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寺院的安宁
宁 白
台湾中台山的环抱中,有一座中台禅寺。
沿着山道前行,抬头便见到一座巍峨的现代大厦,无论如何难以认定这是寺院的屋宇。只是大厦两侧高耸的圆柱和楼顶裹于莲花叶中金色圆球上的桅杆,展示出大厦的佛教品格。
没有烛香的轻烟缭绕,也沒有商铺的吆喝聒噪,走在洁净的空气里,走在安然的寂静中,心己经平安。很深的大殿里座满了信徒,一位白净、戴着眼镜的女僧告诉我们,正做着道场,不能参观大殿了。大概是为了表达歉意,另有女僧在向游客分发玫瑰花。每人拿着一支玫瑰,古树成荫的寺院里被点缀了粉红的活力。
算起来,我也己经到过几十处佛教寺院,中台禅寺的与众不同,是一种叛逆,还是真正回到了佛教教理的本义?甬道边,有好几处僧人与信徒私语,看她们的表情,有倾诉,也有指引和化解,双方都极为认真而虔诚。我坐了下来,想能不能回答一下自己提出的问号。
佛教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可见其教理是关注人的内心的。所有形式都与佛教发展过程中所处时代特征有关。一座寺院的发展与其如何演化教理,深入信众内心,化解信众烦恼有密切关系。中台禅寺的开创者惟觉大和尚,出家后,曾关门潜修十余年,深悟佛教教理精髓,提出过系统的禅寺修性理念,他的“以恭敬心降伏骄慢,以慈悲心对治瞋恚,以忍辱心化解粗暴,以真诚心去除虚伪”的准则,不仅使信徒有了修行方向,也在社会中引起反响,让焦虑中的现代人能走向平静。
众弟子都愿皈依惟觉大和尚门下,为能容纳众僧,1992年筹建中台禅寺,经3年规划、7年建设,一座突破传统佛教建筑格局的现代禅寺呈现于世人,引起社会惊讶,而惟觉大和尚提出的以“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来推广佛法,使佛教具有了现代意义,也使佛教的教化作用更具有提升心灵层级的功能。
中国人对于佛教寺院的记忆,总是有神的虚幻和迷信的茫然,而佛教教理中对于人心的关切却被淡化了,这其实是真正背离佛教本义的。经过了“文革”对宗教的批判,人们对佛教的无知加剧了迷信。而当金钱至上的风潮弥漫的时候,无数的民众到寺院去乞求神灵保佑发财,那些举着香火到寺院去瞌头的人,没有谁想到要求得心的安宁,要放弃心的累赘,这与佛教的宗旨背道而驶。至于那些利用宗教发财的“李一”们,更是一出寺院闹剧。可怕的是他们会败坏宗教的神圣,破坏了人们可以净心修行的一处圣地。
中台禅寺提出要“点亮心光”,要让众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要让现代人学有所长,心则愈净。这与烧香点烛无关,更与设铺卖货拢钱绝缘。行走在这样的寺院里,我们的敬意由心而生,并且萌升着与之心魂相通的親切。当人们心存疲惫的时候,可以到这里静修,这里是心灵的修养地。我从寺院粗壮的古树旁抬头仰望,禅寺的金顶在蓝天白云的阳光下闪亮。
杭州的灵隐寺与中台禅寺己结为同源寺,有一铜制小桥赠与中台禅寺,架设于寺院前的水池之上,取名“同源桥”。这是两座寺院的连结,也是大陆和台湾两地宗教的连结。这样的贯通,会让人眼界开阔,心存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