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流古民居(嵩溪篇)

(2014-08-05 12:42:33)
标签:

文化

旅游

一、青州巫公庄屋

在清流县嵩溪镇的古民居建筑中,青州巫公庄屋因为它特殊的历史渊源和作用而显得格外重要。

青州公祠,全名“青州巫公庄屋”,位于嵩溪镇嵩溪老街,建于清雍正甲寅年间(1734),是宁化、清流等地巫氏后人祭祀祖先的场所。公祠坐西向东,单檐歇山顶,穿斗木构架,砖木结构,外墙由一竖二倒砖砌成,占地面积约 600平方米,为清流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嵩溪老街的民房密集、杂乱,但青州公祠古朴壮观的门楼仍然特别显眼。门楼上楷书“青州巫公庄屋”遒劲有力,水波纹砖雕贴饰、各式花卉浮雕无不栩栩如生。进入内堂,漫生的野草、过人高的藤蔓、散落的瓦砾赫然入目,凋零的景象令人感叹时光的无情。房屋内部由左、右厢房、前天井、前厅、后厅组成,后厅左、右两侧各有一间偏房。正厅神龛木雕精美绝仑,塑巫公罗俊及原配柴氏、继配纪氏二位夫人座像,神龛上方悬挂黑底金字“青州正气”匾一块,气势威严。

巫罗俊(582664年,即隋开皇二年生,唐麟德元年卒), 黄连镇开镇始祖,字定生,号青州。其先祖巫暹东晋末年由山西夏县(今山西临汾市)避乱到山东兖州,后迁福建南平,隋大业年(605617年)间,巫罗俊随父迁居宁化,宁化时称黄连峒,地处偏远山区,属建州绥城县境。巫罗俊在黄连峒剿寇乱,辟疆土,政德可嘉,勋业彪柄,太宗李世民授其“威武侯”,令镇黄连。巫罗俊卒后,唐高宗李治赐建“青州公祠”。由于巫姓后代繁荣昌盛,每年祭祀人众多,故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购置此屋,加以扩建,作为巫氏后代“祭祖往来居贮之所”。

巫罗俊从小刻苦认真学文习武,且富有无私无畏的精神,爱抱不平,互助互爱,常做好事,爱憎分明。他少年有知识、有殊勇、有抱负,而得“文韬武略的少年”的名声。
   
巫罗俊能武善谋,率众开疆辟土,唐贞观三年(629年),天下基本靖宁。巫罗俊这时已是48岁的中年人,考虑到“黄连去长安天末,版籍疏脱”,没有正式建置不行,因此“罗俊自诣行在上状,言黄连土旷齿繁,宜可授田定税”。“朝廷嘉之,团授巫罗俊一职,令归剪荒以自效。”黄连由朝廷批准,于唐乾封二年(657年)有了镇的建首,名为“黄连镇”,结束了“版籍疏脱”的历史,巫罗俊则被封为“黄连镇将”。巫罗俊得到朝廷嘉奖和旨令之后,便不再是“山大王”,而是朝廷命官,便可以行使职权,再加上原有丰厚的经济积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开发的境城东自桐头岭,西至站岭,北自乌泥坑,南至杉木堆。即包括现在宁化及清流县境的八分之六和明溪的一部分,约达4000多平方公里。
   
唐麟德元年(664年)811日,巫罗俊殁,享年83岁,葬竹筱窝。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宁化县令王云迁县治于此,将巫罗俊墓迁往清流县。迁葬时,相传曾寻址灵台山,不巧的是,当时灵台山正发大水,道路无法通过,随后选定嵩溪镇黄沙口。为纪念他的开拓之功,在宁化县衙左侧建立土地祠,祀巫罗俊及其夫人塑像,而在嵩溪黄沙口巫罗俊墓旁建“福潭书院”(福潭寺)专祠,春秋享祭。

巫罗俊的时代,客家民系还在胚胎时期,尚未形成,但是巫罗俊是地地道道的客家先民。他带领人民开疆辟土,表现出高度的冒险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是隋唐时期客家先民的代表,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客家精神或客家品性的核心。巫罗俊的后代遍及福建、广东、江西、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国家。

在台湾风山市镇北里,巫氏后裔也兴建一座北辰宫,俗称巫王爷庙,专门祀奉巫罗俊,庙里有一对联写道:“北山临福地巍巍庙貌昭千古,辰宿列中央赫赫神威获万民。”

“峻峰巍巍,九龙泱泱。古邑黄连,生机勃发。”正是由于巫公罗俊一千多年前的开疆辟土,才有了今日清流繁荣昌盛的局面。缅怀先人的功绩,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后人的努力,“客家吾辈”自当“励志图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怡人。

 

http://s13/bmiddle/002PBDtIty6L0ftRcHG8c&690

http://s5/bmiddle/002PBDtIty6L0fw9NeQb4&690

http://s1/bmiddle/002PBDtIty6L0fxYWXu20&690

http://s5/bmiddle/002PBDtIty6L0fzVMUY94&690

二、高地余氏家庙

初夏的阳光明媚而舒畅,在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中,嵩溪镇高地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高地其实是由两个村庄组成,既余坊和阳坊,余坊村民姓余,阳坊村民姓阳,两村合计近二千人口,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探访余坊的古建筑“余氏家庙”。事先得到消息的余坊村支书余爱民、村委会主任余根春早已在村口等候,他们是我们此行的向导和义务讲解员。

“余氏家庙”位于村东,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宗祠建于清嘉庆十六年仲春,座东西、朝西南,上、下厅,穿斗抬梁式砖木结构,三开间,四周人工渠道呈腰形环绕。面前视界开阔,数千亩肥沃的稻田铺展在山巅,平坦得一眼就就能望到田野的尽头。走近宗祠,一对保存完好的抱鼓石、两根残缺的石桅杆默然而立,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远古的故事。进入宗祠内部,光线极好,左右厢房及室内陈设一目了然,这主要得益于上、下厅之间两个天井的自然采光。神龛主体部分以磁砖贴面,这使新修的宗祠增添了不少现代生活的痕迹,上方“荐馨堂”三字亦为今人用金粉书写张贴。大门左侧后,一个造型精美、做工精致的凤鸾静静地呆在角落,上面布满灰尘,从破损的骨架看得出,村民已不再使用它来参与庙会等各项民俗活动。

“银盆架上架金盆”,这句话是余氏族人用来形容高地这片丰腴之地的赞誉之词。余氏自宋由将乐迁入高地开疆定居至今已逾千年,其子孙繁衍三十余代,事业发达,人丁兴旺,古有任宋陕西团练观察副使的念九公,今有余新开等多人任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就物产而言,当地出产的“高地米”自古以来就是朝廷“贡米”,如今,它以其优良的品质、柔软舒适的口感、晶莹剔透的外表,享誉八闽内外,并成为百姓餐桌上喜闻乐见的主食。

余氏发家有一个朴实的传说。相传,余氏祖先二十六郎公早年为阳家长工,专门给东家放鸭,并且每天每只鸭子要交上一个鸭蛋。二十六郎公勤劳厚道的品格感动了上苍,便令他放的鸭子每天生两个蛋,这样除去交给东家的“租金”,还能净赚一半,日子越过越红火。有位风水先生长年住在阳家,为阳家看风水、行地理,二十六郎公待人特别重感情,常常煮鸭蛋给风水先生吃,风水先生被他的真诚打动,把一个常人不知的秘密告诉了他,要他在村口的竹林盖个竹橑居住。竹林就是现在“余氏家庙”所处的位置,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二十六郎公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在竹林盖了座简易竹橑作为居所。如风水先生所言,余氏从此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不但建起了余坊村,子孙还遍及宁化、泉州、江西等地。后人有感于祖先动人的创业史,在祠堂正中屋柱撰联以示感恩,对联为:率子孙於一堂序昭序穆;祀祖宗於百代报德报恩。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余氏家庙”的一次惨烈战斗,使这座古老的祠堂再次被载入清流老区的革命斗争史。据老红军梁香娇老人回忆:1934年农历5月,她和县工会的一位同志(清流西门人)到嵩溪高地开展工作,连同嵩溪工作团一行共十六人,刚走到村口的祠堂就遭到“童子兵”的伏击(注:“童子兵”是当地一个闲散的民间武装组织),工作队员们边打边撤,终因寡不敌众,十五位同志壮烈牺牲。梁香娇老人从死人堆里爬出后被童子兵抓获,受尽酷刑,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党和红军的秘密。当地一位老人与童子兵熟悉,为她说情,把她救下,并且收留了她,而后卖给一位挑货郎当的商贩为妻,梁香娇老人成为工作团唯一的幸存者。在余坊村支书余爱民的指点下,我们真的寻到了密布在宗祠风火墙上的星星点点的弹孔,这些青砖黛瓦又一次承载了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注:梁香娇,又名梁金珍,江西永丰人,曾任清流县工会女工委员会主任。)

心口相传于民间的故事感人至深,山巅上的村庄悠闲而惬意。时近中午,阳光温婉地照耀着这片远离尘世喧嚣的土地,洁净的空气、清澈的山泉在山地田园间缓缓流动,润泽着人们朴实纯洁的心灵。高地依旧是生活的净土。

 http://s12/bmiddle/002PBDtIty6L0fIV0W7ab&690

http://s11/bmiddle/002PBDtIty6L0fLLzLk1a&690

http://s4/bmiddle/002PBDtIty6L0fObnDZ73&690

http://s15/bmiddle/002PBDtIty6L0fWdI6i0e&690

三、余坊肃庵公祠

嵩溪镇高地余坊村中部,肃庵公祠精美的建筑艺术让我再一次领略了古人非凡的智慧,以及高超的手工建造水平。

公祠座东朝西,建筑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建于清乾隆年间。还未进入祠堂,肃庵公祠厚实、大气的围墙就已经震撼人心。数十米长的围墙顶部,清一色暗红的花岗岩压顶,大致估算,条石的长和宽分别达1.2米和0.4米。岩石被雕琢成山脊状,粗细均匀,线条流畅,排列整齐有序,足见雕工技艺之娴熟。每块岩石的重量应该在二百公斤左右,需要四个壮汉才能抬起,搬上二米多高围墙顶端更是一件费力的事。由此看来,祠堂供奉的先祖决非平庸之辈。

绕过围墙,一个威武壮观的门楼展现在眼前。门楼为三重檐,镂雕,双手托鼎,图案装饰有极强的立体感,可谓匠心独具。其余壁画为浮雕,分上、中、下三层,上为牡丹绽放,中为状元及第,下为麒麟献瑞,两侧则为八仙过海,各式花草、人物巧借典故、形态逼真。整个画面浑然一体,镂雕和浮雕相得益彰,布局和工艺水准堪称杰作。建造者精心的策划、巧妙的安排,寓意深长,令人回味无穷。门牌上,“肃庵公祠”四字,落笔雄浑、笔力苍劲,足见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进入主厅,尤如重温一段久远的岁月。前、后厅,两进三开间,穿斗抬梁、砖木结构,这是显著的清代建筑风格。神龛牌位上,余氏“十一世祖克奉公”端居中位,上方书写在红纸上的“春祀秋尝”横联,清楚地表达了后人对先祖的敬意和希冀。两侧立柱上张贴对联一幅,内容为:“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流长。”这幅对联更加体现了后人对祖先的诚意。神龛下,一块掉了颜色的匾额已令人感觉到它悠久的历史。匾额所书为“永锡尔类”,繁体字,两边小字尚可依稀辩认出几个,右为“乾隆癸口口口口义日”,左为“志口公口口口孙立。”

       紧邻肃庵公祠左侧,“靖庵公祠”相依而立,祠堂内被祀奉者为克奉公之弟。两座公祠建筑风格类似,只是后者的门楼在高度和雕饰方面比前者稍逊,应该是对长兄的尊重吧,由此可见兄弟手足之情的可贵。

走出宗祠,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历史的烟云已渐行渐远,但高地余氏子孙一直箫承着祖先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把余氏精神愈加发扬光大。

 http://s11/bmiddle/002PBDtIty6L0g9oDua3a&690

http://s2/bmiddle/002PBDtIty6L0g5xRXbf1&690

http://s1/bmiddle/002PBDtIty6L0g7ytry00&690

http://s13/bmiddle/002PBDtIty6L0gbfveka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