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圆柱体
(2012-06-06 07:00:5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优秀教案 |
一、
1、
2、
二、
1、
2、
三、
1、
A、
“请小朋友将球体和它的朋友放在地上滚一滚,叠一叠,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B、
C、
“刚才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都发现球体和球体不能叠在一起,但它的朋友可叠在一起,
可球体能到处滚动,而它的朋友只能侧面地来回滚动”。
2、
A、
B、
C、
“我们一起来找找图上哪些是圆柱体”。
3、
A、
“老师和小朋友玩个好玩的游戏——《对与错》,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是圆柱体,小朋友为
它拍拍手,并大声说出对、对、对,如果老师取出的图片上物体不是圆柱体,那么小朋友就可以做手交叉的动作,并大声说出错、错、错”。
B、
“刚才小朋友都很棒,一下子能判断出哪些是圆柱体,哪些不是圆柱体,现在请小朋友用
眼睛瞄一瞄,看看我们活动室哪些东西也是圆柱体”。(幼儿寻找并表述)“除了这些东西,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呢?”
4、
A、《穿一穿》,选择合适的卡纸包装圆柱体。
B、《涂一涂》,为作业纸中的圆柱体涂色。
C、《搭一搭》,垒高不同大小圆柱体积塑,并做记录。(图3)
D、《变一变》,把橡皮泥变成圆柱体,并进行排列。
附图1:球体与圆柱体比较图示
× |
||
√ |
附图2:哪些就是圆柱体
附图3:“搭一搭”记录表
|
||
|
|
|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圆柱体》教学反思
定位:活动目标的适宜性
在本次活动目标的制定上能充分分析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符合大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体验自主探索的兴趣,并在这种自主探索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圆柱体的特征,从而认识圆柱体,有初步的立体概念。
基础:材料准备的可行性
材料准备和环境创设简而精,有较强的可探索性、趣味性。可拆的圆柱体衣服富有创意,也利于幼儿进行自我探索操作,教师设计的图表简明易懂,能很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并有利于幼儿形成清晰的数理逻辑概念。
结合:内容的游戏化、生活化
数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抽象、枯燥,本次活动设计游戏《对与错》、《找一找》,意在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幼儿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经验。同时把这种粗浅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在生活中得到感性的数学认识。
亮点:“做中学”的趣味性
《纲要》的科学目标明确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摒弃传统的教与学,而是让幼儿通过一次次的操作探索圆柱体的特性,感知圆柱体的特征,并通过游戏与制作加以巩固,让幼儿快乐地“做中学”,这其中的趣味性不言而喻,幼儿更是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活动中并不是放任幼儿,而是支持、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学习,起到支架式的作用。
灵活: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采用了集体、小组、个人的多样组织形式,尊重幼儿在学习上的差异,既鼓励了幼儿自主探索,也培养幼儿互助合作的能力。
点睛:教学语言的严谨性
数学活动是逻辑性较强的活动,教师的语言应起到点晴之笔,若言语繁杂,幼儿不仅难受启发,有时反致困惑。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把好语言的严谨性,如引导幼儿比较探索圆柱体的特性,仅以“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一语问之,不拖泥带水,给幼儿更多发散空间,对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能以最简明扼要的语言点出,让幼儿有着一条清晰明朗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