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每次去鸣鹤,都是怀着访古探幽的心情。走近古镇,别样的情愫总是久久拥驻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身处故居,直觉自己已是欧阳修,回到了那个小桥人家的好去处!
那天中午,我与好友小魏相约,从牌坊进,过金仙寺、廊桥、廿四间头、银号大屋,直到街河边的小五房。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26b68c944004faa3e6441d2163c0f810.jpg
小魏喜欢走读古镇的历史,早先曾在观海卫工作。拿他自己的话来说,当年在观海卫时,他穿越古镇弄道的机会,比那些扛着长条凳,叫着“磨剪刀来戗菜刀”的生意人还要多得多。
在鸣鹤古镇,现存的古建筑以叶氏六房及后裔大屋为主。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鸣鹤场人叶天霖以经营药材起家,积银七八百万两,为六个儿子分别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豪宅大院。
小魏介绍,由于小五房位于古镇的街河边,门口恰好是古老的普安桥,拍照取景明显优于其他老屋,故而今游览鸣鹤者,以参观小五房居多。而现所说的五房,实可分为(第)五房,新五房,小五房三舍。时今(第)五房已被火灾所毁,而新五房则是藏匿在深阁之中,还未被大多数游客所认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a28a6cc17d40d58974449a33dac30c8f.jpg 据着这段历史,我与小魏并肩去寻觅传说中的深深庭院。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b3cd9bb1d8471aa15b21fe26fd8f8937.jpg
过小五房前的普安桥后,我们沿河穿过岳庙和仍保留文革时期建筑风格的鸣鹤大堂,来到了一条叫新五房弄的小巷。巷子深处迎面是两只月洞门,只见左侧是一扇紧闭着的厚重的双开木头大门,陈漆斑斑。我上前轻推并未上锁的大门,里面便有狗开始狂吼,伴之而来的便是几声阻止狗叫的吆喝声,于是便大胆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深深庭院和古老楼屋。四五位老人坐在有靠背的竹椅上正悠闲地聊着天。见到我们进去,好客的老人们起身让坐。我们一边郑重致谢,一边便请教起这新五房的历史和现状。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0d8926ca401a78ca71f991e05ad7c3a1.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3387af9efdd2a38213d76150bacf29bb.jpg
这些坐在老屋院子里的老人们,用地道的乡音争着给我们介绍新五房的过往以及规模。据他们介绍,这座新五房在鸣鹤古镇是数一数二的豪宅,不但是古镇里唯一的省级文保单位,而且还是郭沫若先生的老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219f436c93a32cd6034b9c800a2b1e95.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dc64b58d1200342d50685c0ffb7cf9db.jpg
在老人们的引领下,我们认真参观了这座深宅大院。新五房坐北朝南,呈矩形,由照壁、门厅、主楼和东西厢房组成的正院及东侧跨院组成,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2a4330b38d0e8449dc7ae28fd2bf8168.jpg 其中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位于院子大门正对出,两月洞门之间,呈内八字型的一堵略有点弯曲的墙。一位姓韩的老人向我们介绍说:这是照壁,因为两侧还与别的围墙相衔接,加上许多人根本不懂照壁,所以不被人们注意。在旧时,它一般用作大门内或外的屏蔽物。因为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会不断有鬼来访,传说小鬼只走直线,不会转弯,故大门口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明朝时更广为流行。
回来后,经仔细考证始发现,还有“照壁”即“萧墙”一说,始恍然大悟!原来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古人称之为:“萧墙”。成语故事“祸起萧墙”里的“萧墙”,就是指的这一类照壁。事实上,照壁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印象中,另在龙山镇凤浦湖畔东岙村还保存着一堵真正的古代照壁,也呈内八字型。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c9d8f5d142d088eec6e071e13d26e73d.jpg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054fb0b576a2a7105a07dca53b2d011b.jpg
跟着老人们继续观察,发现这新五房门厅为双层卷棚廓轩,面阔有五开间。门顶还有精美砖雕脊饰。门厅外两侧原有八字墙砖雕,至今其中一侧还保存得非常完整。大门为双重双扇木门,内大门今已不存。老人们指着大门外侧正上方说,当年这里还悬挂着一块“大夫第”字匾,可惜后来被挪作他用了。主楼为九间两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二楼前阳台上还铺着红石板,这是极少见的。东西厢房均为四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主体建筑东侧为跨院,由前后进偏房、南侧二间小平房及古井组成,前进偏房为三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带北侧二间小平屋,后进偏房为六开间小平房,前后进天井处有古井一口。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3603a76b4574805e4de958798ecdb2b9.jpg 后来百度“胡可章”,查无此人。但是在方东的文章中获得一些信息:新五房为清晚期建筑,主楼东次间为语言文字学家胡吉宣的旧居。新五房用材比较考究,工艺精湛,砖石花窗雕刻精美,布局合理,保存基本完好。2011年1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百度,获悉胡吉宣(1895~1984),别名子,鸣鹤场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语言文字学专家,长期在上海图书馆善本组研究古籍,1981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mmbiz_qpic_cn/087a6267b3b9003ba5e6679dd43730a4.jpg
写到这儿,我想,老人们所说的郭沫若的老师胡可章,可能系他们误会,实际指胡吉宣先生吧。至于胡吉宣是不是郭沫若的老师,从他俩的年纪来看,似乎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从“郭沫若致胡吉宣信”来看,郭与胡倒是关系甚密。
庭院深深话五房。新五房、旧五房,大五房、小五房,能说的很多,还是留些奥秘让大家去探索吧。
▎后记:
正月初四下午,我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又去了鸣鹤新五房。当时鸣鹤老街到处人山人海,汽车停满了古镇的停车场,还停到了距古镇几里路之外,我连自行车也无法在街上推行,只好从外围直奔新五房。到新五房后,发现仅我一个游客。我再次认真地咨询了新五房里的人们,他们告诉我说:胡可章是胡吉宣的父亲。还有一位老人持另一种说法,胡可章并不是郭沫若的老师,而胡可章的兄弟,也就是胡吉宣的叔父,是郭沫若的老师,又是北大教授,但不知其名。
文字|夜风挡不住
摄影|小魏说事儿
责任编辑|太阳老师

加载中…