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与他的民国文人菜
(2013-12-27 15:31:03)
标签:
随笔 |
出生在杭州的民国才女林徽因,是杨清心仪己久的文化女杰。他收集了很多进入林徽因生活的民国文人的书籍,对粱思成、梁启超、徐志摩、金岳霖的思想成就、文化贡献、生活情趣,了然于心。他到处了解居住在林徽因杭州故居的屋主去向,想在故居中寻找、揣摩林徽因生活的痕迹和习性。在知道林徽因的女儿梁在冰健居北京时,四处打探其住处,想在女儿那里了解父母亲的饮食喜好。在知道了详细住址后,杨清给梁在斌女士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其中写道:
“前五百年后五百年人间,无有出尊上林徽因先生之右者,此世所不疑。…我辈生也已晚,无缘拜见林先生尊前,然仰泰山北斗,亦知高不可及。如女公子阁下可惠告先生生前点滴生活及喜食之物一二,不异于赐我辈以甘露。…承请阁下姑念我辈诚诚之心,拨冗一见相告…”
虔城之意,一展无遗。使年过八十的梁在冰女士忆起母亲的众多往事。
在己经研制出的民国文人菜中,与林徽因相关的就有5款。其中有一款以民国著名京城文化沙龙起意,林徽因是沙龙主妇。杨清给这款菜点赋名“客厅茶点”,题诗曰:“太太客厅聚精英,纵论时势说古今。丰碑座座留尘世,最难相忘林徽因”。哲学教授金岳霖因倾慕林徽而终身未娶,是民国文人中的有趣情事。杨清在金岳霖回忆录中获知其喜食姜丝炒鸭丝,便推出一款“岳霖鸭丝”。诗为:“嫩姜鸭丝叙缠绵,金老最喜咸中甜。万事哲学逻辑引,终身情字未解圆。”此菜为纪念这段情而制,让人在嘘唏不己时,感受民国文人间情感的可贵。
杨清曾说,越深入到这些大师们中间,越感到他们思想高深,让入仰慕不已,而他们的生活起居却简单、朴素,与民间百姓并无二致。如王国维,只是喜食夫人做的红烧肉,另有蔬菜、茶而己。一款“王式焖肉”有这样的题诗:“观堂如山若仙家,催人仰视目不斜。批校著述三百种,论史证据二重法。甲骨由字入史学,人间三境说词话。细考静安饮食录,无非肉食蔬菜茶。”大师们也有自已的饮食嗜好,章太炎喜食臭东西,康有为喜食虾。杨清为章太炎制“天和之作”一款,将湖蟹与臭豆腐融于一盘。康有为的一款名“斜阳棹歌”,将大虾制成舟形,形象表达喜虾的康有为60岁时娶西湖船娘为妻的故事。一些大师的奇闻也被杨清捕捉到了,说潘光旦有次突发奇想,要吃鼠肉,翻箱倒柜,掘地三尺。于是,便有一款“光旦烧肉”纪念这位可爱的社会学家。当然上桌的不是鼠肉,究竟是什么肉,待桌上见。而那首诗则充满了谐趣。
食客中有对民国文人感兴趣的,便可以在民国文人菜中读到那些大师们的故事,也可以感受大师们的情致。
那天,一位在大学研究现代文学的教授说,听杨清讲民国文人菜,实际上听到的是民国文化大师们的情怀,席间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品菜的同时,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染。她说,杨清对民国文人的了解,堪比大学中文系的老师。
听这样的话,杨清有如遇知音之感。他便告知,日本文化人士在品尝民国文人菜后,表现出的兴奋、新奇、诱其探究的神情。可见,民国文化大师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样的菜点制作,不也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推广么?
有人会说,杭帮菜博物馆以挖掘、展示市井坊间的平民菜点为其要旨,民国文人菜似例高雅菜谱,与民间菜品不融。这实际上是对民国文人的隔膜和偏颇。杨清是在对民国文人的了解和研究中,发现了他们与民间密切的关联,不仅思想文化与民间相融,生活习性更与民间相通,只是他们对菜点有自己的喜好和要求,于是就有随性的改进。而这,正是对民间菜点的创新和提升。中国烹饪史上,凡有民间菜变化的实践,其实都有文化人的参与,他们或总结、归纳,或亲予烹饪、创制。杨清把民国文人菜引入博物馆,弥补了一种文人与民间互为融合创新菜点的空白,是丰富民间菜点的大推进。
仰望大师,是仰望者的一种文化品格,反映着他的精神追求。同时,当这种追求与个人的实践结合時,会展示出独特的行为个性。杨清对这些大师们的仰望,使我们得以在餐桌上浸染于文化,也使中国民间菜点有了一脉新的文化传承。
杭帮菜博物馆被一座生态公园环绕,终年有绿、四季有花。无论何时,你在馆内选一间雅致的餐厅入座,当一桌造型与内涵互为表里的民国文人菜出现在你面前时,你真会觉得,那些民国的文化大师们,离我们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