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落实,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学校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现在已成为十分被人关注的问题。个体心理结构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因此,小学生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目前,小学生的心理现象比较复杂多变,有发育不良的趋势,因此我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整个过程是在见习中进行的,过程中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深入学校班级,深入家庭,全方位了解学生的不同心理。
调查分为几个部分:一、小学生的智能发育、二、与人的关系、三、对自己的认识、四、对环境的适应、五、对学习的态度。
对这几个方面,调查中发现有许多问题,比如在学校方面重智轻德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不被重视,在校学生自身方面存在强迫现象、偏执多疑、敌对情绪、抑郁心理、焦虑、适宜不良……
结果分析:
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所谓健康,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心理健康又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每个人除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更重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是社会最应该注重的问题。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整个小学阶段的发展都可能会不断变化的。他们的思想单纯,没有涉世经验,在各方面都比较容易受到伤害,认真地研究小学生的心理是为更好的培养社会未来“建筑师”。
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乐于学习、工作;(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完整;(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智能发育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接受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基础教育的第一步。遗传素质和生理发育本身不是智能,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能,它仅提供了一个人智能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只有通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使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对于小学生的智能正常与否,大都可以从这个时期看出,而后天的智能发育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加入培养因素。社会生活条件在学生智能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智能的发展是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来铺垫的,基础课程为巩固知识打基础,对他们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生智能的培养还要在学校中进行比较好,这是一种正规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他们
能够在老师真确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智能水平。在学校的教育中的各种集体行为,能够帮助小学生成长,心里也能够有正确的发展。
二、与人的关系
在这个讲和谐的社会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需要和谐因素的。小学生接触任何事物的机会相对少些,他们对于人与人的关系还不能够了解,小学阶段对于他们的这种问题所涉及的不是很广泛。在小学中,主要教授小学生礼貌待人、和平相处等礼仪,使学生从小就有了对人和善礼貌的思想。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在身份上有所转变,也意味着他们要接触更多的人形成所谓的人际关系。他们也有冲动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焦虑的性格上的特征。正确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发展中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校学生中存在着很多人际关系不得当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正确处理内、外因关系,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正面引导,优化群体氛围,充分认识竞争的负面作用,加强学生对挫折的忍受力,积极引进协作手段,减少竞争的负面影响。
三、对自己的认识
年纪还小的小学生,对于自己可能还没有完全的掌控能力,是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很长的,不同的孩子有对自己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形成于后天的成长经历。我们能够从小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中看到他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对于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教师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儿童时期是人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迅速发展并在自身的成长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时期。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自己的正确的自我评价决定着小学生的自主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呈正态分布趋势,即自我评价适中的人占绝大多数,自我评价低和自我评价高的人数逐渐减少。在调查人群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离差,如自我评价高的人多于自我评价低的人,重点校中自我评价高的人多于普通校中自我评价高的人
四、对环境的适应
环境在这里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下的小学生,主要任务是明确的,学习是指向标。教育环境的适应存在问题比较多的是省年级的孩子,他们可能是由幼儿园升入小学,或从幼儿班升入小学孩子年龄小,一时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也是正常的。总之,他们对于进入学校教育的状态是需要时间的,这种对教育环境的适应是需要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帮助孩子熟悉和记忆校园的建筑和教室、厕所的位置,告诉他们怎样礼貌对待同学和要互帮互助等一些简单的道理,对孩子一时的错误不要责骂和埋怨,多给他们鼓励和关心。小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心智还不成熟的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也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人生经历少,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差,促成了他们容易受伤的现状。
培养他们适应性就要让他们深刻了解这个环境,从而制造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的适应性得到锻炼。
五、对学习的态度
喜欢玩耍、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吸收效果差……都是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小学生在学习上有懈怠的特点。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社会赋予的义务,也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因素。而小学生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成绩,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自信心。
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的逆反心理,使小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他们若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或失败,就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这使小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小学生学习态度形成和转化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小学生分清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什么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对照榜样找到差距,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着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辅。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已不是新问题,是这个时代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心理素质既是中小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其中心理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心理结构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水平、特点及其功能的良好程度。任何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都必须过个体心理结构的筛选、认同和内化,才能成为其心理结构的内容并促进其心理发展。作为即将成为教师的我,心理更是需要深思这个问题,学校对增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也应有更强的能力来解决学生心的理问题,丰富心理学与教育学有关的知识。教师想出新对策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小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帮助,这也是教师的本职之一。各种新的心理教学模式,也是学校教育建设中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是学校改革的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