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正确认识和处理课标、教材、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2012-12-23 09:59:52)
标签:

转载

分类: 专业成长

认识和处理课标、教材、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省级专家周家亮:

课程标准,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课程实施中处于最上位,是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依据,包括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这一依据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是课程实施的总指令。

我省做过思想品德教材,参与者都深切地体会到,教材的编写,首要的要依据课程标准,凸显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课程理念,实施并落实好“课程内容”目标,反映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建议等,然后才是创新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形成个性特点的问题。教材编写如是,教学何不其然?

现在,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所认识。我们已经意识到学习、研究、把握课程标准,是做教师最需要做好的基本功,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了然于胸。因为,标准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但达到标准的路径和呈现的教学内容则可以是多样的,有创造性的。事实上,再好的教材对于实施思想品德课程都是有若干不足的。

教师的教学有一个树立新的教材观的问题。实际上,一位优秀的、一流的教师,他会在学习掌握好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参考若干版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实际,创造出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教材,甚至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也能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材,用于教学,使教学更富有成效;一位比较好的教师,他会依据课程标准,整合几套教材去实施教学,整合几套教材同样离不开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把握,不然的话,就会失去整合的基本线索和标准。而一般的教师、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会把课程标准置之脑后仅局限于去教一个版本的教材。哪种教学实施效果好,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我们要做哪一类教师?

教材仍有多样化发展的趋势,随着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将来的教学研究活动,在一个区域会面临多种教材版本的局面。活动的开展,会借助不同版本的教材,但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我们研究课,举行优质课的观摩、评选等,公布的教学内容很可能就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某一“课程内容”,并要求以这一“课程内容”为主,同时渗透其他“课程内容”,要求一课时的时间完成教学。这就看教师整合教材和其他教育资源的能力了。

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对课程内容的规定和要求上,还表现在对教学路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等规范和引领上。例如,我们理解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几个特性,就会明了应该上成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课;我们理解了课程理念,就会作用于教学资源的运用、转变教学观、践行新方式;我们真正理解了其教学建议的倡导,可以说就直接知道教学怎么办。

 

省级专家林家武:

课程标准自身的性质和内容要求表明,它与教科书、教学过程有关、教学评价有关及教学管理紧密相关。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教材编写和组织课堂教学的指南,就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一样,它是教材编写和组织课堂教学的根本大纲,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要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与课程标准相违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是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编写要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编写教材应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

    思想品德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组织教学活动的蓝本,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工具。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特点,努力实现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发展的内在结合。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应注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力争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使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教学从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课堂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观念。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教材”是教书,“用教材教”是教人,要借助教材实施 “人格本位”教学。

从日常教研指导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把握理解好课标内容对教学备课的重要性,对理解教材内容的重要性,没有对课标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预设好一堂好课。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是,好的思想品德课一定不能偏离课标的要求。

教材依据课标来编写,可以有不同的版本,编排体系也不尽相同。学习领会新课标内容从教学体系的高度来把握教材、灵活使用教材意义重大。搞好教材解读,不仅对于切实把握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德育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确定教学目标、贯彻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很重要。

课改十年来,我们需要从教学观转变到树立课程观和教学观上来,眼中有课程,把握好课标、教材、教学三者之间,牢记课标的根本要求。要灵活使用教材,就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内涵,把握教材与课程的关系。要灵活使用教材,就要学习领会新课标内容,从教学体系的高度来把握教材。要灵活使用教材,就要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当调整、拓展补充教材内容。

教材要符合课标的要求,若教材不能实现课标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往往教材编写的内容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教学中也需要灵活调整补充。有的教材中个别内容叙述过于简单,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把握还得适当拓展、补充课程资源。教材不是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适应,对学生的要求应是弹性的,因人而异。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是教学的主要参考。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利用上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敢于质疑教材,弥补教材的不足,以开放的心态完善、发展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已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教材不是教学的金科玉律,而只是一种教源,是实现其根本目标的基本依据。过去“ 教材即课程”、“课本即教材”、“教教材”、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情感的观念,不符合今天的新课改理念 。

今天“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用教材教,要实现教材的生本化,围绕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来整合教学内容、案例资源和教学结构。以学生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和教材原理为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希望老师们用好教材,用活教材,用出个性,用出风格。

 

省级专家张巍:

教无定法亦有法 贵在得法因人异。给自己定位的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合自己的优势,能使自己的特长充分的发挥出来。另外还要适合学生的需要,因师定法,因生用法。教学中没有永恒的方法,只有永恒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考试不等于应试教育,考试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它对教育的目标承担具体的责任,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导向。

    教师在选材上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恰当”,还要抓住课题的“关键”,能否吸引起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能否触动学生的“心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在选材时还要注意“少而精”,避免“多且杂”。与您共同探讨。

    课标应该是制定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而不是教学形式。有句话说得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想,如何运用好手中的教材,一定要选取适合教师自己的教学方法,选取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材中的材料,是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的参考或教学资料,没有什么必须要都用的限定。您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选取使用。我们在教学中,不是要按照课标对教材中的材料进行多大比例的删减,而是要在依据课标的前提下,根据当地的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取舍。

    德育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课程价值趋向的转向,即由培养研究道德的理论态度转向践行道德的实践态度。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不是为道德而道德,培养道德的目的是为了过上一种道德的生活。道德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中,它如果离开生活就会丧失其生命的能力。所以德育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交织、渗透在一起,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想这对老师的提前备课也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把握课堂的预设?如何解决生成的问题?我想首先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最关键,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同时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对话机制也很重要,还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多预设一下课堂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等。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张驰有度,多形式、多花样。

    要充分相信学生,真正“以生为本”,恰当地实施赏识性评价,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不管是重点知识的掌握,还是难点知识的击破,我想都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探究。

    我们的课堂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但是离开教材,随心所欲,那是违背新课标要求的,我们常说,学习教材是为了离开教材,而离开教材之后是什么呢?我们应该牢记,在教学中既不能“教教材”,也不能“去教材化”,离开教材的课堂教学,岂不成了“无本之木”? 教学中,我们既不能把教材当成是唯一的教学材料,简单地教教材,还要知道它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同时还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地选择、取舍,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劳动。

 

省级专家闫莹:

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总纲,它给我们指出了总的方向;教材是我们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方针的桥梁;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这些方针通过教材这个桥梁,传递给学生。如果把课程标准比做旗帜的话,教材就是旗杆,我们教师就是扛旗的人,教学行为就是把旗帜交给学生、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的方式、手段。

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可以有不同版本的地域教材,但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思品教材是思品教学的主要素材,它的灵魂是课程标准。教师备课应当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借鉴教参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有选择性、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和现实生活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相关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活动,展现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

课程标准为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创造了一定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可以将教学内容放大,也可以将教学内容缩小,将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教师教学必须依据课标,把握教材与课程的关系,通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当调整、拓展补充;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灵活使用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实用性。在进行教学中,要做到读懂课标的要求,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读懂学情,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个问题。教师在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地资源,合理选取学习材料,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本校学生的实际,采取合理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明确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有效把握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我们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课程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有利于我们坚持落实新课程的“用教材教”的核心理念。

山东省寿光市世纪学校张全友:课标是教学的指导、依据和目标,教材是实现课标要求的重要资源和平台,我们要“以标为标”,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和整合,甚至质疑,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以教科书为桥梁,引领学生“达标”。

     张店区中埠镇中心学校韩绍红:我以为,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参考与指针,它给我们指出了总的方向;教材是我们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些方针的桥梁;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这些方针通过教材这个桥梁,传递给学生。

长清区马山中学邢庆岭:课标是灵魂,教材是载体,教师是天使,将教材学生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努力达到思品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文登初级实验中学周承敏:课标、课本及教学三者之间具有由总体到细致、由理论到实践的变化过程。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现教书育人的思品课程目标上显得尤为重要。备课时,要依据课标找准教学侧重点;授课时,要依据课本把握教学内容。要实现课标为本、课本为基,让教学成为课标、课本的能动现实反映。

昌乐县五图街道中学张新文:课标是指导,教材是载体,育人是根本目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实现课标的途径。总之心中时刻装着育人,教学就会快乐、工作着。

临淄区朱台镇朱台中学魏华香: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对于我们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通过创新而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师能否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章丘市普集镇中心中学李友军:教材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要用教材教、学生用教材学,要用好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超越教材”,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学教材。

乳山市府前路学校徐萍: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诸城市石桥子镇石桥子初中张伟: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沂源县实验中学王爱玲:教材最主要是供学生学习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客体存在。但学生不仅是教材的被动学习者,更是依傍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的积极建构者,还是积极的智慧的生产者。所以,尤为重要的不是用教材教,而是用教材学。

安丘市景芝镇浯河中学裴玉兰:无论课堂内外,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通过种种作用,最终促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和谐的、辩证的、统一的过程。首先,教师是教材的处理者、分析者和把握者。教师要非常明确教学大纲,然后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灵活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十分的熟悉,既能了解整体的知识体系,又能熟知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引路人。教师要明确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年龄和心理特征,用最适合他们的方法传授教材内容。最后,学生又是教材内容的学习者和接受者。他们对教材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反映着教师的教学,影响着他们学习的进步。因此,教师、教材与学生三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影响。

滕州市北辛中学张文杰: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将课标时刻放在心中,但绝不能一切以教材为中心,有句话说:教材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材。可话又说回来,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如何处理好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解决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对滞后的矛盾,是我们所有思品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