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端木向宇《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散文集

标签:
文化历史时尚时评情感 |
分类: 全国发行出版物 |
颇具思辨色彩的散文随笔
——评端木向宇《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散文集
陆静波/文
11月9号的太仓日报“读书会”版面,我见到端木向宇《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后记,知道太仓作者又有新作问世,第二天我正参加一个会议,作协主席凌老师给我打来电话,说送我端木向宇的新作《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是签名本,我非常感谢。又邀请我参加今天在健雄学院举办的新书发布暨读者见面会,我非常认真:一是问清楚参加的地点,我知道健雄学院变大了,果然,会议在二期的报告厅,不然我会跑到原来的健雄大楼,我很久没有来了,怕找不到地方误事;二是马上细细阅读这本新书;三是将自己的感悟写成文字,最起码是态度认真。
这是一本好书。我看书有看三面的习惯。先看封面,再看内页介绍,三看后记,最终才看正文,也就是说三看之后觉得很值得看才看正文。
首先,封面很好,很别致。“民国”是个有故事的时期,“风云”又是有大故事的背景,书名《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很有吸引力,有特色,“魔”从字面上说有二个含义,一个是宗教或神话传说中指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恶鬼,喻邪恶的势力,第二个含义是不平常、奇异的,这二个含义都直接表现了十里洋场大上海的煊赫一时,很点题,可见用词的准确。副标题“民国那些名媛们”就更具有吸引力了,这本书的主角就是封面词曰:“繁华的背后,总有几段为人知的惨痛。”等于是告诉了书的内容。
在介绍的引言部分,作者把它解释成“婚姻是一场不堪的赎罪”,最后一句“赎完了,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这虽是对人生的武断,但对这本书而言真是太精辟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百乐门的爱恨情仇。
后记“婚外有‘情’”,我在报上就看到了,这是作者自己写的感悟,站在现代人珍视的精神生态高度重新评价民国故事,讴歌心灵自由与和谐,质疑自我膨胀与强求,亦属独具慧眼,写得很好。
现在我说说对这本书的感受。我的评介是:文学性、文史性、文化性。
一、 文学性
《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是一本颇具思辨色彩的散文随笔,语句非常轻松,书的封底有句话“本书用文学的笔调、纪实的方式”,作者是融入主角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自我勘探,以敏锐识见直击灵魂与生活现实,让人思绪绵绵,每生颖悟。——比如作者这样写:“迷雾般的清晨,黄浦江畔升腾起一片白茫茫的水气。”语句是直描,散文笔意,但“迷雾”、“白茫茫”、“水气”已经告诉了读者,魔都“黄浦江”在“升腾”中的不一般。——读第一章“黎明晖的幸福拐了一个弯”,开篇句“春风徐徐,吹开了园里的各色鲜花,黄色的迎春、紫色的玉兰、粉色的樱花,还有那一树又一树的白色梨花,团团簇簇,在朝日的暖阳里肆意绽放。”非常散文化,甚至“那一树又一树”句法,我认为是借鉴了鲁迅散文《秋夜》的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笔法,创造了一个景深,作者在这里给出的是一个千姿百态的盛开场景,“白色梨花,团团簇簇,在朝日的暖阳里肆意绽放”。
我觉得作者用词非常精准,——比如,书中“只需一眼”,“无悔付出”,点出民国这段历史的无比浪漫;形容句也精准,——比如,“放肆地铺陈,穿着鲜亮旗袍的美人和装扮得体考究的俊男,”句中“放肆地铺陈”、“鲜亮旗袍”、“装扮得体考究”完全是百乐门的标配,大家知道十里洋场旗袍、手包、口红是美女标配,男士装扮得体考究,完全是绅士、小开形象,这与现在的土豪派完全不同,百乐门的装潢是从西洋进口的彩色玻璃、洋气的磨石地面所以是“放肆地铺陈”;比喻句也精准,——比如,“上海滩上的爱情是现实包裹下的凄凉,如同马路上的霓虹,亮时璀璨,灯灭后如死灰一般寂静。”“凄凉”,“霓虹,亮时璀璨,灯灭后如死灰一般寂静”,用形象代表现象。
本书作者充分显示理性的力量。幸福、安详、回家是文本背后的主题,作者对生活的体悟有着独特的感觉,篇幅精短、文字洗练,读之会心醒脑。《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是民国岁月某人某个片段史料的点滴记述,这些历史小角落蕴含着可被再认识、再解读的有机能量,作者喜欢挥洒自如地串讲但不直抒胸臆,只是有感而发、点到为止,常将所感所思暗含文字之内显示理性,甚至有时含而不露需要反复品味,语言典雅而暗藏狡黠,读起来劲道而有趣。
我认为,当前的散文随笔创作有一种情况值得重视,这就是伴随着非虚构、跨文体、大散文等概念的扩展和走俏,作为文学基本样式之一的散文随笔其内容承载正越来越多元,文体形态也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法更是越来越摇曳多姿,不拘一格,散文随笔仿佛一匹脱缰的野马,它凭借与小说、诗歌、评论、报告文学乃至新闻通讯的嫁接与整合,不仅冲破了由来已久的“美文”藩篱,而且使通常所说的宽泛的散文更加宽泛。可以肯定《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这种扩张与泛化并非作家单单基于形式因素的标新立异,而是从切近生活和表达内心需要出发,所进行的只能如此或最好如此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用当下观念观察民国故事,作者存身于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产生丰富体验与深邃思考只有通过文体的拓展与手法的互渗,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抵达深广的生活和生命的真实。《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强化了自身的信息量、现场感和思辨性,作者有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动传递出文本少见的人性复杂性与多面性,是一首慷慨悲歌,是一断侠骨柔肠,一边展开形而下的场景追述,一边着力形而上的精神翱翔,足以唤醒人们久违的豪情,从而编织成自省又省人的生命和弦,所以给我的感觉是文学的、文史的、文化的。
二、文史性
我相信这部作品肯定是作者通过多年材料积累和辛勤采访完成,肯定是四处奔走翻阅史料,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1966年的那部《塔里的女人》是胡蝶告别影坛的最后一部戏,我翻阅着旧电影资料,从一堆老电影中找到了它,并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我细细观摩起这部老电影。”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如何认真地穿越历史长廊苦苦寻觅民国足迹,所以,作品人物历尽人世沧桑,感慨万千,作品以恢弘的描写使历史时空更加浩瀚、历史情境更加丰富、人物刻画更加栩栩如生。
写作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作者写作这部书我感觉到一种愉悦,一种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以陶冶、思想获得升华的愉悦,作者是一位充满深情的作家,略带伤感的温婉回忆,实则笔力尖锐,她的文字浸透着爱与叹息,由见闻说开,展开发散性比较与阐释,呈现民国风云,在叹惋之余直指历史进程对个体命运的裹挟。
作者通过作品将自己的观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魔都-戒不了的女人香》通过形神俱在的讲述构成民国生活与生命理念,这些因远离当代生活的民国历史在作者笔下焕发新的光辉,承载着我们言说不尽的内容,深化也细化了如此向度。
三、文化性
说这本书所具有文化性一是守望终极的文化自觉。面对大众化、世俗化的写作内容,作家如何扬长避短,去粗取精或高蹈流俗,在汲取民间营养的同时担负起与之对话和施以引领的责任?令人欣喜的是,作者置身全新文学语境,以有通有变、有扬有弃浸透着理想的笔耕,包含着生机与活力,具有丰沛的思想含量,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认识高度,这就是我要说的文化性。
二是作者对历史哲学的专栏式言说。——比如,作者说“婚姻是一个烧杯,进入的两个人其实是两个活性元素。”这种有学养、有识见、有性情既有新见,又诗情沛然,是女性敏锐的感觉、纤细的灵魂激发才思。作者的表达方式求新求美,乐于营造语言本身的美感,每章作品更加张扬个性,崇尚享受生命的缤纷绮丽,不同的品性特质铺陈不同的命运,不失为文学与史学的有机融合,值得潜心体味。
——比如作者在书中所述:“张幼仪不是林徽因,所以她听不到徐志摩如此浪漫的情话:‘我真想跟你远走高飞,到一个无人的地方享受浪漫!’在徐志摩产生婚外情之初,这句话很容易俘获林徽因的心。当他们俩的关系到了一定程度时,徐志摩的这句话,让林徽因倍感温情和浪漫。但这句话中,潜藏着某种特殊意味的暗示,也就是他们的情感其实没有出路,想长久或是想真正地走到一起,那只是太过浪漫的设想,并不现实。”我们知道,林徽因是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与建筑师梁思成结婚其实是最好的结局。徐志摩的疯狂追求差一点改变他们的人生,说的精准一点是改变林徽因的人生,徐志摩还是徐志摩,有同意我观点的吗?
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徐志摩的爱情是无负担的爱,是在真空中飘荡且不着边际的爱,是不需要家庭和责任的爱。”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但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知识,风雅谈吐、英俊外貌所吸引,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才华与美丽所吸引,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书信来往,以至于徐志摩认为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离婚,徐志摩的话与徐志摩所做的事可以证明徐志摩的热烈,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一起演戏,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还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参加林徽因演讲会遭遇坠机事故遇难,这可以看出徐志摩对林徽因依旧依恋。
这还没有完,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也是林徽因的爱恋者,他终生未娶原因是一直恋着林徽因。金岳霖1914年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林徽因一生。那么,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什么能相爱一生?他们新婚之夜的一句话可以给你答案,梁思成问林徽因:“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这本书的作者给出的结局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我认为“婚姻是一场不堪的赎罪”,“赎完了,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这对人生有点武断,作者再问:“天地之间什么最为贵?你我之间什么最应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什么最能长久?”我的认为是情感,不是婚姻。社会上有没有感情的婚姻,因为封建社会而没有破裂的,他们没有选择离婚;也有没有婚姻的感情,金岳霖就是明证。
对于作者来讲我可能也有点武断,其实我的意思是社会并没有这么糟,晏子“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传统文化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是母亲包办婚姻,1917年与江冬秀成婚,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胡适在后来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而且胡适还怕太太,胡适属兔子江冬秀属老虎,他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巴黎的朋友还特地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古铜币,因钱上有“PTT”三个字母读起来谐音正巧为“怕太太”,胡适自嘲说:“如果成立一个‘怕太太协会’,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徽章。”现代娱乐圈也有成名后不弃糟糠之妻,有人排了十大男星“大衣哥”朱之文、葛优、黄渤、梁家辉、刘青云、陈宝国、陈道明、巩汉林、潘长江、小沈阳。我的看法是,恋爱充满着浪漫,婚姻的走向是现实。
其实作者也给出了答案,在书中这样写道:“爱情、婚姻是一本写满人生的书,婚外恋者往往抱着满腔的激情去误读它,结果又常把自己推向深渊。”另外,作者还对女性开出方子:“当昔日的感情已不复存在,婚姻的围城无法继续时,不要为负心的人过分悲伤,不要停留在逝去的情感上呻吟哀怨,不要期待着爱火能再次复燃。因为人心不止一把钥匙,别人也会打开你的心锁。所以在热恋中的你们,一定要冷静地思考这场爱情,是否真能开出爱情之花。”
实际上女人也让男人神魂颠倒,为之倾家荡产的有。其实社会是很公平的,就是对等,作者在第一页就给出答案:“一朵花再美,总有凋谢的时候!女人再美,终有年老色衰的一天,作为一个女人,拿什么让男人对你钟爱一生?”感情需要对等性,对等就是交换,泸沽湖摩梭人在没有去的时候充满了神秘,今年我去了,一采访其实并不神秘,就是恋爱,摩梭人的“走婚”根本不是社会上认为的那种乱爱,有规则的,你看中我,我看中你完全对等。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木格措是仙女沐浴的地方,扎西为什么能带着卓玛奔逃到这里,因为扎西长得英俊剽悍能骑善射,卓玛如花似玉温柔善良,这就是对等。为什么章子怡嫁给汪峰而没有嫁给其他的某一个男人,太简单了,不对等。那么如何做到对等?作者说:“因为爱情就是互相的迁就和宽容。”我认为,对等是首要条件,是基础,但是爱了之后的“互相的迁就和宽容”是关键要素,因为恋爱时看到的都是优点,而结婚后会看到许多缺点,没有包容婚姻就到了尽头。这说起来太复杂了,其实道理很简单。这里讲得多了一些,因为关系到书的内容,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恰当的评介。实际上情感也一样,有对等性,因为不是本书内容就不展开了。
本书的文化性三是图片。图片是历史场景的最好诠释,一张图片就是一幅凝结的历史画卷,它以无声的形象向我们诉说着那令人难忘的时刻,从真实记录角度来说,图片能引起读者共鸣和理解,能够体现真实。当然,我很欣赏作者的笔法,非常便于阅读,所以我有个建议,作者可以用这种笔法写一写吴梅村,太仓有许多人可以写,但写得太少了。
http://s16/mw690/002PvVVIzy77AMJvk3d6f&690
http://s11/mw690/002PvVVIzy77AMJT20aaa&690
http://s8/mw690/002PvVVIzy77AMJxOpF47&690
http://s13/mw690/002PvVVIzy77AMJBPOI3c&690
http://s2/mw690/002PvVVIzy77AMJE5z3a1&690
http://s6/mw690/002PvVVIzy77AMJVlyZ5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