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线条
(2013-04-08 15:17:33)
标签:
文化随笔 |
长久地在西湖边行走,看波澜不惊的湖水,看平卧于湖面的长堤,看远处蜿蜒的青黛山脊,我突然发现,西湖的山水画景,是由平缓、清丽、纤细的线条决定了的。它展示出西湖山水婉约、清秀、疏朗的独特的审美意韵。这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也有人间智者读懂西湖后的完美点睛。
那天,陪上海的弟弟在断桥上信步。他指着右侧的那一片景致说,这是最典型的西湖美色,在全世界都可见到这个画面。我从他所指的方向看到,是里西湖的微波、有着缓坡的宝石山体和山上修长的保俶塔。是的,这是人们千百次见到过的西湖图画。没有掀浪的湖,没有奇峰的山,直插云天的瘦而俊细的古塔,构成了宁静俊朗的西湖山水秀色。它的美感恒古不变,是因为它的线条是永恒的,没有任意得到改变。
千百年来,杭州城的百姓和城市管理者,享受着西湖、品味着西湖、也理解着西湖,不敢打碎上天降临的秀美图景,也不敢破坏大自然赐予的独有意境。他们为疏浚西湖而造的桥和堤,只有浅浅缓缓的高度,它的轻巧和柔意,是与西湖不惊的水波相谐的;他们用的船是手摇的扁舟,是与西湖特有的秀色相融的,在细雨迷蒙中,呈现出幻影般的诗情;他们造的塔,是清修、细长的,不与山体争雄,却为西湖山水增添了清朗之气。先人们感悟了西湖美的本质特征,并以细腻的笔触,对这种美加以点化和张扬,形成了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审美意境,吸引人们走近它,走入它,陶醉于它的深处而不归。白居易有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千年心声,也让现代人借此表达对西湖的留恋。对西湖的美感,自古以来都是相通的。
当西湖成为旅游地,它的美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欣赏的时候,西湖的管理者做了许多开发、疏浚的工作,但对西湖整体的美、对西湖美丽的线条却难以感受了。有人在西湖南面平缓的山脊线上造了硕大的古塔和山庙,象一个沉重的砣,压在了一个清纯少女的头上;有人造了一个张牙舞爪的龙船,在西湖平静的水面上肆无忌惮的开行,使秀丽的湖面被撕开一道道裂痕,强
只要在西湖边静坐半小时,你就会发现那个硕大的山塔庙楼有多么粗陋,有文化的决策者,当年面对西湖山水规划图,也该能感觉它的突凸和对西湖美感的破坏力,何以有这样的决心?张着血色龙嘴的游船,听说是为了让名人游湖而造。但是,名人坐这样的龙船游湖,并不能感受西湖美之韵味。有一张照片,当年,周恩来总理陪前苏联领导人伏罗西洛夫游西湖,就是坐在手摇扁舟上,总理对着西湖山水那迷恋的眼神,让人看到总理润浸于西湖山水之中的沉湎和欣然。究竟是让名人在西湖威风一下,还是让他欣赏到西湖真正的美?这实在是对管理者才识和心灵的考察。至于要让夜西湖的山体亮起来,那不仅破坏了西湖山水夜色中的静穆之美,也破坏了山林的自然生态。西湖山水美在自然,自然山水晚间无需人为亮色,静穆的山体剪影,本身就是一道美的风景。而且灯亮鸟散,苏轼所言“林深无人鸟相呼”的情景不在。我还曾在初阳台山林中,见电线横拉,电杆乱竖的情景。远眺近看,都不堪入目。
人在西湖,就是人在画中。西湖展示的美丽的线条,有历史文化传承、有自然造化的美的诉说。管理着西湖的人要走入西湖,沉浸西湖,倾听西湖的历史陈述,感知西湖的独特美学。这样,当我们去给西湖添加什么东西时,就会知道要有利于增强西湖美感的独特性,而不是人为强加的累赘
为了西湖山水和它的美学意境的无尽延续,生活在西湖边的人们理当精心呵护它的每一片湖水、山林、天空和色彩,不要因为我们的粗心和随意,把梦一般的西湖山水图景给撕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