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娜·施皮里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史(外国) |
约翰娜·施皮里(1827.6.12—1901.7.7)
瑞士儿童文学女作家
约翰娜·施皮里(Johanna
Spyri),1827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附近赫哲的一个大家庭,父亲是位乡村医生,母亲是个诗人,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5岁时嫁给了约翰·伯恩哈德·施皮里,便从山村搬到了苏黎世城里,丈夫是位爱好音乐的记者、法律顾问,曾与流亡瑞士的德国音乐家理查德·瓦格纳交往甚密。28岁时施皮里夫人生下儿子后便患上了久治不愈的抑郁症,甚至想到了死,丈夫经常鼓励她热爱生活,帮助她重建信心。40岁时一位神父维托尔建议她以写作缓解疾病,49岁时她的母亲去世,悲痛中的她终于拿起了笔,三年后(1879年)长篇小说《海蒂》(副标题“献给孩子以及热爱孩子的人们的故事”)问世,她一举成名。
1884年,她的儿子和丈夫同年去世,施皮里夫人仍未搁笔,先后创作了《海蒂》续集、《蒂图斯叔叔》、《格里特利》、《西娜》等作品,都属于“海蒂样式”:孤儿、山村、疾病、大家庭,贫与富的冲突,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但影响都没能超过《海蒂》。
1901年,施皮里夫人在苏黎世寂寞病逝,终年74岁,此时的《海蒂》已经出了第18版。
施皮里夫人逝世后的百年来,《海蒂》以35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印行了5000万册,发行量高居文学类著作榜首,曾被20次拍成电影、电视剧,1937年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扮演了有声电影中的第一个海蒂,1975年,日本将其改编成动画片,海蒂成了日本少女的偶像。
2001年是施皮里夫人逝世100周年,瑞士政府宣布该年为“海蒂年”,以海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商家们推出了“海蒂巧克力、海蒂手表、海蒂矿泉水”等,还举办了“海蒂故乡游”,游客们在“海蒂阿尔卑斯山”间、“海蒂林间小路”上、“海蒂村”中、“海蒂故居”里寻访海蒂的踪影,孩子们不断在追问:“海蒂去哪儿了?”
其实海蒂哪儿也没去,她就生活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内心世界里。
( 2014.04.12,六 晴 )
#########################################################################################
前一篇:《斯拉夫女人的告别》
后一篇:吴子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