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匡堰 · 青瓷 〗
如果用浪漫华丽来形容陶瓷,就要用沉静素雅来形容青瓷。越窑青瓷是最古老的瓷窑,持续了千年,并以青碧透亮的釉色影响后世的审美,巅峰时期的秘色瓷更为它镀上一层传奇色彩。
越窑青瓷在“功成名就”之后,便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留给我们那一弯澄澈绿水,那一抹叠翠山色;留下让世人念念不忘的“月染春水”与“千峰翠色”……但是,热爱青瓷的手作人总会重拾那段已经消逝千年的宋朝美学。
江南山清水秀,一方水土养一方瓷。在慈溪匡堰,就有一位做越窑青瓷的“国大师”(国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孙迈华。他用一双手演绎了越窑青瓷独特而丰厚的记忆与传奇;用作品展现出了一种生命最初的样子,纯真朴实却珍贵。
今年62岁的孙迈华,18岁开始按照家里的意愿在国营瓷厂当学徒,在成型、烧窑、机修及陶瓷设计等多个岗位都有过实习。1996年,他在浙江龙泉创办了龙泉市华兴青瓷有限公司,并很快占据了行业领军地位,当年就创出同行业中年产值最高、规模最大的佳绩。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孙迈华
一开始当学徒是为求稳定的生活,但后来,孙大师爱上了泥土的生命力,并在里面找到了可以任由自己创作的精神世界。
2001年对孙迈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全家告别故乡龙泉来到了慈溪匡堰,这个离越窑青瓷遗址——上林湖最近的山水小镇,一家人深深扎根在了这个地方。
说起来到匡堰的原因,孙迈华如此说道:“我舍不得龙泉,但是为了保护、传承上林湖越窑青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失传千年的上林湖青瓷生产工艺,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一件好事。”
龙泉的瓷器工艺是南宋从慈溪过去龙泉,现在孙迈华又从龙泉回到了慈溪,这是一个穿越千年的巧合。这一千年,太久,久到我们不小心淡忘了青瓷;这一千年,也不久,我们终究还是等来了一位复兴青瓷的守梦人。
说起瓷窑,孙迈华说人们往往会想起宋朝的官、哥、汝、定、钧窑,但是越窑比他们年纪都大,也更长寿。从东汉兴起,衰落于南宋,“活”了近千年。
在孙大师看来,越窑青瓷是“母亲瓷”,也像是“一代宗师”,它是陶瓷的开端,更承担了引领审美的使命。秘色瓷更是它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
△【乐活匡堰】定制青瓷杯成品
“我做的青瓷和很多人做的不一样,它有点“简单”,但是我喜欢这个样子,很素雅,很扎实,有一点点生命的能量和力道。”
“素雅”便是孙迈华所做器物的“招牌”。从器型的大小线条,釉色的青蓝深浅进行创新,当最终的成品到手中时,不施复杂纹饰的器物,去繁就简,以素面示人,所有流动着的思想,澎湃着是新潮瞬间静止,毫无旁骛。
源头有源头的味道,传统有传统的味道,就像天地混沌之初,是一种厚重的美。但是追求创新和技艺久了,却容易忽视掉原始。孙大师说他要做的就是先完美地继承传统,再去研究创新,不继承如何创新。
本不过是泥土,奈何却玉般模样。青瓷一定是倾注了手作人极多的心血。早期的瓷土采集,瓷釉配方试验往往就能耗尽一部分制瓷人的耐心。
△揉泥
当初孙迈华的找土经历,也是一次苦难的探索。上林湖畔就像是一个怀揣着梦想的窑口,但是人们却似乎遗忘了它,一段时间内都无人问津。上林湖的土和古代越窑的瓷土一样,富含铁质,粘性大,无法用吸铁石吸附,为了试土,孙迈华用线一次次切割泥块,手工抠出土中铁质。
△刻花
一复一日的希望加失望,让孙迈华变得十分疲惫,但耐得寂寞,拥得繁华。就是在这样寂寞的坚持下,孙迈华找到了最适合的土。
△跳刀技法
在制作瓷器时,淘洗、压坯、修坯、刻洗、上釉等一直到最后烧成,全凭手作者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十多道简简繁繁的步骤缺一不可,精工细作,极需耐心。每一步骤都要一气呵成,一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
△修坯
似冰类玉是越窑青瓷的至高境界。孙迈华手中常常摸着一块青色璞玉,每次作品出来,他都要两厢比对,看是不是如玉般温润,如冰般光洁。
这样的孜孜以求让他的作品日臻完美。瓷器不论大小形式,在制作时都把自己当成一种材料,与泥土和在一起,与清水溶在一起,与火焰融在一起,与自然容在一起。
△烧制
一件青瓷,原本就是一捧土。就像生命结束后,也会化作地上的泥土一样。但是在生生灭灭中,泥土就是生命最初的样子:简单朴素。泥土的本色和青瓷中的纹路就像手作人内心的时光漩涡
一件好的青瓷,能传递匠人的痴心和用心,也让能把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们连在一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