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氲染“江南”

标签:
文化图片时尚 |
分类: 走走停停 |
烟雨江南丝竹馆
天上的雨无论落在哪里,都没有落在江南好!天水与共的场景,我在娄江之东的江南丝竹馆相遇一场只有江南山水才可以衬托的江南丝竹音乐会。“一曲丝竹心已醉!”天空也应景,时断时续地下起朦胧细雨,落在丝竹馆仿明清的古建筑上,还未进入江南丝竹馆,就隔着门前法桐树的旁枝末节即隐约听见,江南丝竹的音乐婉约传来。
我以为音乐会已开场,便急匆匆跨入馆内,小而精致的庭院已被天上的雨水,洗涤地无一丝世俗之气。在回字型走廊内,宁静与清新之风伴着古戏台的“丝”音节奏,一点一滴地升腾至空中,与雨水交融后再飘落至周围的屋、石、草、树上,连同呼吸一并渗入演出现场的每一个人的心里。
还好,戏台上坐着的演奏者并非正式演出,而是本届江南丝竹演出季的开场练习。趁未开演之前,我信步于后院青条石板上,一抹冬日少有的翠绿,在后院天井的展示厅旁,小竹林在冬季的雨中依旧苍翠欲滴。两棵挂满果实的海棠树前是馆内的陈列室,置有古朴的江南典型的丝竹乐器和原始的民间乐谱、完整的丝竹曲目歌带、碟片等丝竹实物及太仓丝竹班社情况一览表等内容,浏览后让我颇感历史的厚重与江南丝竹音乐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情谊。
江南丝竹馆的景致自是不用与人多说。赵师侠曰:“景若佳时心自快,心远乐处景应妍。休与俗人言。”整座江南丝竹馆是借鉴了江南园林特有的建筑风格,让古戏台的音乐演出与中间的展示厅,以及所处园林环境相得益彰。
今天前来演出的是上海长桥申韵丝竹乐团,其负责人周锋对太仓的江南丝竹馆情有独钟,他说:“太仓能有江南丝竹馆,这么一个古色古香的场所,来发展和弘扬江南丝竹音乐,可以说是让我们有些羡慕。这个地方完全符合江南民居的风格,也有江南的味道。在这里演奏江南丝竹音乐有种幸福感。我们江南丝竹的民间音乐人一直在不断地寻根,丝竹音乐要回归本源,而追其本源就是传统的民间音乐。在江南丝竹馆演出就是古典文化的最好回归,这也是江南丝竹的根基所在。”
接地气的江南丝竹
在什么环境中演奏,让江南丝竹最有江南味?
经过十年的兴办,江南丝竹馆现已成为江南丝竹爱好者的交流与切磋之所。太仓作为江南丝竹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江南丝竹也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宣传保护江南丝竹,而兴建江南丝竹馆,意图通过这一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建立,让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发扬。
本次首届江南丝竹演出季就是为了拓宽太仓江南丝竹爱好者的视野和鉴赏能力,把太仓江南丝竹馆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江南丝竹展演的交流平台,使“太仓市江南丝竹演出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品牌活动。太仓江南丝竹协会会长高雪峰信心满满地表示:“江南丝竹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是民间器乐合奏中的一个重要乐种,也是江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从2000年开始参加江南丝竹演奏的上海江南丝竹发展研究所所长姚卫平说:“我原先玩的是西洋乐器,但后来改为演奏江南丝竹,是觉得江南丝竹更能接近自然与人的本质。在江南丝竹馆演奏能把中国江南这个地方的人文、文明、音乐的元素都充分表达出来。它与高楼大厦中演奏不同。因为江南丝竹是非常接近人的,它没有被人为的特意改变,不像西洋音乐那般进化的很科学,虽然讲科学有它的好处,但那离基本人性就有点远。尤其是现在我们对于音乐高境界需要符合的三个因素,一是自然现象,二是人文系数,三是音乐之美,江南丝竹就具有这三个方面。在此地演奏江南丝竹就是最好的音乐回归,也接到了地气。”
“中西”乐器的不同
在音乐中,西洋乐器讲究的是和声关系,是种如何来确定声音的关系,而民族音乐间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江南丝竹的好坏、发声、旋律与西洋音乐总结出来的是两个不同的关系。如果需要研究,那民族音乐中的江南丝竹是具有很深的音乐学术价值。
比如今天演出的传统江南丝竹曲目《霓裳曲》就有五段。其音调典雅,节奏有古代舞曲的特征,具有月夜里嫦娥翩翩起舞的意境。采用南方笛子演奏手法,在合头与合尾之间插入的段落并展开,使音乐具有发展的动力。笛曲的旋律清幽淡雅、节奏平缓、起伏平稳,让人听时就感觉很舒服,清脆婉转的笛音没有过多技巧卖弄,显得恬静平和、悦耳自然有古典舞曲的味道。整曲采用齐奏性的演奏法,各乐器声部以同度或八度的重叠,旋律细致、集中、统一表现出同一音乐的情趣,使乐声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作为弦乐器中的“丝”器,江南丝竹曲调悠闲缠绵,秀雅悠扬,风格典雅华丽。《行街》就是经常用于婚嫁迎娶和节日庙会巡演而得名。它分为慢板和快板两部分,慢板轻盈优美;快板则热烈欢快,且层层加快,把喜庆的气氛推上高潮,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各个乐器声部充分发挥个人演奏特长和乐器性能,个性鲜明合之则相互协调融合,构成多样与统一的合奏整体,这也是江南丝竹中“支声”性复调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追求人与人、人与音乐之间的一种情绪的交流。与西洋乐器不同之处,它是非物质的关系,演奏者是角色的关系。这就需要同台演奏江南丝竹的音乐人之间互相认同,要具有差不多的音乐观、价值观、认知观。因为在民族乐器中,有的乐器并没有曲谱,对于音乐的高低、曲长都需要互相配合和认同,而一首曲子的音准完全取决于互相间的认同。
民乐团是个大家庭
江南丝竹演奏就是集体抒发情感,然后与自然发生情感,从而激发出人的天性。这个团队是需要有非常自然的、融合的、符合人文习俗、符合艺术审美的人在一起长期磨合,长期互想忍让、谦让、包容,互相关心、体贴才能表演得好。这也可以说是种出自天然的志同道合,是出于内心的互相认同。如果把西洋音乐比作一个公事公办的“单位”,而江南丝竹就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在某种意义上说,江南丝竹是具有高雅文明的和谐方式,它有一定的思想性。江南丝竹很多时候都是自娱自乐,它不是“秀”给别人看的,可以拥有更多的“个性”。就像古琴为什么有的人,一定要跑进深山里进行演奏?也许仅是为了自我修炼。
江南的风景,最美在烟雨朦胧时,而在中国美学中,最突出的就是“雅”,这个中国的“雅”在英语翻译中为“No smoke in anger”意为没有烟火气。此时在下着雨的江南丝竹馆,泡上壶茶,演奏一首“文曲”就让人觉得雅。同时,任职于上海丝竹协会办公室主任的周锋对于江南丝竹音乐创新与发展,他意味深长地说:“江南丝竹深入老百姓的生活,对于创新和改良或是与时俱进时,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要保持它原来的原汁原味。就拿有人用民族乐器‘阮’,弹出外国音乐,只能证明中国乐器可以弹好外国音乐,但无法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创新。我们有自己的东西,要进行改革不能把这个东西改得面目全非。结果是改革后的新东西没掌握,还把原来的传统都给丢了,这是得不偿失。”
聊天之间,前院的古戏台隔着尘世的喧嚣,传来让人静谧的丝竹之乐。演出正式开始,戏台上丝竹音乐人为了发展、传承江南丝竹从全国各地来到太仓江南丝竹馆,赶在一片烟雨中为江南的山水奏上一曲,这真可谓:非江南山水不能产生江南丝竹,非江南丝竹不足于衬托江南山水。这两者相得益彰不仅是国家的财富,也是民族的瑰宝。此时,馆内避雨的长廊两侧坐满冒雨而来聆听的观众,这更加彰显江南丝竹在民间的魅力。
江南最柔情的风物
江南丝竹音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是最大的一个类别,它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在太仓丝竹馆举办这次“江南丝竹演出季”的音乐活动,其意义非常重大。活动期间邀请很多的江南丝竹乐队,如上海、江阴等地区的江南丝竹音乐人,能让其有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在这次演出季中还包括了江南丝竹、民乐独奏、重奏、小合奏、广东音乐、福建南音等中国民间音乐乐种,至今已演出12场,现为今年最后一场。
“此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已经深入到民间百姓生活中的江南丝竹音乐,走上大型舞台进行表演是在为江南丝竹音乐作宣传,而江南丝竹的保护、继承、弘扬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重建保护传承载体,拓展保护传承内涵,创新保护传承运行模式,弘扬更多时候需要各方力量联合起来。新时代时期,江南丝竹需要能与时代合拍的音乐元素,需要创作出既有丝竹特色,又能符合现代音乐特征的作品。
如何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曲目,成为江南丝竹如何保有本土的文化基因并继续存在的关键。本地作曲家张晓峰就利用江南丝竹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素材,改编民间乐曲,并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作品。其近期创作出乐曲韵律感更强的“江南丝竹新八曲”,既保留传统风格,又融入新的时代气息,为音乐工作者树立了创新典范。
在当下,“任何艺术要生存下去,绝不能为了实现利益而成为市场的奴隶。”江南丝竹也是一样,摒弃“迎合”,回归“引领”。同时,专家们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探讨、百家争鸣、广泛交流、著书立说、组织竞赛等活动,也促使了江南丝竹水平日益提高。十年来,太仓江南丝竹馆倾力打造“江南”最柔情的风物——江南丝竹音乐。为软糯的“江南”风景带来一丝清丽,也为这烟雨中的天青色,添上了一层炫丽釉色。
此时,我身处娄江之畔的江南烟雨中,本就有一种淡色的清韵之感,加之江南丝竹的舒缓节奏,氲染在江南这幅素雅的水墨丹青中。仿佛生出许一世细水长流在丝雨中,不问风月,静待与君终老之意。“一蓑烟雨梦,一世红尘情”。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而“江南”也就演变为一种情义绵长的代表,其“韵”在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中;其“味”在咸鲜润甜的精致菜肴间;其“声色俱全”的最完美诠释应在一曲未尽的江南丝竹之乐里。
http://s3/mw690/002PvVVIzy79PgvkFZ802&690
http://s6/mw690/002PvVVIzy79PgvpviR75&690
http://s13/mw690/002PvVVIzy79PgvvfzK1c&690
http://s9/mw690/002PvVVIzy79Pgvzo9ib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