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
〖 匡堰 · 龙潭〗
在匡堰,你看到过叶绿;看到过风起;看到过雪飞,但你不一定看过传说中的“龙潭”。
匡堰邵岙湖有东北、东南、南面三个方向的源头,而“龙潭”是位于水库东南方的其中一处源头。
嵌入群山中,静卧松林间,松涛听时静,梵呗闻时闲。
从水库右侧的水泥路往南直通水库尾,再转入机耕路行到路穷处,下车,沿溪流走十几米,淙淙潺潺的泉流声,像一支如怨似诉的箫管,藏匿于崇山峻岭中的“龙潭”就映入眼帘。
在寂寞的山谷里,尽管还是无人问津,但是“龙潭”旁激情的野菊花、热烈的杜鹃花和各种不知名的花草认真地开了一季又一季。
龙潭,是一个只有几十平米见方的不大的池子,湍急的溪流从深山里淙淙而下,汇聚在潭中,再经过九曲十八弯似的小溪注入邵岙湖。龙潭四周,古松参天,碧森森,潭上雾霭弥漫,似乎真的有龙住着。
那岩壁上可看到几块方方正正的巨石,非常人能开凿和叠加上去的,据称是“龙箱”。还说有人曾用一根纤绳系块石头,投放入潭去,深不到底。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奇异的风景在于传说。龙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传说。
相传,池边有一个小庙,庙里供奉的是龙王。听老人讲,以前慈溪也曾多次大旱过,有一年甚至地里的庄稼全部枯死了,平原的河底都翻天了,翠屏山中其它溪流也全都干涸,但唯有此处,溪流不绝,汲之不尽,“龙潭”之名也随之传扬开来。
之所以龙潭的溪流不竭,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石人山地方,有位叫桂孝的年轻人赶着一群鹅放牧来到这里。奇怪的是,跳下潭戏水的鹅群一会儿竟消失殆尽再不见上来。老实的桂孝见鹅群没了,难以向父母交代,心一横也就跳入了潭中。
第二天,家人找到邵岙这个溪潭边,发现了桂孝脱下的鞋子。伤心欲绝的桂孝娘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桂孝头上已长出两只角,变为一条行雨的龙。
往后遇上大旱年,人们便到邵岙溪潭去向桂孝龙神求雨,因此溪潭也便叫成了桂孝龙潭。
在《余姚县志》光绪版的图例中,标称为“鬼啸潭”(桂孝谐音)。明代黄宗会也有诗句描绘曾风尘仆仆地越水、入林、看潭的情景。
1940年夏天,遇大旱,河底裂得好走人,由热心人发起,组合游源、妙山、伍家板桥、五埭弄、石人山村等农友,去向邵岙龙潭求龙降雨。
足有一里多路长的巡游队伍,从匡堰后街出发过大桥向西穿过彭桥街,经埋马村往南转孙巷走湖清垫,向西傍长埭村出妙山,再南上游源寺龙口进邵岙村奔向龙潭,行程将近二十里。
到了龙潭,溪畔上下、山坡岭头人头攒动。主要是由扮演的桂孝娘哭旱,口口声声高呼桂孝,“阿娘旱煞哉,快快行雨来!”声声呼喊,伴着一众人念的“普庵咒”,敦促“龙子龙孙”出现。捕捞的人握着兜网分立潭边,等待着“水族”现身。
说来神奇,刹时起了一阵风,龙潭荡起涟漪,只见那边网兜一伸,从潭中捞到一件“水族”,急忙装入水桶抬起就跑,求龙大事宣告结束。这次求龙后三天,果真下了透雨,解除了旱情,人们无不称赞灵验。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当时,求龙神行雨,虽为迷信说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劳动人民抗旱保丰收的美好愿望。
◇◇◇◇
龙潭就是这一个,故事却很多。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的传说,风景如画的龙潭更具神秘的色彩,空旷而寂寥,原始而静美。
来源|乐活匡堰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