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检测质量分析

(2012-01-12 21:46:46)
标签:

杂谈

分类: 质量分析

城东小学2011-2012学年度学生期末检测质量分析表

                                         

 

年级

一年级

学科

 数学

任教老师

    胡忠

时间

2012年1月

总人数

总分

平均分

0-39人数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91

8412

92.4

0

90

98.9﹪

66

72.4﹪

试卷命题情况评价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本册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本次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

学生各大题得、失分及成因情况分析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可以,基本功不是十分扎实,基本技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我会填:

    第1、2、4、5、6小题,考查了数的认识、数的组成、20以内的数和整时半时的认识,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掌握较牢固,故答题情况很好,正确率达到98﹪。

    第3小题,学生对相邻两数不是相差1的数列掌握得不熟练,错误率很高,是整张试卷中失分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得分率只有76﹪。

    第7小题,20右边有( )个数,考查了学生方位认知和读题的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粗心和审题能力有限,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二、我会数、也会填:

    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辨别能力,学生的得分率为86﹪,个别学生没很好地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部分学生忽略了细长的圆柱,造成失分。

    三、我会圈、也会画:

    学生得分率为92﹪,失分集中在第4小题的第二部分,只因个别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整体意识没强化识记。

    四、我会算:

    一部分学生粗心大意,一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没能熟练掌握计算技巧,因此计算的得分率只有86﹪。

    五、我能看图列式计算:

该题得分率为65﹪,第3小题的两个图(连加和加减混合),学生没能好好理解图意,曲解了图意造成该小题成为整张试卷失分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六、我会用数学解决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对文字的认识、阅读、理解能力都处于很低的水平,以至于本题的得分率仅为73﹪。最后一小题的先圈一圈,大部分学生都忘记做。

 

 

 

 

改进

教学

的主

要措

施与

建议

 

 

 

 

 

    ⒈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时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么做”,培养良好的寻求策略的意识,同时对自己相关的知识进行搜检;最后还要引导挑选“哪种方法好”,培养方法最优化的意识。
    ⒉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教学中要实现书本、课堂与生活的沟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炼方法,减少枯燥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习题,增加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化,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对生活有更多更深入的数学分析和数学理解。
    ⒊注重口算的常规训练,以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⒋要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检查习惯。

 

 

 

 

 后20%

学生

转化

情况

 

 

    ⒈用赏识催化积极表现。

    ⒉用尊重启发自我认识。

    ⒊用真诚促进心理认同。

    此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注重对后进生的关注,比如在课堂提问一些适应于后进生的问题,让他们主动参与回答,从而激起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或平时的课堂板演也经常让后进生也一显身手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