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建陈埭丁氏宗祠

(2014-07-23 10:32:03)
标签:

丁氏

宗祠

陈埭镇

历史

文化

分类: 丁氏家乘
时间:2013-04-02 17:59来源:家国网 作者:admin 点击: 256 次评论:0字号:[  ]
陈埭丁氏宗祠,坐落于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它始建于明代初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毁于兵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再修。

 

宗祠概况

  陈埭丁氏宗祠,坐落于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它始建于明代初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毁于兵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再修。现存格局,基本为康熙年间所修,但也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

  丁氏宗祠于1983年,成为晋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被辟为“陈埭回族史陈列馆”;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中共晋江市委、晋江市人民政府列为“晋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重修,并恢复原设在中堂的列祖列宗考妣木主牌位;2008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宗祠坐北朝南,红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额,高悬于前厅正门门楣,字迹苍劲,熠熠生辉。建筑群似闽南传统民居,总面积1052.75平方米。廊院式的建筑形式,使宗祠整体布局呈“回”字形。中堂是中心建筑,神龛供奉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这里举行。

  丁氏宗祠建筑的木作、砖作、石作、泥作,颇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雕饰技艺精湛,题材纹样丰富,彩绘艳丽夺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镶于正门门楣中央,用阿拉伯文字组成的鸟形图案木雕。传说,这是伊斯兰教“祈求真主赐予吉祥与安宁”的“吉祥鸟”。

  宗祠里竖有匾额18方,石刻、漆书楹联近30对。匾额记述历代科第功名,褒奖先进,彰扬祖先的功绩;楹联除描绘宗祠风水、历史渊源和人物事件外,也多为颂扬先贤功绩,炫耀宗族荣光。它们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丁氏宗族辉煌的历史。

  陈埭镇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下辖的一个镇,它东临大海,居晋江入海口南岸;西与晋江市区毗邻;南与石狮市相连;北隔晋江与泉州市区接壤。该地气候得宜、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且盛产“海蛏”,素有晋江粮仓之称。近年来,随着制鞋业的发展,陈埭镇成了中国的鞋都。“特步”、“德尔惠”,均出自陈埭镇。

  陈埭本为滨海滩涂。五代末,南唐泉州观察使陈洪进,令军民围滩筑埭。后人为纪念这一功绩,故名陈埭。陈埭溪流众多,溪也称江,故陈埭又名陈江。如今的陈埭镇,面积38.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6公里,辖25个行政村(居)、1个镇办农场,是闽南重点侨乡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陈埭镇的岸兜村,别称“岸刀”,因海岸在寻东凹入一湾,成“口袋”状,闽南语称“兜”。岸兜村位于泉州湾东平原南畔,是陈埭回族社区的主要行政村之一。截止2008年,全村有1064户,常住人口4409多人,外来人口有3.2万多人,其中丁姓回族人口占95%。岸兜村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1200多亩,主要种植水稻;浅海滩涂面积1000多亩,主要种植蛏苗。

  本族名人

  丁启浚

  丁启浚:字亨文,号哲初,继号蓼初,泉州晋江陈埭人。丁启浚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及第,授宝庆府推官。他为官正直,料事如神,人称“半神仙”。丁启浚事亲孝养备至,且笃爱兄弟。他平日手不释卷,胸中颇有笔墨。六十八岁死于家中,赠刑部尚书赐祭葬。丁启浚著有《平圃文集》《平圃诗集》行于世。

  丁炜

  丁炜(1627-1696年),字瞻汝,又作澹汝,号雁水,清泉州晋江陈埭人,回族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定远大将军济度取漳州,朝廷诏许自行选拔府县官吏。丁炜应试,授漳平县教谕,嗣改鲁山县丞,后升直隶献县知县。政事之余,丁炜致力于诗词古文的创作和研究。康熙八年(1669年),丁炜被内调为户部主事,不久转员外郎,升兵部郎中,出任赣南分巡道。康熙二十、二十一年间,泉州闹饥荒,丁炜量力周济。丁炜刻意为诗,力追唐、宋名家。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论诗,以丁炜和宋荦、王叉旦等为“金台十子”。他著有《问山诗集》10卷、《问山文集》8卷、《紫云词》1卷、《涉江集》1卷。

  祭祀活动

  2002年,丁氏宗祠重修后,丁氏回族事务委员会于落成庆典之日,召开特别会议,就丁氏祠堂春、冬祀祖制定“规例”:

  祀祖日:春祀为每年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冬祀为每年冬至 (即公历12月22日)。

  轮值办法:一度一村,上承下接,七个回族村,即从江头、溪边、岸兜、西坂、鹏头、四境、花厅口依序轮值承办。由陈埭片老年人总会牵头组织,各村分会承办。

  参加祀祖对象:当任回委会成员、各行政村两委会成员、陈埭老年人总会、各村分会全体理事、陈埭民族南音研究社、陈埭民族诗词研究社、陈埭回族残联会负责人、70岁以上(含70岁)丁氏男性族人,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人士参加。

  祀祖仪式:承照先祖传统仪式进行,主礼人由承办村分会会长担任,各村分会会长作陪礼人。由回委会主任向主礼人披红,由副主任向陪礼人挂红花。参加祀祖丁氏族人,全部参加祀祖仪式。祀祖职员由回委会安排。

  祀祖经费:每次祀祖由回委会从祠堂基金中拨出五千元,补贴承办单位,各村70岁以上人员每人按30元计算,由各分会统一交承办单位作为赞助金,不敷部分由承办单位负担。祀祖日如旅外宗亲来参加者,其奉献礼金归祠堂基金会收入,由祠堂基金会每人按30元标准计算付给承办单位。

  这一规例的制定,使丁氏宗祠中断多年而恢复起来的祭祀祖先的日期与仪式,走上了制度化,也趋向了现代化。丁氏宗祠的祭祀礼仪,随着岁月的推移,60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崇祖意识一脉相承,但祭祖形式则因应时势而不断变革,实践着宗族对信奉祖教所采取的那种“吾将与吾党修明之,使不泥于其教,亦不背于其教,变而通之,与时宜焉”的开明态度。

  1991年,由100多位世界各国的学者、官员,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莅临陈埭丁氏宗祠,并种下的象征中外人民友谊的“长青树”。

  1995年,台湾丁东德领队的“丁氏宗亲华南寻根之旅暨己亥秋尝祀祖团”一行36人,到丁氏宗亲祭祖并参观回族史馆。

  2001年,以丁永桂为领队的台西“六块厝”丁氏宗亲一行72 人,到宗祠寻根谒祖。

  2002年,台湾鹿港丁淑芒夫妇,来宗祠参观访问。

  2003年,台湾鹿港丁守真先生偕女儿丁晶晶,来宗祠访亲谒祖

  2004年,台湾台中丁映妙偕其弟丁重诚,来宗祠拜祖。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福建、台湾、香港的电视台,及日本NHK电视台,约旦国家电视台,韩国文化放送,还有《国画报》、新华社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日本《朝日新闻》等,国内外的著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制作相关作品,介绍并宣传陈埭丁氏宗祠。

  族谱家规

  陈埭丁氏宗谱,始修于明代初年。目前经眼者少数是康熙、乾隆年间编撰的,而以道光、光绪和民国时期重修、续修的为多。庄景辉著《陈埭丁氏回族宗谱》,根据近些年来搜集的二三十部不同时代、不同房支的谱牒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勘校标点,分为序、跋、谱例;纪、说、表;传记、行状;像赞、图赞、寿序;墓纪、圹志;祭祀规约;契约文书;讼稿、批语;碑铭牌匾、楹联诗文;绘图、画像;世系、谱图;拾遗等12卷,把散见于各谱中的资料,归纳其中。

  族谱详细记述了春冬二祭的祭祀规例:备办祭桌12席,每席订钱 950 文,祭品订18味,即全鸭、牛肚、牛肉、肋、鸡、羊肉、目鱼、煎、状元糕、珠包、芋、蠘、香菇、蛏干、虾米、鱼、蓼花产、面干、菜汤、饭等;牲以全羊一只(20世纪50年代前由祖坟地水午林提供);各祭桌并备酒瓶一,瓶一,酒盏、汤瓯、茶杯、牙箸各十二,香炉、烛古、桌裙、拜单各一。

 

(责任编辑:小强的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