面对的问题。另一个类似的处境是后文会提到的:到底是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和建立规矩更重要,还是不管用何种方法让孩子多吃几口饭菜更重要。在这些问题上,绝大部分时候所选择的两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对立非此即彼的,再加上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又有差别,在家一日三餐进食和外出就餐或者聚会等的环境也不同,这个“度”该如何拿捏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需要不断思考并调整的。

如果调整了饮食结构之后发现孩子仍旧胃口不佳,首先可以考虑的是生理问题。比如孩子是否有胃食道反流(Reflux)或是乳糖不耐(Lactose intolerant)等问题,较年幼表达能力不强的或是症状较轻的孩子,这方面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另外可以考虑孩子是否咀嚼肌肉力量或者吞咽能力较弱--这些都是会影响孩子进食的。

其次就是多运动,这也是我给得最多的建议。年纪越是小的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各种需求一般来说也越为敏感,饿了就吃、饱了就停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专业的资料都会用“孩子不会饿到自己”来劝慰父母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他们吃饭的时候之所以会挑三拣四或者东张西望不专心,是因为他们并不觉得饿。父母与其为这些事情发愁,不如多考虑如何打开孩子的胃口,运动得越多消耗越大,相对来说就更不容易挑食或者拖沓,而且大量运动对睡眠也有帮助,吃得好睡得香,身体自然就越好。对于年纪大些的孩子,明明很饿也不肯吃东西的情况是存在的,除了上面提到的生理原因外,有不少是心理原因,后面会提到一些。

然后是创造良好轻松愉悦的就餐氛围,这一项如果要具体细化可以写出很多条来。如果简单总结的话,就是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把“吃”和一些积极的欢乐的情绪联系起来,而不要让孩子在想到“吃东西”的时候,更倾向于回想起一些不愉快的情境和经历。后者不仅会降低食欲,发生次数多了之后孩子有可能会建立起“吃”和“不愉快”之间的联系,严重的可能会产生心理性厌食。

创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有这些方面可以考虑:吃饭的时候聊一些孩子或者父母白天学习工作时候碰到的趣事;带孩子一起去超市买菜,让孩子挑选他喜欢的原料;做饭的时候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比如洗菜,爸爸妈妈可以先洗干净了再让孩子冲一下;比如让孩子舀米面或者酱料)甚至只是站在一旁看父母操作听父母解说也是很好的体验(当然前提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尽可能地尊重并且顺从孩子的意愿,比如父母准备好晚餐放在孩子面前,吃什么、吃多少由孩子自己决定,比如年幼的孩子有自主吃饭的意愿,就不要因为害怕孩子吃不好而干预,这时候可以考虑多准备一些方便孩子自己进食的品种,比如finger food,或者摆一些简单的卡通造型来增添进食的趣味;父母自己以身作则专心吃饭(不看电视手机电脑等),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享受食物(乐意尝试新的品种)等等。

为了创造良好的就餐氛围,以下这些请避免:催促孩子进食(想象一下自己吃饭的时候边上一直有人不停地告诉你应该怎样怎样的情形)或者强迫孩子进食(孩子不喜欢的食物有吐出来或者拒绝继续吃的权力,一般而言这样的孩子更愿意尝试);在吃饭的时候因为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事情训斥孩子;给孩子贴标签(挑食、偏食、固执、不愿意尝试新品种等)或者将孩子的某些饮食习惯跟品格挂钩(不挑食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给食物贴标签,比如蔬菜很健康(言下之意就是它不美味),比如油炸食品都是垃圾食品(偶尔吃一下并无大不妥,边吃边有心理负担倒是不值得);和别的孩子做比较,比如你看谁谁谁都是自己吃饭(言下之意是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用不恰当的例子来刺激孩子,比如用“这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天天饿肚子”来要求孩子吃净盘中的食物(那些孩子饿肚子并不是自己孩子的过错,自己家的食物不论自家孩子是否吃完,都帮不到那些孩子,节约粮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下次少拿一些)等等。

养薯条这几年我越来越体会到,孩子身上出现某个问题,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表象,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这种问题有时候并不是独立的,同样的原因还会让孩子在其他一些方面出现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找到现象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在吃饭的问题上,本来这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吃饭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不是大人的,大人如果因为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过于焦虑和忧愁,某种程度上说是把孩子的问题揽成了自己的。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家长如果处理不当,孩子即使好好吃饭那也是为家长吃的,这种被动的态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长远来说出现其他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更高些(比如孩子用不吃饭来要挟父母以达成某些愿望)。

还有比如清淡的食物更健康,但是孩子如果不喜欢吃不愿意吃,再健康的食物对孩子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比如自己家做的食物健康得多,但是去餐馆吃省时又省力,两者对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出简单的比较的。其他类似的选择还有很多,前文里也提到过,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单纯地争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更“好”没太大的意义。上面写到的这些建议和问题,很多也是我们家时常会经历到的,总结下来与大家共勉:)

写到这里,想起朋友小冰曾经提过的,我们父母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追求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引申开来,没人能够过上完美的生活,我们不断地在做选择和取舍。想清楚各个选项的重要程度,努力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坦然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用心生活就是好的。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是如此,养育孩子其他方面也是,再说开去,为人父母对待自己的生活不也是这样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