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事先接触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被各种推荐的时间管理类图书,而且高效能人士的XXX似乎已经成了这类图书的统一命名格式,加之本文提到的书是Amazon特价的时候买的,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总隐隐对这本书产生一种山寨感。但真正读下来之后感觉这本书可以说是废话不多满满的干货,不仅仅局限于GTD之类的技巧,更多的在于引人深思的探讨和具有启发性的建议。
http://imglf0.ph.126.net/_nBpv86WLq3GsfBw-6RdTw==/981784718784288537.png
整本书分成了管理时间和管理生活两个板块,依次介绍了作者在一开头列举的十个基本法则。其实整本书整个就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观、信念、计划和内心平静展开论述的,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应当先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会影响你的信念从而直接反映到行动,当你的行动与核心价值观达到一致时就可以达到一种所谓内心平静的状态。
为自己立个法,探究核心价值观
所谓核心价值观在书中又叫做个人宪法,说白了就是做事的基本原则和底线,作者在书中强调应该按照自己的个人情况将自己信仰的事情排序列成清单,清单列成之日就是脱离苦海之时。我们现在总是被所谓“重要”的事情干扰而没有完成原本计划的事情,但是那些事情真的很重要吗?看看你的核心价值观清单上的优先级排序,将各种事情对号入座后就能分清楚究竟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伪重要的。作者在书中强调,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应基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体系一旦建立,原本看起来困难的选择将会变得轻而易举。
时间都去哪了?重掌你的生活--控制&两种时间谬论
不知从何时,现代人陷入了两种时间上的谬论,第一种谬论是我们认为在将来我们会有比现在更多的时间,“我下周、下月、明年去做那件事,或许等孩子长大、退休时去做那件事。”第二种谬论是我们认为无论怎样,我们都可以节约时间。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摆在面前:每天的时间总和只有24小时(斤斤计较一下的话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应该是23小时56分4秒,好吧,理工男本质暴露无遗),谁也不会多一分也不可能少一秒,也就是说当你告诉别人你没有时间时,你讲的不是事实。你跟别人拥有同样的时间。一旦认清这个事实后,前面的两个谬论便可不攻自破。
现在很流行一种能力叫做时间管理,我开始看这本书也是源于此,但仔细想一想,难道我们上了课看了书就拥有如此的神力管理时间了吗?必须不是!所谓时间管理其本质在于控制,时间的本质在于事件,我们对于时间的管理其实就是对于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事件的控制。
即使每天早上我们根据日程安排规划了当天的工作,但中断和干扰是绝对不会放过你的,对多数人来说 ,如果连续两天没有一个干扰 ,我们就不会有工作 。所以对于生活的完整的控制权永远不会到来,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小事做起利用好碎片时间和没有人干扰的的时间做一些符合自己核心价值观的事,逐步重新掌控我们的生活就够了。于我而言,每天上下班路上的半小时是绝对不会有工作打扰的,刷刷知乎听听播客,每天抽出半小时看一集TED,留一点心拍一张照片就是我能完全自主控制的事情了。我之所以挑战自己,同时开启多个365计划,就是想在每天上班下班回家吃饭睡觉这样同质化严重的日子里做一些我能控制的事情。
加入这个循环是件美妙的事--生产力三元方程
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在其著作《自尊心理学》中指出自尊和高效工作的关系,这便是生产力三元方程,这个方程中的三个参数分别是自我感觉(自尊)、生产力以及对事件的控制力。简单来讲就是自我感觉越好,生产力会越高,你越高效,你的感觉会更好,然后再绕回生产力。如果能更好地控制生活中的时间,我将更加高效有序,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自然而然自我价值实现也会提升。要想顺利地进入这个良性循环首先应该从控制力切入,利用一系列时间管理的方法夺回自己对于生活的控制权,从而提高生产力和自我感觉。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前段时间我整理了科室的公用图书柜,整件事情完全在我的控制之内,怎么整理如何分类全都在我的掌控中,在这种状态下我的效率极高,当我整理完图书并给同事发邮件告知新的图书柜使用方法后,我的自我感觉已经好到一定程度甚至达到自恋的水准了,这给我完成接下来的其他工作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
你是完美的,给自己打10分
在家我们是子女,在公司我们是员工,在外我们是朋友,如果让你给自己扮演的每一个角色打分,你会打几分?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人的分数都会落在4到8分左右,没有人认为自己很糟糕,但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所以9分10分显得太高了,3分以下又觉得太贬低自己。但如果各种角色中最核心的那个本我都没有被打上10分的话,其他角色就更不可能会得到高分。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是10分,我们表现的不是10分,但九千里而言,我们就是10分。一旦我们接受了这个观点,我们就相信我们很可能表现得像10分,成为10分的兄弟、朋友、员工和子女。
理想和现实有差距,我们表现的并不完美,没事,重要的是我们在缩小差距。有两种方法可以缩小差距,我们可以降低标准,即是说我们不可能成为10分,但我们可以提高表现。降低标准是逃避,没错,我们可能会对自己感觉好些,有些沮丧感甚至可能会消失,但却会确实前进的目标而感到内心空荡。这就是降低标准的后果,它冲淡了我们的价值和目标。因为我们接受了不可能成为10分的谎言,所以永远成不了10分。
获得内心平静的唯一途径是设定价值观和目标,不去妥协而是勤奋地追寻,不易但不是不可能。
还是那句老话:仆人领导
前两天看到一个用来衡量领导力的PLORHIM法则:
P: 下属跟着你,觉得前途无量(Prospect)
L: 下属跟着你,学(Learn)到了东西
O: 下属跟着你,得到权力和尝试机会(Opportunity)
R: 下属跟着你,自己价值得到了认可 (Recognition)
H. 下属跟着你,觉得很开心(Happiness)
I: 下属跟着你,觉得从事了伟大的事业 (Inspiration)
M: 下属跟着你,挣到了钱(Money)
碰巧,在这本书中又提出了一个仆人领导的理论,这个看似莫名其妙的词语说穿了就是那句老话“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人民的公仆。”
有人说过好的领导就是老师 。为什么 ?因为好的领导激励人们去改变 ,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然而 ,一个真正的领导有大量的想法 。一个领导也许要有丰富的知识或者充足的能量 ,但是 ,我认为真正的领导是有力量的 。这不是职位或者财富的力量 ,是影响力 。因为真正的领导有影响力 ,他有责任去分享 ,换言之 ,能够给追随者授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除非你有那样的权力否则你不能给追随者授权 。接着美妙的事发生了 。这是激励人的秘诀 。你把他们给你的归还给他们 ,这是协同的结果 。那就是我们所谓的仆人领导关系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成为他们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来分享你获得的权力 。
一些有意思的书摘:
-
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的正能量,而不是我们该害怕的。
-
如果你疏于计划 ,那么你计划失败 。
-
有人说不写下的目标仅仅是一个愿望 。写下目标迫使你让目标具体化 。
-
如果我们从最重要的任务开始 ,我们会稍微满意地知道我们未完成的不如我们完成的重要 。
-
没有多样性我们不能成长 。如果我们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经历 ,收入同样的感知信息 ,那我们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
-
生活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激励他人去改变。
-
追寻他人的认可迫使我们违背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
你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对生活失控,你也是去你的独特性,你成为了别人价值观的影子。
-
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们喜欢相互控制 ,强迫其他人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做 。更糟糕的是 ,实际上我们自己经常喜欢被控制 。我们渴望别人的价值观给我们的安全感 。但是在所有错误的信念中 ,我们不喜欢一些行为的结果 。
-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实现的最好方法是与别人分享你所拥有的 。分享将扩大拥有的感觉 ,囤积只会扩大羡慕与怨恨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