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显发: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2015-07-30 11:14:55)
标签:
校长课程教育新常态 |
分类: 专家导聆 |
暑期赴华中师大参加“学讲”研修班,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教授的讲座生动又深刻,带给我很多思考和启迪。倾听中认真记录,以备更好地学习领悟。
首先,叶教授提出“教育的新常态”这一概念。他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之间的张力一直持续。以知识为本,以分数为导向的制度着重指标评价,这一套制度建立得相当缜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不谐音甚多,如,有学校规定带足球进教室,或带篮球进教室则扣分。“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样雷人的标语视若不见。应试教育击鼓传花,从黄冈到衡水中学,知识掌握牢靠,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制度还在萌芽状态。
叶教授认为,“教育的新常态”就是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以人为本的教育。
他举了小学数学教学课例:二年级的退位减法。例题:51-36=?
1.摆小棒(直观教学,形成学生感性认识)
2.退位减(直接列示计算)
培养创新能力,不能直接教。教法的设计着眼发散思维,想像能力,创新精神。教师走不出教材。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先放手让学生2、3分钟,51变成56多好!36变成31多好!教师归纳为凑数法。教师的归纳和视野及其重要,不能鸣鼓收兵。学生想不出来,老师要出手。无中生有。找到51和36中间任何一个数——40,这叫中间数。疑无路,找出路。哪个方法最便利?342—278=?心算算不出来啦。打破学生的平衡。有一种方法很笨,但是它通吃,这叫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教师不能只会背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对其缺乏深度了解。教学思想不一样,教学设计就不一样。小学就不能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知识的增加,创新的培养策略越来越多,课堂教学可以兼容。
接着,叶教授从“校长专业标准”一词谈到“课程领导力”。他认为,校长的专业职责包括: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职责的应有之义。
课程包含五种形态:观念的课程——专家;正式的课程——政府;学校的课程——校长;数学的课程——教师;经验的课程——学生。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形势,经济转型任重道远,改革攻坚如箭在弦,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科技、人才、教育是关键词。教育新常态包括:素质教育换挡期;优质教育均衡期;教育政策调整期。
叶教授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我们创造的环境。
从“没关系”到“有关系”的故事中,女主人被老鼠夹子夹了,男主人把母鸡杀了给女主人补身体,把猪宰了招待客人,为了看病欠了钱,把牛卖给屠宰场。这一连串事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懂得担当,长久眼光的重要性。
课程改革的目的师改变中国人才培养的方式。这一条不改,中国教育永远走不出悖论。人才观需要改变。某中学的课题结题报告——《非精英也成才!》,有种吃苍蝇的感觉。抽考、排位、补课等问题颇多。北京、杭州、武汉成为三大择校热点城市。
叶教授说,我们要向商品服务业学习如何了解学生。通过大数据,及时了解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了吗?
北京11学校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范例。11学校有280多个课程,200多个学生自由组织的社团。多尔说,课程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其丰富性,只有课程的丰富做基础,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才有可能实现。11学校中,大部分老师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室。所有课都在学科教室上。走班制,抢座位成为常态,周一上午可以自主学习,学生有了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教师关注学生是否提了有价值的问题?关注的是过程性评价。
真理只看到一面是假象。现象背后隐藏的思想是什么?如何解读北京11中学?李希贵最重要的是教育智慧。北京11中学的探索预示着新阶段的出现。要保护新事物,新事物蕴含着创新,因此一定会崛起。
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老师认真负责就解决问题了吗?
信息化社会下的自由(懒散)、个性化。儿子在网上炼大刀。价值观不一样,生活的取向不一样。微观的背后一定有宏观的问题。你读不懂他,他读不懂你。网络的课堂表演,两个极端。前者抑郁死,后者安乐死。好多公开课就这样搞!公开课是百米冲刺,常态课是马拉松。常态课是柴米油盐,是极重要的。扣其两端,中庸思考,孔子的伟大。
讲座中,播放了电影《死亡诗社》的一段精彩场景。基廷老师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他,你内心的很多想法是很有价值的。并用惠特曼的诗:“站在世界的屋顶上,我喊出我野性的咆哮!”在老师的激发、唤醒、引导、和追问下,学生说出了“疯子”——“牙齿流汗的疯子”——“闭上眼睛,瞪我,真理像阻碍你发展的毯子。它只会盖住你的脸,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这是从学生内心流淌出的属于他自己的诗歌。
叶教授从课堂教学的视角谈了自己的思考:
1.东西方教师的差异非常明显。中国教师在课堂上太正经。小组合作学习背后的重要问题是对话交流的质量,不是形,而是神。永远要扣住本质。最好的学生最需要的是自学,跟哲人,先人对话。老师上课行云流水,不拘小节。不是讲课,是看电视。当老师要有霸气和自信。备课如履薄冰,课堂无厘头。课堂教学要有游戏精神。轻松、活泼。
2.透过现象看策略。一个动作完成“咆哮”——一句诗(发声想),脱口而出: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一行诗(从易到难)。
教师的策略是无痕的:低坡度——小目标——多频率。
教师教的权威性与学生学的自主性的内在紧张如何解决?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育艺术性结合化解紧张。这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也是教师的修炼。
第三,叶教授指出,学校课程开发的关键在校长。时代呼唤傻瓜校长,呼唤傻瓜精神。他以湖北新集学校 “耕读传家”校本课程为例,以“知农事,懂农民,爱农村”为主题,以“禾、河、合、和”为文化基石,呈现出散点式、集约化、一体化三个阶段,深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建构:环境可视化课程——构筑乡村文化美丽学校;内容承载性课程——开展“耕读传家”特色课程;资源实践性课程——配置实践基地全面育人;场馆体验性课程——展示农耕文化历史痕迹;还原民俗性课程——吸收丰富民间本土文化。
武汉经济开发区军山小学的“情系军山”课程开发值得称赞。叶教授这样评价:一个老大妈式的校长带着一群并不优秀的教师,编出一套美轮美奂的校本教材。一个最薄弱的学校,一件最漂亮的事情。
可以说,叶教授的讲座是极具个性且富有魅力的。敬仰之余,赋诗一首,赞曰:“箴言哲语直不讳,知者有道佳妙奇。亦庄亦谐显功力,举手投足皆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