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护美,以心的虔诚

(2012-08-21 14:17:35)
标签:

随笔

杂谈

守护美,以心的虔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被“解放”不久的作家王蒙,携妻第一次到杭州。站在西湖边,面对空濛的山水,感叹道:这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美。有着极强的审美感受力的大作家,被西湖山水的美包裹住了、震撼住了,他对眼前无与伦比的美产生了深深的敬畏。

    在西湖成功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册后,我想起了王蒙当年的感受,想起了他对西湖山水之美的敬畏。当西湖被全世界认识的时候,生活在西湖边的、浸润在西湖山水中长大的人们,是否仍然对近在咫尺的山水,有深深的美的敬畏?

    自然,不同的人,对西湖山水的美和文化有不同的感受。无数的年轻人,在西湖的山水间感受爱情,他们在爱情传说和清澈水波交融的湖岸,表达的山誓海盟,庄严地沉落到各自的心底;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更希望日日与湖作伴,一杯黄酒、几只河虾,感受的是日常的闲适与山水的融合;而我的美学老师则告诉我,西湖的黄昏是最美的,在苏堤散步,放眼望去,有夕阳洒落湖面,这种宁静的绿影中的辉煌真是天功造化。

    无论是哪种感受,都有一种对美的膜拜,都表达着对西湖山水的虔敬。这种虔敬,与王蒙当年“喘不过气”来一样,都是基于对西湖山水整体的美的感受。如果,这样的山水图景,缺一角山、少一片林;或多一处屋、加一座桥,这种美的整体性便不复存在。弥漫天地间的美感,象漏了气一样,不会让王蒙喘不过气来,也不会有人沉浸于山水而难以离去。西湖山水之美形成于偶然,这种天造的偶然,就意味着西湖山水之美具有的脆弱性。每一寸山地、每一片湖水都具有整体的审美价值。因为,正是这山、水、船、树、桥,构成了西湖之美的冲击力。

    但是,有人说,再美的景致,天天看,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西湖的守护人会觉得,美的神圣感下降,对山水的敬畏似乎也淡化了。于是,多年前,有人就敢在山顶上建起硕大的屋宇,把温婉的山脊线冲破了;有人就在湖上开动了庞大的龙船,张大血口,在静静的微波中遨游,把西湖点点古船游戈的疏朗之美破坏了;也有人在庙宇旁建起了假古董,水泥的塑象,想与近旁的千年佛雕媲美;更有好事者提出,要在里西湖上筑桥,连接孤山与西湖北岸。他们一定忘记了,对一种天然山水之美的任何添加,都是对美的损害。

    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对西湖山水审美的理性认识不够,因此,当审美疲劳来袭时,就拉动了审美敬畏的失却。再加上社会的利益诱惑,和想为这座城市“干好事”的热情冲动,助长了对自然山水任意动手的胆量。

    美学家认为,对美的感受和敬畏,是由知觉、想象、理解和情感的复杂因素决定的。其中,既有感性的因素,更有理性的认识。我们不仅有着面对审美对象的感性愉悦,也要有审美理性的深刻解读和不懈坚守。

    西湖成了世界遗产,成了人类的共同财富,也带来了世界监督的目光。这让生活在西湖边的人们知道,作为美的景观的守护人,要有抵御审美疲劳的理性力量,用人类的美的尺度,去承担保护好这个人间天堂的责职。他们天天在感受着美,却不仅仅只作为一个美的感知者,更应该成为美的理性的坚守者。有了这样的虔圣之心,就能做到:当有人想在西湖山水之间涂抹个人的色彩、当有好事者想“改造”自然之象,企图让它“更美”、当有暴发户想以利诱人,在西湖山水之侧圈地自娱,我们的西湖守护人会坚定地阻止西湖山水受损,保全西湖之美的自然造化。这也是为全人类保护了美的天象。

    守护美,是一件艰巨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它让守护者始终被美的意象浸润着,让自己的心灵也向着美禅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寻找草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